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47)
- 2023(5335)
- 2022(4555)
- 2021(4147)
- 2020(3592)
- 2019(8146)
- 2018(7985)
- 2017(16094)
- 2016(8715)
- 2015(9795)
- 2014(9824)
- 2013(9664)
- 2012(8824)
- 2011(7740)
- 2010(7999)
- 2009(8002)
- 2008(8331)
- 2007(7705)
- 2006(6911)
- 2005(6662)
- 学科
- 管理(39752)
- 业(37465)
- 济(35981)
- 经济(35899)
- 企(35173)
- 企业(35173)
- 财(20502)
- 方法(16198)
- 务(15707)
- 财务(15690)
- 财务管理(15665)
- 企业财务(15168)
- 数学(14066)
- 数学方法(13983)
- 制(13857)
- 体(10064)
- 体制(9063)
- 业经(8562)
- 中国(7767)
- 农(7213)
- 融(6757)
- 金融(6754)
- 银(6677)
- 银行(6672)
- 划(6528)
- 行(6252)
- 技术(5969)
- 公司(5530)
- 税(5524)
- 环境(5353)
- 机构
- 大学(130801)
- 学院(128548)
- 济(57459)
- 经济(56352)
- 管理(52187)
- 理学(44700)
- 理学院(44333)
- 管理学(43907)
- 管理学院(43650)
- 研究(38995)
- 财(33999)
- 中国(31875)
- 京(26157)
- 财经(25932)
- 经(23419)
- 江(19510)
- 财经大学(19416)
- 科学(18881)
- 所(18630)
- 经济学(18050)
- 中心(17518)
- 北京(16468)
- 经济学院(16219)
- 商学(16102)
- 商学院(15992)
- 研究所(15934)
- 州(14944)
- 业大(14160)
- 院(14151)
- 农(14020)
- 基金
- 项目(78189)
- 科学(63433)
- 基金(59895)
- 研究(59098)
- 家(50085)
- 国家(49691)
- 科学基金(44499)
- 社会(40284)
- 社会科(38353)
- 社会科学(38346)
- 基金项目(31564)
- 省(28591)
- 自然(27858)
- 教育(27822)
- 自然科(27214)
- 自然科学(27208)
- 自然科学基金(26771)
- 资助(24546)
- 划(24051)
- 编号(22936)
- 制(21709)
- 成果(19976)
- 部(19261)
- 教育部(17570)
- 重点(17216)
- 人文(17015)
- 国家社会(16937)
- 性(16740)
- 创(16599)
- 课题(15617)
共检索到2006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朱晔
转投资历来是我国公司法学界争议颇多的概念,将转投资定义为公司为获取商业利益或其他权益,依法向其他企业投资从而成为其他企业股东或成员的法律行为可能较为恰当。公司转投资犹如一把双刃剑,作为公司资本运营以及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手段,具有促进规模经营、强化市场竞争力和分散经营风险的功能,但又会产生资本虚增、公司控制权被滥用等潜在危险。通过公司转投资的历史路径考察,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环境,转投资行为既不能继续采取严格限制的立法模式,也不宜直接采取不予限制的立法模式,而应采取过渡性的合理限制的立法模式。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我国公司转投资合理限制应允许公司章程对公司转投资对象作出例外规定、建立转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阎红
一、公司转投资限额的相关法律规定公司转投资,是指一公司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或者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方式向其他公司、企业或经济组织进行投资,转投资是针对该公司原有股东投资而言。公司转投资行为对于鼓励企业经营多元化与自由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欢
转投资已经成为各企业发展和相互联合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公司法》第 12条对转投资问题作出了限制性规定 ,但有其缺陷。作者分析了《公司法》第 12条的不足之处 ,并对完善我国《公司法》关于转投资行为的规定提出建议 :( 1)对转投资对象限制的完善 ;( 2 )对转投资额度限制的完善 ;( 3 )对超额转投资责任的规定。
关键词:
转投资 利弊分析 限制 完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剑波
一、导言 长期以来,西方传统经济学始终将制度作为一种外生变量,一直是一种事先给定的假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制度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十分重视,但却更多地被引用于对意识形态的说明。新古典经济学在建立经济模型时,明确界定的产权、完备的信息和无摩擦交易一般均被当做暗含的假定。再加上对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的假定,福利经济学的帕雷托最优条件就有可能实现,此时企业便被缩减为生产函数的同义词(Williamson,Oliver E.,1980),正如保罗·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方明
我国《侵权责任法》产品责任中对生产者和销售者适用的是严格责任原则,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消费者利益。该文通过对利益平衡理论的分析,阐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不仅存在个体利益的对立和协调,还需要整体利益的统一与维护。在产品责任领域适用严格责任,应该对责任主体和适用范围等有所限制,否则就会导致严格责任的泛化,偏离其应有的规范功能。
