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32)
- 2023(6692)
- 2022(5603)
- 2021(5504)
- 2020(4596)
- 2019(10993)
- 2018(10249)
- 2017(21342)
- 2016(11583)
- 2015(13435)
- 2014(13360)
- 2013(13684)
- 2012(12693)
- 2011(11038)
- 2010(11024)
- 2009(10309)
- 2008(10956)
- 2007(9728)
- 2006(8533)
- 2005(7765)
- 学科
- 济(50103)
- 经济(50046)
- 业(42505)
- 管理(42029)
- 企(36271)
- 企业(36271)
- 财(31556)
- 方法(30144)
- 数学(27867)
- 数学方法(27775)
- 制(19627)
- 银(18807)
- 银行(18661)
- 务(17709)
- 财务(17706)
- 财务管理(17655)
- 行(17241)
- 企业财务(17076)
- 农(14656)
- 融(13097)
- 金融(13097)
- 中国(13057)
- 财政(12704)
- 度(12279)
- 制度(12273)
- 贸(11290)
- 贸易(11273)
- 易(10992)
- 体(10461)
- 政(10255)
- 机构
- 大学(162906)
- 学院(160963)
- 济(76090)
- 经济(74866)
- 管理(66132)
- 理学(56517)
- 理学院(56070)
- 管理学(55603)
- 管理学院(55291)
- 中国(48982)
- 财(48636)
- 研究(48150)
- 财经(34785)
- 京(32530)
- 经(31712)
- 财经大学(26170)
- 经济学(25590)
- 农(24771)
- 江(24324)
- 银(24286)
- 中心(24210)
- 科学(23880)
- 所(23624)
- 经济学院(23424)
- 银行(23217)
- 融(21835)
- 行(21544)
- 金融(21442)
- 北京(20530)
- 商学(20384)
- 基金
- 项目(98340)
- 科学(79260)
- 基金(76802)
- 研究(71585)
- 家(64446)
- 国家(63964)
- 科学基金(57202)
- 社会(48297)
- 社会科(46218)
- 社会科学(46206)
- 基金项目(40179)
- 自然(36956)
- 自然科(36174)
- 自然科学(36170)
- 省(35675)
- 自然科学基金(35581)
- 资助(33437)
- 教育(33217)
- 划(29693)
- 编号(26995)
- 部(24158)
- 成果(22360)
- 教育部(21906)
- 重点(21296)
- 人文(21012)
- 创(20717)
- 国家社会(20706)
- 大学(19844)
- 性(19762)
- 科研(19660)
共检索到260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冯艺 沈烨龄 晏超
文章聚焦于委托理财这一最主要的影子银行活动,对比分析了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和持有货币资金对产品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委托理财阻碍了产品市场业绩提升,且与现金持有的竞争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只有风险较高、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存在上述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较严重的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的公司,其委托理财对产品市场业绩提升的阻碍作用更显著。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楠 李响
银行信贷是责任投资的关键部分,但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收益不一致等问题严重影响银行对企业ESG建设的支持力度。本文基于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银行信贷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1)整体银行信贷强度和短期银行信贷强度会抑制企业ESG表现;(2)整体银行信贷强度会抑制企业持续ESG策略;(3)银行信贷强度对企业ESG表现和持续ESG策略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高盈利企业中更加明显。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杜立 钱雪松
运用手工搜集整理的委托贷款这一独特数据,本文从影子银行视角切入,考察了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有效性问题。研究发现:(1)运用社会融资规模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当货币政策紧缩时,与银行信贷显著下降不同,委托贷款规模显著增加;(2)运用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公告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紧缩不仅在广延边际上显著提高了企业发放委托贷款的概率,而且在集约边际上显著增加了放贷规模;(3)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特点在于,货币政策紧缩导致委托贷款发生类型转换:与宽松时期相比,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非股权关联企业间委托贷款的增长显著高于股权关联企业间的委托贷款;(4)委托贷款的类型转换通过加大信息不对称和监管难度推高了委托贷款违约风险。本文的发现对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有效性、防控货币政策可能通过影子银行渠道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潘明清 尹华北 向杨
考察2009~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消费市场发展的现状并利用经验数据对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银行理财消费规模与股票市场收益率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居民可支配收入、物价水平都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我国银行理财消费市场的发展还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银行资金面紧张时,商业银行则通过提高收益率来刺激人们的理财消费需求。
关键词:
理财消费 宏观调控 市场收益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卞世博 阎志鹏
