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39)
- 2023(7431)
- 2022(6212)
- 2021(5814)
- 2020(4946)
- 2019(11201)
- 2018(11139)
- 2017(20638)
- 2016(10865)
- 2015(12252)
- 2014(11986)
- 2013(11913)
- 2012(10477)
- 2011(9027)
- 2010(9373)
- 2009(9191)
- 2008(9602)
- 2007(9107)
- 2006(8029)
- 2005(7315)
- 学科
- 管理(58443)
- 业(55892)
- 企(54331)
- 企业(54331)
- 济(35737)
- 经济(35699)
- 财(21066)
- 方法(17722)
- 务(17073)
- 财务(17040)
- 财务管理(17007)
- 企业财务(16366)
- 技术(15460)
- 制(13938)
- 数学(13771)
- 数学方法(13693)
- 技术管理(12164)
- 业经(11206)
- 体(9470)
- 中国(9351)
- 银(9059)
- 银行(9058)
- 划(8941)
- 体制(8654)
- 理论(8428)
- 行(8316)
- 策(8208)
- 经营(7833)
- 人事(7183)
- 人事管理(7183)
- 机构
- 学院(149739)
- 大学(148835)
- 管理(69651)
- 济(59899)
- 经济(58521)
- 理学(58509)
- 理学院(58028)
- 管理学(57558)
- 管理学院(57215)
- 研究(39551)
- 中国(37826)
- 财(33594)
- 京(30518)
- 财经(25279)
- 江(24737)
- 经(22969)
- 科学(21039)
- 中心(20841)
- 商学(20508)
- 商学院(20323)
- 州(19770)
- 北京(19163)
- 财经大学(18936)
- 所(18178)
- 业大(16809)
- 经济学(16692)
- 经济管理(16557)
- 范(15782)
- 师范(15643)
- 研究所(15624)
- 基金
- 项目(93040)
- 科学(75861)
- 研究(70819)
- 基金(68866)
- 家(57950)
- 国家(57437)
- 科学基金(52513)
- 社会(46555)
- 社会科(44265)
- 社会科学(44255)
- 省(37100)
- 基金项目(36806)
- 自然(34043)
- 自然科(33336)
- 教育(33329)
- 自然科学(33328)
- 自然科学基金(32842)
- 划(30308)
- 编号(27717)
- 资助(26878)
- 创(26156)
- 创新(23216)
- 成果(22249)
- 部(20930)
- 重点(20266)
- 业(20170)
- 制(19882)
- 人文(19199)
- 课题(19043)
- 教育部(18980)
共检索到2397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袁春生 牛世魁
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有助于改善管理层短视促进其专注于长期价值创造还是被管理层用于维护职位稳定?学术界和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对此高度关注。文章基于2009-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章程中反收购条款设置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反收购条款设置不仅没有对公司价值产生提升作用,反而降低公司价值。进一步分析检验发现,反收购条款降低了管理层强制变更-业绩的敏感性,抑制了公司创新投资和资本支出等长期投资行为,且诱发了管理层在职消费和超额薪酬,意味着反收购条款有助于巩固管理层职位稳定,加剧了管理层短视,产生了管理层“壕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章程中的反收购条款并非长期价值创造的盾牌而是管理层防御的工具。此外,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主要设置的反收购条款其性质和内涵,发现这些条款大多数体现了对管理层的保护,并且管理层权力较高和无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设置管理层保护条款。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股权分散企业或无实际控制人企业中反收购条款设置的管理层“壕沟”效应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克服了已有文献仅根据反收购条款对公司绩效正向或负向影响间接推断其效应的不足,为上市公司科学合理设置反收购条款、监管机构加强监管有效性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伟华 姚艺 王春燕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敌意收购事件的频发,许多上市公司在公司章程中设置了反收购条款,本文以2007-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PSM-DID的准自然实验法,实证检验了公司章程中设置反收购条款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设置反收购条款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设置反收购条款显著增加了第二类代理成本,但对第一类代理成本和研发投入无显著影响。因此,在我国大股东控股占主导的背景下,设置反收购条款维护了控股股东利益,使得实际控制人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更强,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本文的研究为上市公司科学合理地设置反收购条款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对监管机构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反收购条款 公司价值 代理成本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袁春生 牛世魁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后敌意收购事件频发,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在公司章程中设置反收购条款。现有文献尚缺乏从外部监督者视角讨论审计师如何看待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的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反收购实践,手工收集2009—2019年A股上市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数据,实证研究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设置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设置中的管理层自我保护性防御增加了治理风险,提高了审计费用。