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5)
2023(1936)
2022(1459)
2021(1644)
2020(1141)
2019(2852)
2018(2983)
2017(3699)
2016(3332)
2015(3850)
2014(4079)
2013(3162)
2012(2931)
2011(2834)
2010(3062)
2009(2406)
2008(2248)
2007(2167)
2006(2028)
2005(1936)
作者
(6058)
(4920)
(4884)
(4834)
(3120)
(2442)
(2404)
(2165)
(1940)
(1875)
(1770)
(1748)
(1737)
(1576)
(1544)
(1542)
(1524)
(1507)
(1502)
(1497)
(1432)
(1367)
(1320)
(1209)
(1185)
(1170)
(1127)
(1123)
(1093)
(1088)
学科
教育(18298)
中国(8015)
教学(5199)
理论(5176)
(3267)
思想(3152)
(3120)
改革(3089)
政治(3017)
(3006)
发展(2989)
高等(2976)
思想政治(2896)
政治教育(2896)
治教(2896)
德育(2868)
(2867)
研究(2777)
教育改革(2758)
学校(2427)
学法(2296)
教学法(2296)
管理(2229)
(2206)
教育学(2192)
计算(2157)
算机(2154)
计算机(2154)
机化(2137)
计算机化(2137)
机构
大学(37848)
学院(32926)
教育(24820)
(16505)
师范(16483)
研究(15434)
师范大学(13942)
(9992)
职业(9892)
教育学(9726)
技术(8388)
科学(8238)
北京(7356)
(7318)
教育学院(7129)
职业技术(6756)
(6702)
研究所(6701)
技术学院(5587)
(5564)
中心(5559)
管理(5416)
教育科(5116)
教育科学(5080)
(5040)
研究院(4649)
理学(4536)
京师(4368)
理学院(4350)
中国(4301)
基金
研究(21443)
教育(19477)
项目(18074)
科学(15797)
成果(12667)
课题(12014)
编号(11854)
(10774)
社会(10387)
(9675)
社会科(9447)
社会科学(9446)
基金(9066)
(8614)
规划(8352)
(7711)
年度(7125)
研究成果(7105)
项目编号(6914)
(6795)
国家(6562)
(6510)
(6211)
(6186)
阶段(6170)
(6017)
教育部(5959)
(5929)
重点(5802)
阶段性(5676)
期刊
教育(43019)
研究(21541)
中国(17432)
职业(10277)
技术(7199)
技术教育(6704)
职业技术(6704)
职业技术教育(6704)
高等(4789)
成人(4594)
成人教育(4594)
(4459)
经济(4459)
高等教育(4258)
(3921)
论坛(3921)
大学(3576)
(3528)
职教(3512)
发展(3360)
(3360)
比较(3247)
学报(2921)
教研(2761)
高教(2761)
科学(2472)
远程(2136)
远程教育(2136)
(1799)
图书(1789)
共检索到613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严从根  
公民不服从是一种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以纠正不正义为理想的公民道德行为,培养具有公民不服从品质的公民理应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维。作为一种公民道德实践,它还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多数学生虽然不能称之为公民,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正当权利。这些权利时常会受到一些"伪公民道德教育"不正义的侵犯,有的时候,当他们采用了各种常规求诉的手段都无法消除这种不正义对待,因此,作为有效维权手段的学生不服从应该得到尊重,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不服从权利。尊重学生的不服从权利,只是为培养公民不服从品质提供了前提。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不服从品质,在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中要开展专门的公民不服从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红艳  
道德相对主义取代道德普遍主义有着某种历史合理性,促进了道德自由和道德宽容,但瓦解了道德共识,中断了道德对话。道德相对主义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影响也非全然消极,它要求将文化多元、价值多元视角纳入公民德育,从道德权利的视角重新审视道德规范的合法性。需要在道德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达成平衡:用道德普遍主义规制普遍人权范围,保障人类基本道德权利;用伦理多元主义来规范公民发展性权利问题,保障价值多元。为此,学校德育不仅需要培养理解本土文化的国家公民,更需要培养具有文化移情能力和文化对话能力的全球公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无论从发展逻辑还是现实而言,中国公民社会的生长已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或者说公民道德教育既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构成,又是公民社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因为公民社会的生长在根本上依赖于良善公民的呵护和捍卫,而良善公民的养成则依赖良好的教育。就当下的公民道德教育而言,若要担负起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健康成长的使命,需要它在反思自身的基础上培育公民的边界意识、义务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举止。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石勰平  张倩苇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发展及其特色石勰平,张倩苇新加坡自1965年8月独立以来,经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工业化城市岛国。由于它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新加坡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在如何正确吸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金家新  易连云  
答辩时间2013年4月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因之而更加紧密。高校文化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价值观的体认、道德理性的增强、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将会成为巨大的社会资本,也对现时与未来的社会公民进行着次生教育,这将使得高等学校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中心。本研究以高等教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永刚  