与国外发达的股票市场不同,中国股票市场中投资者以中小投资者为主,而中小投资者往往无法参与IPO公司召开的线下路演。因此,网上路演则成为IPO公司向中小投资者进行推介的主要方式。网上路演最重要的部分是中小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问答环节。文章以2004-2017年中小板和创业板的1 434家IPO公司召开的网上路演为研究样本,利用文本分析法对网上路演问答环节中管理层"答非所问"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实证分析了管理层的"答非所问"与IPO抑价率和IPO首日流动性之间的可能关联。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的"答非所问"与IPO抑价率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IPO首日流动性方面,管理层的"答非所问"的程度越高,则IPO首日流动性就会越低。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管理层的"答非所问"与IPO后公司股票的中长期表现之间也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文章的研究结论表明,IPO网上路演是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了解IPO公司的重要渠道,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对公司进行估值;而网上路演中管理层的"答非所问"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特征,对IPO抑价率、IPO首日流动性以及IPO中长期表现都有着较好的解释能力。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陈春华 杨天
本文以A股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开展委托贷款业务的11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委托贷款总体的市场反应为负(不显著);非关联方之间的委托贷款和有担保的委托贷款的市场反应为正(不显著);无担保的委托贷款的市场反应为负(不显著);关联方之间的委托贷款的市场反应为负(显著)。结论表明,投资者总体上并不偏好上市公司开展委托贷款,尤其是关联方之间开展委托贷款业务,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风险识别比较充分。委托贷款虽然在短期内会带来一定收益,但从长期来看,上市公司应谨慎开展委托贷款。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万伦来 杨巧琳
商业银行碳金融理财产品业务有助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银行自身的综合实力。科学合理的碳金融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评价体系对商业银行顺利开展碳金融理财产品业务有指导性作用。文章基于GARCH(1,1)模型并结合B-S期权定价原理对碳金融理财产品的收益部分进行了科学定价,同时通过VaR值的测算结果观察其风险波动情况,由此建立了碳金融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的评价模型。据此以兴业银行推出的一款碳金融理财产品为例,对其收益与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兴业银行发行该款产品属于折价发行,折价部分可以理解为是对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万伦来 杨巧琳
商业银行碳金融理财产品业务有助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银行自身的综合实力。科学合理的碳金融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评价体系对商业银行顺利开展碳金融理财产品业务有指导性作用。文章基于GARCH(1,1)模型并结合B-S期权定价原理对碳金融理财产品的收益部分进行了科学定价,同时通过VaR值的测算结果观察其风险波动情况,由此建立了碳金融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的评价模型。据此以兴业银行推出的一款碳金融理财产品为例,对其收益与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兴业银行发行该款产品属于折价发行,折价部分可以理解为是对投资者的风险补偿;产品的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现象可能与我国目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未成熟、市场波动性较大有关。最后,结合研究结果与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产品业务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理财产品业务和投资者投资选择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刘园园 池国栋 白俊
从实体企业发放委托贷款如何影响财务风险的微观视角,通过将手工收集的委托贷款数据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相匹配,研究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实体企业发放委托贷款会提高企业营业外利润率,却牺牲主业利润率,降低企业主业收入的持续性,表明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不利于金融稳定;委托贷款对创新等实体投资存在挤出效应,加大微观企业未来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削弱金融稳定。进一步研究发现,资金贷出方高效治理水平以及借款方较强的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委托贷款对金融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建议企业对委托贷款持谨慎态度,避免从事“舍本逐末”的委托贷款行为,有关部门要引导资金资源流向高效率部门,方能从源头上遏制影子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杜永善 王其猛 严妍 薛志荣
影子银行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在“资管新规”外生政策冲击下,对企业融资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法,探究“资管新规”、影子银行和企业融资的关系。研究发现:影子银行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约束和融资成本,但提升了企业短期债务占比。与国有企业相比,随着“资管新规”出台引起影子银行规模下降,非国有企业在融资约束加剧、融资成本上升和短期债务占比下降方面更加明显。同时,在影子银行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在融资约束、融资成本及短期债务占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影子银行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在融资约束和短期债务占比方面无显著差异,在融资成本方面虽有差异但系数较小。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慧毅 彭一航 刘瑞姣
