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62)
2023(16940)
2022(14536)
2021(13698)
2020(11489)
2019(26577)
2018(26074)
2017(50312)
2016(27238)
2015(30452)
2014(30569)
2013(30261)
2012(27765)
2011(25128)
2010(24913)
2009(23298)
2008(23211)
2007(20576)
2006(18049)
2005(16478)
作者
(78094)
(65169)
(64507)
(61565)
(41605)
(31227)
(29438)
(25346)
(24693)
(23331)
(22101)
(22094)
(20771)
(20633)
(20390)
(19927)
(19227)
(19108)
(18758)
(18683)
(16107)
(15975)
(15561)
(14727)
(14528)
(14504)
(14358)
(14188)
(13159)
(12721)
学科
(109420)
经济(109257)
管理(86121)
(81213)
(69560)
企业(69560)
方法(49917)
数学(43318)
数学方法(42898)
(34580)
中国(30409)
(27978)
(26806)
业经(24421)
(23251)
财务(23177)
财务管理(23134)
(22731)
企业财务(22128)
(21339)
贸易(21322)
(20665)
(19384)
银行(19342)
(18892)
金融(18889)
(18660)
(18420)
地方(17824)
农业(17767)
机构
大学(393993)
学院(389077)
(163226)
经济(159941)
管理(153686)
研究(133743)
理学(132371)
理学院(130923)
管理学(128936)
管理学院(128213)
中国(104312)
(84453)
(79720)
科学(78703)
(67067)
财经(63278)
研究所(60488)
(60443)
中心(59834)
(57704)
(55769)
业大(55136)
北京(54072)
经济学(50388)
(48624)
(48233)
师范(48163)
财经大学(47418)
农业(47241)
经济学院(45336)
基金
项目(259766)
科学(205369)
基金(192152)
研究(190010)
(167435)
国家(166126)
科学基金(142876)
社会(122077)
社会科(115850)
社会科学(115819)
基金项目(101314)
(97334)
自然(92536)
自然科(90384)
自然科学(90360)
自然科学基金(88785)
教育(86314)
(82907)
资助(79653)
编号(75716)
成果(62408)
(59227)
重点(57620)
(53854)
(53757)
课题(51496)
教育部(51283)
国家社会(51079)
(50477)
创新(50290)
期刊
(180245)
经济(180245)
研究(121567)
中国(76110)
(63875)
学报(60855)
管理(58542)
科学(56713)
(54948)
大学(46667)
学学(43995)
(39752)
金融(39752)
教育(38358)
农业(37535)
财经(32517)
技术(31064)
经济研究(30166)
业经(27899)
(27769)
问题(23191)
(20447)
(19934)
理论(19603)
技术经济(18664)
(17836)
世界(17788)
国际(17670)
图书(17666)
实践(17407)
共检索到5840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叶康涛  
现有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文献表明,公司的控股股东一般会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从中获取种种隐性收益。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交易中,控股股份与非控股股份在转让价格上的差异,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隐性收益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隐性收益水平约为流通股市价的4%,相当于非控股股东的非流通股转让价格的28%。研究还表明,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越强,则公司控制权的隐性收益便越高;而公司流通股规模越大,则公司控制权的隐性收益便越低。同时,公司负债并不能成为约束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有效工具。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东华  
文章以1999-2006年沪深两市A股市场发生非流通股控股转让与非控股转让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测算了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水平,并对大股东特征、董事会特征与控制权私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控制权私利呈现一种倒U型非线性曲线关系;(2)大股东国有股权性质与控制权私利呈现正相关但不显著;(3)大股东股权制衡度与控制权私利呈现负相关但不显著;(4)两职合一与控制权私利呈现显著性正相关;(5)独立董事比例与控制权私利呈现负相关但不显著。研究结论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性质、受制衡程度以及两职兼任情况决定了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能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乔薇  李瑞敏  
采用2006~2010年的数据,对比分析流通股协议转让、流通股集中竞价转让和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三种方式对转让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协议转让股权的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协议转让流通股比集中竞价转让流通股更容易引发实际控制人的套利行为;无论股权的流通性如何,只要股权交易方式不具公开性,政府权力寻租仍旧存在;与股改前协议转让非流通股相比,协议转让流通股加剧了非政府实际控制人的代理问题,对政府实际控制人的创租行为有所抑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于静  陈工孟  孙彬  
基于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交易的样本和限售股协议转让交易的样本,实证检验了股改前后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行为。发现对于非流通股协议转让的样本,控制权、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审计意见和每股收益都会加重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行为;控制权性质、法制水平和总资产报酬率能抑制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行为。对于限售股的样本,控制权、两权分离度、控制权性质、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加重了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而现金流权、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审计意见、每股收益能够削弱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水平。此外,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利益输送行为,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徐晋  张祥建  郭岚  
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视角研究了大股东终极控制的模式与隐性收益。金字塔式控股结构和交叉持股是大股东实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两种重要方式,造成了大股东对小股东掠夺行为的强烈动机。通过建立一个模型分析了大股东掠夺行为产生的机理,大股东能够用较少的现金流权来实现对公司的实质控制是掠夺行为产生的本质原因,从而攫取更多的控制权隐性收益。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袁锦秀  
