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43)
- 2023(12598)
- 2022(10982)
- 2021(10351)
- 2020(8416)
- 2019(19242)
- 2018(19235)
- 2017(37278)
- 2016(20234)
- 2015(22468)
- 2014(22145)
- 2013(21655)
- 2012(19591)
- 2011(17524)
- 2010(17194)
- 2009(15660)
- 2008(14471)
- 2007(12220)
- 2006(10437)
- 2005(8686)
- 学科
- 济(76021)
- 经济(75934)
- 管理(59803)
- 业(53387)
- 企(46308)
- 企业(46308)
- 方法(35881)
- 数学(29709)
- 数学方法(29357)
- 农(19900)
- 财(19367)
- 中国(19270)
- 业经(18576)
- 学(17451)
- 环境(16247)
- 和(14866)
- 地方(14763)
- 理论(14627)
- 贸(14382)
- 贸易(14374)
- 易(13884)
- 农业(13187)
- 制(12838)
- 务(12667)
- 财务(12603)
- 财务管理(12584)
- 划(12343)
- 技术(11989)
- 企业财务(11845)
- 教育(10976)
- 机构
- 大学(273284)
- 学院(273077)
- 管理(111605)
- 济(104422)
- 经济(102134)
- 理学(97810)
- 理学院(96792)
- 管理学(95117)
- 管理学院(94644)
- 研究(87078)
- 中国(62742)
- 京(56912)
- 科学(54998)
- 财(46748)
- 所(42323)
- 业大(40820)
- 农(40635)
- 中心(39501)
- 研究所(38885)
- 财经(38451)
- 江(37438)
- 范(36623)
- 师范(36319)
- 北京(35400)
- 经(35055)
- 院(32259)
- 农业(31861)
- 州(31016)
- 经济学(30527)
- 师范大学(29366)
- 基金
- 项目(195325)
- 科学(153818)
- 研究(145137)
- 基金(141343)
- 家(122327)
- 国家(121319)
- 科学基金(104845)
- 社会(90591)
- 社会科(85617)
- 社会科学(85596)
- 省(76699)
- 基金项目(75896)
- 自然(68482)
- 自然科(66848)
- 自然科学(66836)
- 教育(66654)
- 自然科学基金(65598)
- 划(64592)
- 编号(60445)
- 资助(57062)
- 成果(47811)
- 重点(43296)
- 部(42757)
- 发(41414)
- 创(41097)
- 课题(40517)
- 创新(38182)
- 项目编号(37741)
- 科研(37515)
- 教育部(37027)
- 期刊
- 济(110661)
- 经济(110661)
- 研究(77659)
- 中国(46592)
- 学报(41847)
- 管理(39303)
- 科学(38941)
- 农(36733)
- 财(34395)
- 教育(32280)
- 大学(31605)
- 学学(29616)
- 农业(26317)
- 技术(22774)
- 业经(19749)
- 融(19241)
- 金融(19241)
- 经济研究(17712)
- 财经(17437)
- 图书(15235)
- 经(14769)
- 问题(14035)
- 科技(13616)
- 理论(13422)
- 业(13311)
- 实践(12548)
- 践(12548)
- 现代(12389)
- 技术经济(12297)
- 商业(12188)
共检索到3798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楠 刘学敏 长谷部勇一
文章核算了1995-2011年中日两国"生产者"原则、"消费者"原则、"共同分担"原则下的碳排放总量及行业碳排放量,并运用基尼系数的"相对剥夺"对三种原则下的公平性进行分析,得出"共同分担"原则的碳排放公平性最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共同分担"原则的细分模型,比较了生产碳、国内消费碳及国外消费碳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原则分担的碳排放量,中国均高于日本。"消费者"原则下的日本对中国的相对剥夺系数最小,碳排放责任最大;"生产者"原则下的中国对日本的相对剥夺系数最小,碳排放责任最大。"共同分担"原则下,中国排放的CO2是日本的3.29倍。其中,两国中间投入及满足国内需求的生产碳大于国内消费碳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超 吴立军 李江风 黄天能
在国际碳博弈中,碳排放权的主流分配原则有10余种之多,应用不同分配原则的分配结果差别迥异,地区对不同原则的偏好或排斥也较为悬殊。为寻求分配协商共识,要求必须建立以公平为基础的分配方案。本文首先基于2017年全球碳浓度变化测算出全球排放空间和中国的排放总额,进而利用等人均、等产出、等空间、历史排放以及地区碳汇5个单一原则实现从全国总额到地方配额的分配。根据单一原则下各地区的分配数据计算各原则对应的相对剥夺系数,并以相对剥夺系数为基础的公平感受评价构建权重,最终形成多原则综合加权的分配方案。通过对2017年为例的碳排放权分配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基于单一原则的配额分配结果表明,历史排放原则是最有利于中国排放权配额获取以及最能体现地区分配公平的原则。②五大原则的综合加权分配结果表明,获得配额最大的3个地区分别为:山东、江苏、广东;获得配额最小的3个地区分别为:海南、宁夏、甘肃。各省配额汇总的全国碳排放权总额为603464.5万t,与当前实际排放存在数200000万~300000万t的差距之差,与中国国际减排责任分担较为一致。③基于个体感受公平的加权分配方案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稳健性和兼容性。为切实推动全国碳排放权分配工作实施开展及更好的实现地区生态资源配置公平,主要建议如下:碳排放权配额分配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全国分配总额,使地区和企业形成稳定的配额预期;有效设计分配原则方案,兼顾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地区减排责任分担不搞"一刀切"。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武戈 马丹丹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频繁,与20世纪70年代日元升值情况有相似之处。基于中日两国在本币升值背景下的对外直接投资状况,本文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及嬗变、区域分布特点与产业选择行为3方面比较分析了中日对外直接投资的异同,最后针对日本产业选择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要统筹兼顾服务业与制造业、促进投资区域和产业多元化以及提升投资者应对海外投资风险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本币升值 对外直接投资 产业选择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苒 武胤 陈迎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中日两国发生贸易的22个部门中主要的9类出口产品的完全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对中日两国主要贸易产品完全碳生产率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与日本相比,中国在容易形成规模经济的产业上具有绝对"碳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低层次技术密集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立军 李文秀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排放过程中具有流动性,每个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向周边地区扩散,因此,每个地区既是本地区排放的受益方又是其他地区排放的受损方,相互交织的损益关系,使碳生态补偿中的主客体对象难以划分。本文基于排放权配额的分配和碳汇总量的测度构建起地区碳生态账户的"借方",将实际排放作为其"贷方",基于这种"借贷"关系厘定补偿对象并展开碳生态补偿的研究,形成如下结论:一、从全国层面看,基于全球补偿的会计平衡下,中国存在排放"赤字",需支付补偿。二、从东中西部的区域层面看,西部在全球和国内补偿会计平衡的两种方案中均为需获得补偿的地区,而东部则均为需支付补偿的地区,中部刚好介于二者之间。三、从地区层面看,两种方案下辽宁、河北和山西为需支付补偿最高三省,云南、四川和广西为需获得补偿最高的三省。