随着实体经济投资率的下降,我国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参与到高收益的影子银行业务中,系统性风险不断聚集。文章利用2010—2019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信贷供需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的增加均会正向影响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扩大信贷供给并没有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反而促进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因企业所有制的不同及区域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环境差异,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程度对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的敏感程度出现异质性。要遏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趋势,应当更加精确地识别信贷的真实需求方,加强资金的后续监管,从而提高信贷的利用效率,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研究为后续信贷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非金融企业 信贷供需 地区差异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翌秋 谢萌 郭冲
使用2009—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企业ESG表现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倾向于向ESG表现良好的企业发放数额更大、期限更长、利率更低和贷款担保要求更为宽松的信贷。2012年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强化了企业ESG表现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企业良好的ESG表现通过降低银行对企业经营风险的预期和减少银行事后监督成本影响银行信贷决策。异质性分析表明,非国有企业、高盈利能力企业和高媒体关注度企业的ESG表现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更显著。基于此,建议政府加快建立企业ESG质量评估系统及信息发布机制;银行树立ESG责任投资理念,将环境、社会和治理三要素纳入信贷评级体系;企业积极排查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ESG风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丽蓉 李红
审计监督作为公司治理机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审计独立性。非审计服务因其对审计独立性的直接影响一直备受各界关注。本文以2001—2006年同时披露有审计与非审计服务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委托代理视角经验验证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影响。研究显示:总体上,购买非审计服务与未购买非审计服务的上市公司之间代理成本是有显著差异的;其中,管理层持股与非审计费用负相关,而大股东持股与负债率与非审计费用不具有统计显著性。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管理层认为非审计服务不仅没有损害审计独立性,反而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非审计服务 委托代理 审计独立性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崔志霞 杨国莉 黄秋敏
受"现金为王"管理理念的影响,持有现金成为企业满足日常流动性需求和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重要选择策略。文章利用中国深沪证券交易所2010-2019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从实际控制人角度来识别集团内成员企业,实证检验了委托代理关系影响下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与现金持有水平的关系。研究发现:(1)从整体上来看,与独立企业相比,集团内成员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较高;(2)由于债权人对企业的监督治理效应,企业举债有利于提高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从而减少了现金持有水平;(3)集中的股权结构提高了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减少了现金持有水平,而分散的股权结构降低了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增加了现金持有水平,支持了大股东监督激励假说。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王德宏 宋建波
现有文献对于我国股票市场是否普遍存在动量效应观点并不一致。本文以2010-2015年间我国股票市场为背景,对动量效应的存在性进行再检验,并研究投资组合的期间因素(评估期和持有期)对动量效应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1)与多数现有文献的结论不同,我国股票市场不仅存在反转效应,同时也存在动量效应。(2)动量(反转)效应的存在性和市场表现受到投资组合中的期间因素的显著影响。评估期越短,或者持有期越长,动量(反转)效应的市场表现就越强。现有文献尚未得出类似的结论。(3)借助期间因素,研究还发现,我国各个细分股票
关键词:
动量效应 期间因素 市场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期间因素能否影响动量效应的市场表现?——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
企业ESG表现与劳动力需求——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企业ESG表现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女性高管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投资者关注影响上市公司ESG表现吗——来自网络搜索量的经验证据
国有股参股能否提升企业ESG表现?——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研发投入、外界关注与股票表现——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组织冗余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
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来自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