机制检验表明: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设置通过加剧代理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审计风险与成本,进而提高审计费用,而并非反收购条款设置后的审计意见购买。考察截面上的差异性后发现,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提高审计费用的现象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和法律环境较差的地区、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中更显著。考察审计费用增加后的经济后果发现,审计师能够通过增加自身努力提高目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并且资本市场整体对审计费用的增加表现为审计质量信号。从审计定价角度研究审计师对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设置的反应,丰富了反收购条款经济后果和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审计师有效降低执业风险和上市公司合理设置章程条款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符大海
在管理层收购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管理层收购通常是一种溢价收购。换句话说,管理层愿意以比现行市场价格更高的价格收购企业的股权。由此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参与收购的管理者客观上不会无缘无故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蔡庆丰 林少勤 林海涵 吴冠琛
我国资本市场的机构举牌和敌意收购日益活跃,但企业反收购防御的实践与监管却才刚刚起步,学术研究更是滞后于市场实践。本文以2007-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手工搜集的反收购条款数据,探究反收购强度对企业研发与长期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反收购条款对研发投入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创新绩效也会更好。机制检验发现,反收购条款通过降低“管理层短视”,进而对研发创新形成正向激励。异质性检验发现,反收购条款对企业创新的提升作用在高科技行业、高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行业以及高管理层能力企业中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较高的反收购强度对企业将创新产出转化为企业价值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首次手工收集企业各类型反收购条款并构建反收购强度指标,将其与企业创新和企业价值结合起来,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丰富了我国反收购条款对企业经济影响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反收购条款 企业创新 企业价值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袁春生 牛世魁 李鑫
本文依据上市公司各种反收购条款的内涵和现实效果,将反收购条款划分为管理层防御条款和股东保护条款,并以A股上市公司2016―2021年数据为样本,研究了两类反收购条款设置对股东财富的影响。研究发现,股东保护条款设置公告产生了正向市场反应,管理层防御条款设置公告则产生了负向市场反应。情景研究发现,交易所监管问询会加剧管理层防御条款设置的负向市场反应并增强股东保护条款设置的正向市场反应;分析师关注强化了管理层防御条款设置的负向市场反应;公司较高的信息披露质量促进了股东保护条款的正向市场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者对高科技公司设置管理层防御条款持积极态度,显示出资本市场对高科技公司管理层控制权维护的治理需求具有包容性。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陈玉罡 石芳
本文选取A股民营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章程中设置反收购条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反收购条款对并购的影响存在一个作用区间:当并购交易规模达到10%以上时,反收购条款能显著降低目标公司被并购的可能性,这时错列董事会条款将发挥主要的反收购作用;当交易规模低于10%时,反收购条款对并购概率没有显著影响,这时累积投票制能显著促进并购的发生。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类似,反收购条款对目标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反收购条款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对管理层的保护。
关键词:
反收购条款 并购概率 公司价值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罗春华 王宇生
本文以2009年至2010年我国创业板180家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数据为样本,对管理层持股、公司短期绩效和长期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公司长期价值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源于兼具管理层与第一大股东双重身份的管理者和一般管理层。一般管理层为了尽快在股票市场上获得自身最大利益,不惜牺牲公司长期价值来提升公司短期业绩。
关键词:
管理层持股 短期绩效 长期价值 套现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英 李秉祥 李越
经理人特征会引起管理层防御,从而影响企业长期资产减值政策。本文以2007-2011年度沪深两市所有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以经理人自身特征作为切入点,实证检验了不同经理人特征引致管理层防御行为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经理人特征对长期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会有显著影响,但各因素影响程度不同,经理人是否兼任、薪酬、持股和年龄这四个因素与长期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运用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而经理任期和学历未能通过相关性检验,影响并不显著。本文对于深入了解经理管理防御的动因,解释长期资产减值政策选择影响因素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管理防御 经理人特征 会计政策选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罗进辉 谭利华 陈熠