关键词:
碳排放权 生态补偿 相对剥夺系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雪花 李婉玥
突破以能源消耗碳排放为主的“传统碳”核算的局限,将废弃物排放、生物质资源消耗、电力净输入和森林固碳情况也纳入评价范畴,利用上述指标间的自然能量联系,进行中国各省份“全碳”核算,进而开展基于碳足迹的直接碳效率评价和基于DEA-BCC模型的全要素碳效率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16至2020年,中国大部分省份的直接碳效率明显上升,但全要素碳效率却有所下降。“双碳”背景下,相比其他生产资料,碳环境容量日益稀缺,因此全要素碳效率不升反降的现象应引起重视。(2)在“全碳”与“传统碳”两种核算体系下,直接碳效率和全要素碳效率的评价结果均存在差异,而且在2020年尤为明显。减污降碳是同根同源问题,能源电力安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全碳”效率的评价结果的解释性更强,其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各省份的低碳水平及发展潜力,并为厘清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和制定碳综合决策提供一种新思路。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周见
资本积累的先天不足是近代中日两国工业化面临的共同难题,因此能否成功地引进和普及西方股份公司企业制度可以说是决定两国工业化进程和最终结局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中日两国政府在引进和普及股份公司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对所采取的方针、步骤、措施显现出差异,因此,可以说明近代中日两国工业化不同历史结局的主观性原因。
关键词:
股份公司企业制度 引进 方针 措施 差异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梁军
本文对中日两国通货紧缩下的经济运行、通货紧缩的成因及政府政策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认为,中日两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出现了通货紧缩。两国在物价持续下降的同时,都出现了社会需求不足、经济衰退或经济增速下滑和失业率的上升,且近些年都出现过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好转后又趋恶化的情况,但两国在通货紧缩起点的表现和经济增长率方面有较大差异。消费者预期因素、不良债权问题以及外部性影响,是两国通货紧缩的共同成因,但两国在经济体制等深层次诱发因素上有很大差异。两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对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体制改革,但两国在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体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有着较大差异。
关键词:
通货紧缩 有效需求 不良债权 财政支出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建军 黄健
本文使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WVS),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中国和日本高等教育与个体幸福的关系。研究发现,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都显著增进了个体幸福,但是高等教育在中日两国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在中国,高等教育主要通过促进个人物质主义需求的满足而增进个体幸福,高等教育影响幸福的后物质主义假设在中国不成立;在日本,高等教育是通过促进个人物质主义需求和后物质主义需求的满足两大机制提升个体幸福的。这一发现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更好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居民幸福增进具有积极价值。
关键词:
幸福 高等教育 物质主义 后物质主义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吴爱武
比较了中日两国借鉴他国研究生教育的情况,主要比较了两国借鉴他国研究生教育的 过程、特点并进行了归因分析,以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有所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汤建光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步伐明显加快,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时代正在到来。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状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及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获得一些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有益启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淑文 史宁中
进入21世纪,中日两国都对初中几何课程进行了改革。两国改革后的初中几何课程存在哪些差异?本文从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的角度对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初中几何课程的内容比日本的初中几何课程多,但深度不如日本;日本初中几何课程中的"空间图形"内容比我国的几何课程丰富。因此,我国几何课程要重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正确处理直观实验与逻辑推理的关系,科学地设计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
几何 课程内容 课程广度 课程深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艳玲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战略部署的过程中,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是一条重要途径和手段。日本是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是世界公认的乡村旅游典范。通过对中、日乡村旅游兴起背景、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政策建议,即:以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理念、培养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乡村精英,引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道路、健全政策法律体系,营造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环境。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乡村旅游 比较研究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崔世广 李含
考察中日两国的忠孝观,会发现在看似相近的表象下隐藏着各自不同的伦理要素。这一对道德观念反映了两国不同的伦理体系及社会形态。忠、孝道德观念在两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反映出中日两国传统意识间的差异,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对于正确认识中日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