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23)
2023(10288)
2022(8157)
2021(7294)
2020(5647)
2019(12639)
2018(12343)
2017(22943)
2016(12272)
2015(13896)
2014(14028)
2013(13755)
2012(13136)
2011(12082)
2010(12554)
2009(12001)
2008(11744)
2007(10644)
2006(9761)
2005(9436)
作者
(35474)
(29888)
(29661)
(28600)
(19124)
(14069)
(13406)
(11452)
(11321)
(10759)
(10486)
(9859)
(9794)
(9627)
(9431)
(9336)
(8766)
(8654)
(8563)
(8234)
(7798)
(7202)
(7109)
(6929)
(6795)
(6673)
(6540)
(6450)
(5991)
(5772)
学科
(73316)
经济(73214)
管理(41430)
(33177)
(28857)
企业(28857)
方法(21172)
地方(17844)
数学(17384)
中国(17324)
数学方法(17246)
(16152)
(15724)
业经(15718)
(13856)
(13025)
地方经济(12566)
(11987)
理论(11205)
(11110)
金融(11105)
(10527)
银行(10522)
环境(10339)
(10159)
农业(9313)
(9262)
体制(9117)
经济学(8757)
(8474)
机构
大学(189856)
学院(188371)
(90044)
经济(88254)
管理(67636)
研究(67473)
理学(56833)
理学院(56208)
管理学(55491)
管理学院(55122)
中国(51615)
(44804)
(39162)
科学(35085)
财经(33973)
(32552)
(30578)
(30264)
经济学(30074)
中心(29623)
研究所(28627)
经济学院(26531)
北京(25064)
财经大学(24985)
(24802)
师范(24609)
(24250)
(23452)
(22835)
业大(20891)
基金
项目(114665)
科学(91387)
研究(89861)
基金(83576)
(70616)
国家(70004)
社会(60766)
科学基金(60652)
社会科(57526)
社会科学(57516)
(43816)
基金项目(42357)
教育(42041)
(35903)
编号(35617)
自然(34106)
资助(33281)
自然科(33250)
自然科学(33242)
自然科学基金(32664)
成果(31190)
(27898)
(26396)
重点(26352)
国家社会(26318)
课题(26275)
(25565)
(24021)
(24009)
教育部(23820)
期刊
(113706)
经济(113706)
研究(67314)
中国(43111)
(36389)
管理(29899)
教育(24081)
学报(23584)
科学(23155)
(22261)
(20144)
金融(20144)
大学(19743)
财经(19075)
经济研究(19004)
技术(18553)
学学(18447)
(16634)
业经(14758)
农业(14340)
问题(14154)
(10756)
技术经济(10488)
世界(10084)
国际(9400)
经济问题(8955)
改革(8872)
(8872)
现代(8787)
经济管理(8770)
共检索到3084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洪功翔  洪阳  
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是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反复证明,私有制是实现不了共同富裕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为按劳分配提供了制度基础。按劳分配制度通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初次分配的公平,劳动成果的社会共享,促进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自觉践行按劳分配制度,让社会共享国有企业发展成果,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是公有制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初次分配中兼顾公平,对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意义重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海云   陈锐  
高校继续教育承担着提升全民素质、激发人力资本效能的特殊任务,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具有重要作用。迈向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健全人民共有、组织共建、市场共富、社会共享的共同范式,针对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以阶段逻辑、过程逻辑与资本逻辑为指导,通过赋能聚力促进教育共富与协同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文武  苗婷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之中,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再次凸显了推进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理论上,要在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与第三次分配的科学内涵基础上,展开对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研究,这种内在逻辑可以从“四大作用”进行解释,即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生产力发展作用、社会保障强化作用、精神文明提升作用;在实践上,需要结合第三次分配出现的新特点与社会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充分把握第三次分配的实践要义,积极推动“四个拓展”,即拓展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客体、功能、实现形式,不断完善新发展阶段第三次分配,从而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亮亮   邢云文  
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蕴含着深厚的逻辑机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原理,吸收和借鉴对历次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的有益启示,凝结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历程,高度契合于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追求。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数字经济与产业经济融合度不高、数字平台垄断与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相悖、数字鸿沟与阶层固化趋势凸显等现实问题,成为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新的问题指向。站在新发展阶段,需要从聚焦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焦数字经济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聚焦数字治理以超越数字资本逻辑、聚焦收入分配改革汇聚共同富裕合力四个方面求突破,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拓展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廖婧茜  
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前提和关键环节。当前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效用不足,为解决这一难题,高等教育需借鉴集群“共建共治共享促共富”的发展模式,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构筑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骈茂林   董圣足  
基本公共教育是教育领域促进共同富裕的优先政策选项。在不同学科视角下基本公共教育具有不同属性特征,相应地对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再分配调节、个体能力增长、社会规范传递等多种作用方式。共同富裕要求发挥每一名社会成员的主体作用,这并不能仅仅通过“再分配”形式给予每个个体均等的教育资源予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否改变具有不同经济社会背景个体的能力差距,能否引导个体获得基于主体作用发挥的社会认同。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宗旨下,基本公共教育在主体维度、条件维度、目标维度分别从确认个体公民身份、赋予个体门槛发展能力、促进社会认同程度等角度作用于共同富裕目标,在作用过程中形成了身份确认、能力平等、群体认同等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依存的价值实现逻辑。基本公共教育对促进共同富裕价值的实现过程,本质上也是基本公共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朱成晨  
