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82)
- 2023(7715)
- 2022(6501)
- 2021(6250)
- 2020(5151)
- 2019(11785)
- 2018(11494)
- 2017(22230)
- 2016(12271)
- 2015(13477)
- 2014(13624)
- 2013(13594)
- 2012(12514)
- 2011(11236)
- 2010(11691)
- 2009(10725)
- 2008(11083)
- 2007(10108)
- 2006(9172)
- 2005(8489)
- 学科
- 管理(47424)
- 业(42445)
- 济(41287)
- 经济(41234)
- 企(36958)
- 企业(36958)
- 财(17855)
- 方法(17588)
- 数学(14530)
- 数学方法(14301)
- 农(12659)
- 制(12511)
- 务(12210)
- 财务(12170)
- 财务管理(12142)
- 中国(12060)
- 策(11845)
- 企业财务(11515)
- 业经(10563)
- 银(9893)
- 银行(9882)
- 行(9306)
- 贸(9150)
- 贸易(9147)
- 学(8996)
- 易(8936)
- 融(8297)
- 金融(8297)
- 划(8065)
- 农业(8027)
- 机构
- 学院(171186)
- 大学(169321)
- 管理(69463)
- 济(68222)
- 经济(66487)
- 研究(57407)
- 理学(57317)
- 理学院(56641)
- 管理学(55861)
- 管理学院(55450)
- 中国(47041)
- 财(37884)
- 京(36117)
- 科学(34249)
- 所(29611)
- 江(28328)
- 农(28304)
- 财经(27897)
- 中心(27139)
- 研究所(26405)
- 经(25332)
- 业大(23586)
- 北京(22924)
- 州(22479)
- 农业(22045)
- 范(20978)
- 院(20850)
- 师范(20747)
- 财经大学(20632)
- 省(20316)
- 基金
- 项目(106371)
- 科学(83754)
- 研究(77894)
- 基金(77284)
- 家(67215)
- 国家(66598)
- 科学基金(57164)
- 社会(48520)
- 社会科(46028)
- 社会科学(46014)
- 省(41058)
- 基金项目(39843)
- 自然(37843)
- 自然科(37000)
- 自然科学(36986)
- 自然科学基金(36361)
- 教育(36249)
- 划(34998)
- 资助(32733)
- 编号(31470)
- 成果(26886)
- 部(24046)
- 重点(23646)
- 课题(22446)
- 性(22253)
- 创(22048)
- 发(21978)
- 创新(20593)
- 教育部(20543)
- 科研(20445)
共检索到274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辉 宁炜
本文将公募基金“高频低损”常态化赎回、流动性错配、管理资产规模激励等因素同时考虑在内,构建了一个多期理论框架分析公募基金抛售风险资产导致的风险传染与最优流动性管理。研究表明,第一,净值计算规则所导致的流动性错配放大了投资者赎回和风险资产抛售之间的棘轮效应;第二,相对单期基准模型而言,本文所构建的多期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刻画抛售风险,所确定的最优流动性储备可以有效降低抛售对关联基金的负外部性;第三,出于在管资产规模最大化激励目标,公募基金有动机持有额外流动性储备降低自身资产抛售对关联基金的外部性成本;第四,最优流动性储备与市场状态呈现正相关关系,与市场非流动性水平、投资者净值下跌敏感程度以及与关联基金风险资产持仓相似程度呈现负相关关系;第五,巨额赎回条款可以缓解基金在初期的抛售压力,降低剩余投资者承担的清算成本,显著降低资产抛售对风险资产价格的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方意 黄丽灵
遭遇负向冲击,银行会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差异选择资产抛售并因此形成风险传染。微观审慎抛售是先出售流动性程度较弱的资产,宏观审慎抛售则是先出售流动性程度较强的资产,且微观审慎抛售作为纳什均衡结果会导致更高的系统性风险。本文发现,宏观审慎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导致银行合作的激励机制。基于此理念,本文通过博弈论分析并结合构建的系统性风险指标测度出"窗口指导"、"流动性注入"等宏观审慎政策的时变政策成本与收益,发现"窗口指导"政策优于"流动性注入"政策,并以此提出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顺序。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政策实践情况,论证了上述宏观审慎政策的可行性及实施顺序的合理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降刚 沈沛龙
基于银行业在宏观风险来临时出现的流动性不足和系统性风险,通过建立DSGE-VAR模型,考量银行业在宏观经济运行框架下的系统流动性风险,结果发现:银行同业借贷、其他证券资产和交易性负债业务的综合作用会使得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总体增大,银行如果想要降低存款提取率对其流动性的影响,就要在银行间市场停止拆出资金、出售政府证券及其他流动资产,并出售潜在的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从监管层面来讲,应当通过监管的引导效应将交易性负债进行转化,引导同业借贷和其他证券资产业务向平衡区域集中,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银行其他证券资产业务的规模。
关键词:
银行业 资产抛售价格 系统流动性风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廖冠民 沈红波
国有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负担。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文主要检验国有企业承担政策性负担的隐性动因、经济后果及其治理机制。以中国2005—2011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超额雇员度量政策性负担,本文检验发现:①国有企业承担政策性负担有助于CEO获得晋升,并且当公司所处地区的政府干预程度较高、失业率较高时,政策性负担对CEO晋升的影响更大;②国有企业承担政策性负担会降低其经营业绩与股票回报;③股权制衡与股权激励有助于抑制国有企业承担政策性负担。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在设计国有企业高管人员晋升机制时引入政策性负担指标以引导其承担政策性负担,尽管政府与高管人员都可从中获益,企业也...