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其基本目标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的制度性差异。这无疑是解决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问题的又一次难得的机遇。该文提出: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应当尽快开放证券市场,使流通股与同股同权的非流通股特别是国有股,能有效地按照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在流通、转让中实现其最大的资本价值。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旻  杨朝军  廖士光  
文章利用股权分置改革前的非流通股协议转让样本与股权分置改革后的限售股票转让样本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流通性价值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流通性存在价值,股权分置改革前,股票流通性价值水平均值约为66%,流通股市场的流动性显著影响股票流通性价值,但流通股的流动性与流通股价格波动率对股票流通性价值没有显著影响;股改后的股票流通性价值水平约为56%,流通股的流动性与波动性水平显著影响流通性价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雷  淳伟德  叶勇  
公司控制权特别是终极控制权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的研究已经逐步推进到对上市公司隐性终极控制权的研究层面。在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完成的大背景下,对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特别是隐性终极控制权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有助于公司控制权市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60203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06JC630022)资助。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郑海燕  
本文以2005-2010年民营上市为样本,对控股股东控制权收益的制约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较高,控股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有较大的寻利动力和空间。民营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对控制权私有收益没有发挥有效监管作用。民营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高股东大会出席率和依据公司规模提高控股股东现金流的投入比例,实现对控股股东私有收益的有效监督。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胡旭阳  
本文以 2 0 0 3年上半年发生的国有股权转让交易为样本 ,以受让方是否成为第一大股东和受让的股份数量与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其他股东持有的股份数量的比值代表受让方对受让公司的控制权 ,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控制权的私人收益问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具有较高的私人收益 ,这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对中小投资者缺乏足够保护。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剑民  张蕊  
通过对我国公司目前的控制权结构进行分析,总结了我国公司治理特征及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引出对股权结构的分析,研究股权集中度、国家持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外资股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关系。以公司规模变量、协议转让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目标公司是否拥有配股资格为控制变量相应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在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议要降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私有收益,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第二到第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第一大股东形成制约作用;二是积极引入法人股、外资股,增加社会公众股,降低国有股东持股比例,改善股权结构。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建标  王光荣  李晓义  孙娟  
实验室环境下的决策过程研究可以较好地考察决策变量的行为基础和动态临界值,本文以中国股市中的股权结构为背景,在实验框架下考察了股权结构、信息披露和控制权收益的关系。文章先从理论上计算股东的夏普利值并以此代表股东控制权,再分不同设置变量来实验地考察控制权收益。结果表明:(1)股东控制权越平均,控制权收益越少;大股东与小股东形成"核"联盟的机会越多,其取得控制权的机会越少。(2)信息对控制权收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在联盟的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3)大股东夏普利值的高低和信息情况决定了联盟的方式。(4)控制权溢价并不一定就是控制权收益,也许只是大股东为防止自身利益被侵害而支付的成本。(5)信息不完全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邬国梅  
本文没有采用一般意义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委托代理模型,而是假设控股股东与经理人利益相一致的分析框架。只要股权融资下的控制权收益超过负债融资下的财务杠杆收益,控股股东就会选择权益融资方式实施投资项目。即使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和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小于零的情况下,控股股东仍因能通过发行新股所取得的控制权收益达到其投资目标而实施该投资项目,从而发生过度投资行为。实证结果显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的5年中,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净利润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且在第5年平均为负。经粗略估算,上市公司每次股权再融资所取得的平均控制权收益约为2.26亿元,其中国有股东约为1.5亿元,上市公司可接受投资项目的最低收益...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仕萍  
本文对股份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进行了界定,探讨了股份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研究途径,阐明了上市公司摄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途径及影响因素,对股份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进行了实证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