民族地区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场域,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生福祉与社会和谐稳定,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和教育等多个领域。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关键在职业教育。基于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承载和现实困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站位在政治、经济、社会、实践、教育“五位一体”逻辑下,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良性互动、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和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先导性作用,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魏杰  施戍杰  
"宏观经济无效率论"、"收入分配两极化论"、"经济赶超遭瓦解论",是担心民营经济违背共同富裕的三大理论定式,业已严重束缚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当前亟需重新思考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民营经济是在社会化大生产中重建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其发展能够稳定宏观经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逻辑统一,结合于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包括等价交换的规则公平、剩余积累的机会公平、剩余索取的权利公平。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学英   张东   刘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文章归纳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三个层面的价值意蕴,即有效匹配新质生产力需求、助推建构可持续生计、实现弱势区域/群体发展的起点公平。诠释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在推高层面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在稳中层面促进传统产业/行业转型升级、赋能存量劳动力就业迭代,在提低层面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结合共同富裕的内涵阐释了教育强国赋能过程富裕、差别富裕、逐步富裕、全面富裕的内在机理,分析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向度: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教育包容性发展切断贫困的不利循环,以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赋能区域均衡发展;增强教育民生属性赋能完整人培养以实现全面富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代志新  魏天骐  马睿文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实现共同富裕,关键点在“富裕”与“共同”两方面。一方面“富裕”要求我国经济必须保持可持续地增长,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共同”要求我国不断完善发展收入分配,减少收入分配不公,这又界定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性质。要在认识和把握好生产力、收入分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推进共同富裕。具体来说,要在经济结构变迁中发挥我国基本制度优势,在财力可持续的前提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平衡协调发展中提升社会生产力质量,在收入差距缩小中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连杰  刘昌平  
党的二十大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汇集了马克思关于构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及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的实践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共同富裕统筹考虑,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价值理念前提、领导力量保证、经济制度基础及物质精神文明保障等现实条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共同富裕不仅要正确处理好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坚持共同性、辩证性及协同性等价值原则。基于此,立足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创新社会财富增长的发展机制,完善以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为基础的收入分配机制,健全激励相容的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机制及完善全面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效实现机制。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汪为   万广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开启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乡村建设对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必要从乡村建设的视角分析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系和支持政策。本文在厘清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内涵和关联的基础上,从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分析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并提出了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保障体系。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文  何雨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共同富裕社会是一种与全面小康社会衔接、提挡升级、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必须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来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富裕”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共同”界定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性质,“共同”与“富裕”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要在认识和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在更好地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体来说,要充分发挥党对推进共同富裕的领导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高质量发展中分阶段逐步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求索  [作者] 胡志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民农村实现富裕就要摆脱贫困、促进乡村振兴,让富裕有增长基础;农民农村实现富裕就要缩小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富裕有分配、社会流动支撑。基本公共服务能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在于基本公共服务能有效解决农村相对贫困、促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基本公共服务通过人力资本、均等化、赋权赋能“三大”机制,有效发挥其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社会流动效应,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动力机制。因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须从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供给能力三大方面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发挥好基本公共服务的增长、分配、流动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会成   彭波丽  
本文阐述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概念与优势属性,厘清了个人养老金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逻辑,梳理了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经历的概念萌芽、理论探索、政策实践、正式实行四个发展阶段,分析了个人养老金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存在的五点主要障碍,并结合国际经验,针对性地提出了打通三支柱间制度衔接与账户转移接续、健全退出机制与提前支出条件、改革税收优惠模式与力度、开发产品与放宽投资渠道、加强宣传和提高居民金融素养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