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70)
- 2023(8930)
- 2022(7665)
- 2021(7203)
- 2020(6167)
- 2019(13900)
- 2018(13608)
- 2017(26543)
- 2016(13541)
- 2015(14994)
- 2014(14449)
- 2013(13813)
- 2012(12397)
- 2011(10720)
- 2010(10267)
- 2009(8863)
- 2008(7978)
- 2007(6505)
- 2006(5173)
- 2005(4150)
- 学科
- 济(55884)
- 经济(55820)
- 管理(39951)
- 业(37250)
- 企(30406)
- 企业(30406)
- 方法(30132)
- 数学(27587)
- 数学方法(27240)
- 财(15449)
- 农(14531)
- 中国(13489)
- 业经(11270)
- 贸(9881)
- 贸易(9878)
- 易(9625)
- 农业(9476)
- 务(8921)
- 财务(8889)
- 财务管理(8867)
- 制(8496)
- 地方(8477)
- 企业财务(8469)
- 技术(8211)
- 学(7860)
- 环境(7546)
- 和(7506)
- 理论(7164)
- 融(7152)
- 金融(7151)
- 机构
- 大学(177737)
- 学院(176689)
- 济(78281)
- 管理(77349)
- 经济(77122)
- 理学(68534)
- 理学院(67940)
- 管理学(66880)
- 管理学院(66526)
- 研究(51647)
- 中国(38581)
- 财(35268)
- 京(34443)
- 财经(29322)
- 科学(28589)
- 经(27093)
- 中心(26131)
- 经济学(25301)
- 业大(23708)
- 经济学院(23144)
- 江(22955)
- 财经大学(22425)
- 所(22223)
- 农(22110)
- 范(21287)
- 师范(21088)
- 商学(20975)
- 商学院(20797)
- 经济管理(20467)
- 研究所(20442)
- 基金
- 项目(132769)
- 科学(107718)
- 基金(101177)
- 研究(98415)
- 家(87779)
- 国家(86723)
- 科学基金(76827)
- 社会(66578)
- 社会科(63416)
- 社会科学(63398)
- 基金项目(53793)
- 省(49637)
- 自然(48771)
- 自然科(47754)
- 自然科学(47743)
- 自然科学基金(46891)
- 教育(45002)
- 划(41714)
- 资助(40272)
- 编号(39307)
- 部(30460)
- 成果(29809)
- 国家社会(29260)
- 重点(28912)
- 创(28508)
- 发(27364)
- 教育部(27337)
- 人文(27000)
- 创新(26632)
- 科研(26159)
共检索到238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南苗 赵绍阳 邓国营
我国公共部门的平均工资水平最近几年超过了私有部门,表现出与大多数国家类似的公共部门"工资溢价"。本文利用最近三年(2007~2009年)我国九个城市的调查数据重新审视了公共部门的工资溢价,发现相对于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家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职工家庭的工资及消费水平较低,但是家庭消费支出的部门差距要大大低于不同部门家庭之间的工资差别。基于消费工资差距模型的估计可以推断出非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或收入可能存在系统性的低报,偏差达到9%,所以公共部门的实际工资溢价不足2%。进一步研究发现,低报可能与企业或者个人的逃税或避税行为相关。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翠香 方峥 方行明
运用CHIP2007数据,研究整个工资分布上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及影响因素,发现控制部门选择内生性后,公共部门存在工资溢价现象且溢价在中低位更为突出。造成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之间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禀赋效应,特别是部门间接受高等教育的员工比例差异。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解决高等教育选择内生性后的分解结果显示,两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在分布上呈逐步缩小趋势,禀赋效应和高等教育差异的解释力更强。利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发现,高等教育回报率随分位数增加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江克忠 裴育 夏策敏
本文基于CHNS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的就业选择和工资收入进行了实证估计,进而运用修正的Oaxaca-Blinder分解和Quantile分解对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的工资差异进行了均值分解和分位数分解。研究发现,在第一阶段(1992~1996年),公共部门工资均值低于非公共部门;在工资分布区间的高端,特征差异不显著;非公共部门存在显著正的工资溢价。在第二阶段(1999~2008年),公共部门工资均值显著高于非公共部门,而且差异呈递增趋势;在整个工资分布区间内,特征差异显著;在工资分布区间的中低端,公共部门存在显著正的工资溢价;在工资分布区间的高端,工资溢价...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弟海 陈理子 张晏
有关中国教育回报率的多数经验研究都认为,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促进作用。本文认为,现有研究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因为它们未考虑到人力资本在公私部门间的配置结构变化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由于教育人力资本在公私部门间的生产能力存在差异,它在部门间配置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利用2000-2010年中国跨省面板数据,通过公共部门工资溢价来刻画人力资本在公私部门间配置结构的变化对教育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重新估计了中国教育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研究表明,如果剔除人力资本在公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公共部门 工资溢价 人力资本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弟海 陈理子 张晏
有关中国教育回报率的多数经验研究都认为,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促进作用。本文认为,现有研究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因为它们未考虑到人力资本在公私部门间的配置结构变化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由于教育人力资本在公私部门间的生产能力存在差异,它在部门间配置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利用2000-2010年中国跨省面板数据,通过公共部门工资溢价来刻画人力资本在公私部门间配置结构的变化对教育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重新估计了中国教育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研究表明,如果剔除人力资本在公私部门间配置结构的影响,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其他国家差异不大。本文还对我国不同省份间教育的产出效应进行了比较,发现我国各地区教育产出弹性的差别不大,但教育的边际产出差异巨大。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公共部门 工资溢价 人力资本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曾国彪 姜凌