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爱国主义既是一项基本的道德准则,亦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良好品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意识形态的改变,以及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颠覆,引发了整个俄罗斯思想界的躁动不安,尤以俄罗斯公民道德教育的价值迷惘、思想紊乱、意义迷失为甚。在摆脱思想道德困境,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叩问与探索中,俄罗斯深入洞悉、穷究、把脉爱国主义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将弘扬爱国主义视为俄罗斯重建美好精神家园的思想保障与不竭动力,当做引领公民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由于高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之俄罗斯高校对爱国主义的积极倡导与践行,促使爱国主义不断攀升...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任平  贺阳  
公民道德教育课程是德国培养负责任公民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这一目标,德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将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性事件"与个体认知发展规律和公民政治社会化发展特征相结合,将培养学生的"民主能力"确立为课程目标;围绕政治、社会、经济三大领域遴选课程内容;遵循"博特斯巴赫共识"要求设计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基于多元协同评价机制构建课程保障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德国学校相关课程在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科融合等方面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敬伟  张军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民性道德建设的热潮。高等学校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责任重大。要认清大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理清高校德育思路,从理论层面探究德育与道德的历史渊源及相互关系,进一步创新大学德育机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义高  
本文通过俄官方推荐的两本《教育学》分析了当今俄罗斯在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理论层面上的变化,主要涉及“教育目的”、“世界观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四个方面的探讨及其中的矛盾与问题、方法论视角、主流导向、理论构想、实际建议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严从根  
当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法律或者教育行政命令明显缺乏正义的时候,教师具有良性不服从的正当性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所有方面不服从,都能称之为良性不服从。一种不服从能够称之为良性不服从,在行动动机方面,应该主要致力于纠正明显的教育不正义;在具体行动之前,教师不能草率行事,要对不服从进行审慎思考;在行动过程中,不服从要具有公开性、说理性、非暴力特征和自愿受罚性。在教育公共生活中,良性不服从应当被视为教师的基本权利,只有如此,在实践中它才能够得到应有尊重。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英飞  
19世纪的法国在建立世俗国家的进程中始终面临来自笛卡尔式的理性主义和抽象个人主义所带来的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的挑战。本文从法国道德世俗化的角度,考察了涂尔干在力图克服这两个危机根源的同时,如何践行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教育,并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培养合格的公民。本文认为,涂尔干借助有关"社会"科学的教育,为法兰西人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主义,并培育出一种道德的个人主义,为化解政治和社会危机做出应有的努力。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卜玉华  
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和公民教育是当前西方教育学界热议、我国教育学也日益关注的话题。三者都与人的德性成长有关,但重心各异:道德教育在西方有着特殊内涵,受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浓重,偏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品格教育以培育"好人"的品格、能力和习惯为指归;而公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形式,重心在于传递政府、制度方面的知识,形成"好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为主旨。在关系上,公民教育需要品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基础;反过来也有助于加强和拓展品格教育和道德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唐汉卫  
公民社会在我国的迅速成长已是不争的事实,学校道德教育应当根据紧密结合中国公民社会的特点做出自己的选择。从"传统与现代、积极和消极、形式和内容、封闭和开放"的角度来看,公民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公民道德教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首要之选;合作型的公民社会取向要求培养公民的合作意识、协商和对话精神;我国公民社会的文化传统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内容选项";我国公民社会的初始性、差异性决定了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品格。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吕洪刚  
社区公民道德建设除了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之外,还需要借鉴一切优秀的道德教育思想。杜威共同体建构理论的三个基本维度,正好契合了公民道德生成的三重逻辑。其中,共同善作为共同体追求的最高原则,是社区道德治理的价值目标;习惯是共同体中个体维系良好关系的规范,是社区公民道德的主动性生长和保证条件;民主教育是促使社区公民道德生成的基本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