关键词:
政策性负担 超额雇员 高管晋升 国有企业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生龙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保增长、调结构、抑通胀、控风险等多重要求,同时金融创新、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货币供应、信贷规模控制与流动性管理的稳定关系弱化,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为适应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对货币政策工具传导的需求,应借鉴国外流动性管理有关经验,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理念和框架,积极创新、灵活组合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以提高货币调控的效率。流动性管理的政策工具构建以社会融资总量为锚的货币政策工具,增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调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赵业翔 周爱民
明晰降价抛售下系统性风险与银行系统稳定性对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监管约束和个体理性,建立多分布降价抛售模型,将外部冲击、降价抛售、系统性风险和系统稳定性统一到同一理论框架下,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微观生成机制和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应用银行业2007—2021年资产负债表数据,研究发现:第一,异质性外部冲击作用下中国银行业降价抛售敏感度显著不同,小冲击下降价抛售反应迅速、大冲击下降价抛售反应迟缓;第二,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在异质性冲击下具有一致性,外部冲击是降价抛售的导火索,直接抛售损失和抛售传染损失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三,财务向上聚集度、财务向下聚集度和银行资本对银行系统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三者间的交互作用决定了银行系统稳定性。因此,监管部门需进一步建立动态压力系统,鼓励银行差异化经营、提升资本留存,合理引导银行抛售预期,从而提升银行系统稳定性,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邢天才 宋晓彤 李孝溢
本文以保险业遭受外部冲击为研究起点,建立了基于重大灾害与资产抛售双重冲击下的保险系统性风险演化模型。通过分保偏好矩阵构建保险公司分保业务转移网络,测度不同重大灾害冲击下的保险业务赔付损失,在考虑保险保障基金的介入下进一步研究重大灾害与抛售行为对保险系统性风险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事前与事后应对措施下的对策效果。研究发现,大型直接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在分保网络中具有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在双重冲击下因破产数量较多而出现系统性风险,证实了保险业会因外部冲击造成的风险传染而产生系统性危机。其中,小型保险公司更具系统脆弱性,大型保险公司破产造成的系统性损失更大,资产抛售行为对系统性风险存在激化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救助能够有效化解保险系统性风险,业务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赔付损失,分保业务调整与资本结构调整效果较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郭万山 赵天宇
流动性择时是衡量基金经理应对市场流动性改变而调整风险敞口的能力。利用2007年7月至2016年8月的阳光私募基金月收益样本,研究了不同投资策略下基金经理的流动性择时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阳光私募基金具有显著的流动性择时能力。其中,定向增发、套利型、多策略、组合基金策略具有显著的、稳健的正流动性择时能力;股票型、多空仓、宏观策略则具有显著的负流动性择时能力。相比而言,中国资本市场中相应策略的国际对冲基金的流动性择时能力稳健性更高。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云庆
非歧视原则是战后国际贸易体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关贸总协定第一条规定,各缔约国间对于进出口货物及其有关的关税、规费、征收方法、规章手续、销售、运输等方面,一律适用于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换句话说,如果所有的缔约国都被给予最惠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于辉
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正经历着流动性过剩,其生成机理在于全球资金宽松、国内制度性支撑、持续的高储蓄率高经济增长率、投机因素的交互作用,带来股市、房地产价格虚高,通货膨胀新问题。当前的宏观调控正面临着抑制投资与防止投机资本流入、调控尺度与金融风险等诸困境。下一步应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再分配机能,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引导企业和个人净储蓄下降,进一步实施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措施及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收紧流动性,达到抑制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缩小收入差距等多重目标。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 生成机理 宏观政策 选择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喻洪涛
流动性管理是开放式基金面临的核心问题。美国的经验表明,开放式基金依赖主动发售新基金单位来缓解赎回压力和增加资产规模是不切实际的,业绩的表现才是吸引现金流入和扩大基金规模的根本。强化流动性管理是我国即将设立的开放式基金的管理人的首要任务之一。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郁晓耕
本文对我国开放式基金市场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中国开放式基金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就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分析管理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开放式基金 风险管理 现状与对策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刘东民
金融危机过后全球再次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给金融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由IMF前总裁康德苏牵头、包括中国央行官员在内的18人研究小组于2011年初发表了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倡议书《康德苏报告》,提出IMF承担"全球最后贷款人"职能和建立全球监督机制,以此作为全球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非理性、非线性特征使得"全球最后贷款人"具有重大价值。中国应当积极推动IMF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能,并逐步推进全球监督机制的建立,这不仅有助于国际金融稳定,而且将提升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的话语权,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国自身的利益。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春林
我国已经存在比较明显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性贷款冲动,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我国投资、消费与净出口之间的严重失衡。本文预测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 信贷 经济结构失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