"宝万之争"爆发以来,中国资本市场掀起了一股修改反收购章程条款以阻击"门口野蛮人"的热潮。那么,上市公司修改反收购章程条款阻击"野蛮人"到底保护了谁的利益?文章手工收集2014-2016年发生的126起上市公司增设反收购条款的公告事件,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投资者普遍认为上市公司在章程中加入反收购条款是一个好消息,表现出显著为正的市场反应。在事件窗口[-1,3]内,目标公司的累积超常收益率平均达2.68%,说明增设反收购条款带来了显著的股东财富增长。相对而言,上市公司增设反收购条款事件的正向市场反应在民营企业、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和机构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中表现得较弱,说明产权性质、股权集中度、机构持股等股权结构特征是影响上市公司反收购条款价值的重要情境因素。文章基于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检验了上市公司增设反收购条款的短期市场反应,客观衡量了反收购条款对中国资本市场股东财富的影响。这既丰富了反收购条款和控制权市场等领域的研究文献,也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上市公司增设反收购条款行为的理解与认识,进而为指导相关实践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唐齐鸣 黄昆 张星洋
本文选取20062014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检验管理层防御对零杠杆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良好的内部监督治理质量和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都能够降低公司采取零杠杆策略的可能性,且零杠杆公司的CEO更替-业绩敏感性低于对照组公司。结果表明管理层防御是导致公司采取零杠杆策略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国企的零杠杆策略并不受管理层防御的显著影响,而非国企的零杠杆策略受到管理层防御的显著影响。
关键词:
零杠杆 管理层防御 产权性质 公司治理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路萍 崔格豪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代理理论为基础,利用我国A股市场上20092016年的1181家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管理层防御对公司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防御水平与公司流动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整体来看,上市公司管理层防御程度较低,与公司持有现金量负相关,与公司流动比率正相关;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防御程度越高,公司流动性越容易被扭曲,公司持有现金水平越高,流动比率越低。在考虑管理层薪酬与资产负债率的情况下,管理层防御程度与现金持有水平正相关,与流动比率负相关,管理层防御程度越高,公司
关键词:
管理层防御 流动性 持有现金量 公司治理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王志强 张玮婷 顾劲尔
将人力资本破产成本引入研究框架是高管薪酬理论研究的新突破。其他条件相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破产可能性就越大,高层管理者因而要求更高的薪酬水平以补偿所需承担的更高的人力资本破产成本。可见,公司资本结构因暗涵了人力资本破产成本,可作为衡量高管薪酬是否合理的依据。本文以2004-2007年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资本结构的视角来审视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并探究公司管理层防御现象。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管理层防御现象;(2)平均而言,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水平高于民营企业,但资本结构相近,因此,相比于其所承担的人力资本破产成本,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水平太高了;(3)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存在着更...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阮素梅 杨善林 张琛
本文基于带有交叉乘积项的线性分位数回归模型,一方面,通过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同质性检验与对称性检验,揭示各因素对公司价值创造影响方式的异质性;另一方面,通过条件密度预测方法,细致地刻画各因素的变动对价值创造整个条件密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实施激励措施可以显著提高上市公司价值创造,但不同的激励方式对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无论是薪酬激励还是股权激励,都会导致公司价值创造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为制订合理的政策措施来提升公司价值创造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海龙 李秉祥
通过引入经理管理防御影响因子,以Black和Scholes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公司价值及相关利益者价值动态决定模型,对经理管理防御与公司价值及资本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算例分析的结果表明:首先,经理管理防御不仅会对公司价值和股东价值造成减损,而且对公司经济效率也造成减损,并对减损程度具有放大效应;其次,经理管理防御增大了公司违约风险,而且对公司原有违约风险也具有放大效应;最后,公司资本结构变动时,经理管理防御对公司违约风险更为敏感,而对公司价值相对不敏感;相对于短期负债,经理人更偏好长期负债,负债对于经理人的管理防御行为的抑制作用会因经理人选择长期负债而产生一定的削弱。
关键词:
公司价值 资本结构 经理管理防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