关键词:
产品责任 严格责任 利益平衡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周恒刚
1 我市医保制度的实施及结算办法的弊端 我市自2000年8月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下简称医改)正式启动以来,参保人员已由2万人扩展到60多万人。医改初期,由于参保人员对医改政策不了解;再者参保人员主要为公务员,他们过去看病大部分或者全部由单位报销,而参保使得这部分人自付费用提高,致使他们在看病上特别是在住院、医保上持观望态度。而这种情形给政策的制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褚宏启
行政权力,简称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的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行政权包括命令权、决定权、检查监督权、制裁权、强制执行权、裁判权等。行政权来源于国家宪法和法律,由国家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是国家治理和服务社会的公权力的一种,多含有强制和命令的性质。~([1])行政权力所具有的强制性是行政管理的一种基本依靠力量。教育行政权力是行政权力的一种。教育行政权力配置的合理化、运作的规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张素清
有价票据的发出、回收、注销是医院开展经济业务活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医院的有价票证包括挂号票据,治疗费票据,出纳收款收据,门诊、住院收款收据,预收款收据等。这些票据是医院经济收入发生时的原始记录,是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李建伟
在相关法律制约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和资本市场监督体系尚未形成之前,我国《公司法》作出比其他国家(地区)更为严厉的禁止或限制公司为股东、关联公司提供担保的规定,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双庆
为了保持公司组织及行动的相对稳定并防止多额股东滥用表决权 ,本文就公司章程修改的限制作了探讨。公司章程修改的限制包括修改程序限制和修改内容限制。修改程序限制有修章提案权的机构与人员限制 ;修章的组织机构、议事方式、表决程序限制 ;新章程的核准生效限制。修改内容限制有不得删除“绝对应载事项” ;非经股东同意 ,不得变更该股东的既得权 ;非经股东同意 ,不得给该股东设定新义务 ;非经股东一致同意 ,不得给部分股东设定新权利 ;不得侵害少额股东权利 ;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 ;不得违反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之规
关键词:
公司章程 章程修改 程序限制 内容限制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乔安丽 李坤刚
竞业限制制度设立的根本目的,在于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保护与劳动者择业权冲突的平衡。为达到双方利益平衡,需将竞业限制协议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这要求在对竞业限制合理性考量的法理基础上,明确竞业限制协议限定的人员、期限、地域、就业领域范围及经济补偿金的支付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
竞业限制 利益平衡 合理范围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黄德明 刘江宜 黄德林
著作权法保护作者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是对作者权利的一种限制。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规定存在一些缺陷 ,主要是词义过于笼统 ,定性多而定量少 ,还有部分条款的内容不够全面 ,因而 ,无法有效地保护作者的合法权利。本文借鉴其它国家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 ,对修改我国著作权法中有关合理使用的规定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著作权 合理使用 限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欧尚荣
货币发行的方式可分为两种: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经济发行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增加的货币发行。当生产发展了,商品流通扩大,可以增发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补充,这样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流转相适应。财政发行则不同,是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的纸币发行。大量财政发行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常凯 李坤刚
在目前的劳动合同立法中,如何规制劳务派遣引起了诸多争议。就立法态度而言,作为一种新型的劳动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立法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就法律性质而言,劳务派遣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法律关系,应如何界定三方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雇主责任又应如何分配?就具体运作而言,面对劳务派遣业迅速发展的现状,对其适用的范围,包括行业、职业及时间期限等应如何界定?对派遣机构的从业资格和市场准入条件等又该作出何种规定?就这些问题本期进行了讨论。希望对我国劳务派遣立法有所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