贸易开放将引起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追赶",这种技术"追赶"将导致发展中国家向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向,增加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提高技能溢价,扩大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差距。本文基于CGSS数据库,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和两阶段GMM方法,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对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工资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技术工人相对非技术工人工资提高了17.8%,即技术工人存在明显的工资溢价;(2)关税税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全样本工人工资水平、非技术工人工资水平和技术工人工资水平将分别提高13.5%,8.91%和30.8%,即中国贸易开放有利于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但也是造成技能溢价提升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贸易开放 技能溢价 工资差距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强
利用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32014年的空间面板数据,主要考察中国各地区公共部门工资的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计算31个省份20032014年各个年份的全局Moran I指数,发现中国31个省份的公共部门工资之间在各个年份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关系,并且这种空间依赖关系在20032014年逐渐增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31个省份20032014年的公共部门工资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并控制了各省份的区域特征变量。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空间溢出效应在决定各省份的公共部门工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发现,
关键词:
公共部门工资 空间依赖性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强
利用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3~2014年的空间面板数据,主要考察中国各地区公共部门工资的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计算31个省份2003~2014年各个年份的全局Moran I指数,发现中国31个省份的公共部门工资之间在各个年份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关系,并且这种空间依赖关系在2003~2014年逐渐增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31个省份2003~2014年的公共部门工资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并控制了各省份的区域特征变量。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空间溢出效应在决定各省份的公共部门工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强化了省份间的公共部门工资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公共部门工资 空间依赖性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周申 杨红彦 李可爱
本文分析了贸易、技术以及制度对1998年-2009年间中国工业部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工资溢价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工业部门细分行业内部对熟练劳动需求缓慢上升;工业部门细分行业的净贸易额对熟练劳动需求的影响为正,而对非熟练劳动的需求具有负效应;计量分析显示,国际贸易具有扩大中国工业部门熟练劳动对非熟练劳动工资溢价的效应,技术进步具有拉大熟练劳动对非熟练劳动工资溢价的作用,而就业保护则降低了熟练劳动对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溢价。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方齐云 胡飞
基于一个一般均衡的结构变化模型,区分房价对家庭消费支出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房价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城市样本数据来看,房价对家庭消费支出影响为正,没有表现出抑制效应。然而,区分家庭收入的异质性问题后,房价对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家庭的消费支出的影响与对中等收入阶层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具有很大差异,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受到的房价扭曲效应最大。考虑房价预期后,预期房价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全为负,即挤占家庭消费支出,表明扭曲家庭消费支出的是房价预期,而并非房价本身。
关键词:
房价 消费支出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文凯 樊蓉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和2012年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进入体制内工作对工资水平的影响程度,并考察了其群体异质性和方法稳健性。研究发现,控制其他因素后,中国体制内外的工资溢价不明显;但是体制内工资溢价仍然存在于受教育水平较低以及农村户籍劳动者中。分地区比较发现,东部和西部的工资溢价不显著,中部地区的工资溢价仍然存在。工资分解方法也证明了体制内外个人禀赋是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工作单位性质不同无法解释工资差异。使用面板数据分位数估计发现,只有较低收入等级的群体存在体制溢价。这些分析表明,当今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吴波 陈霄 李标
文章运用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是否存在,并探讨其产生的机制。研究表明,在控制可观测的能力特征、城市所处的区域差异后,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存在,进一步控制选择偏差后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仍然显著。但根据生活成本对名义工资进行调整后,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出现工资劣势。反事实估计表明,流入中小城市的流动人口如果进入100万以上人口城市,其工资将有小幅提高,但其提高幅度不足以激励流动人口离开中小城市。溢价产生机制分析表明,稠密市场效应和学习效应,是城市规模工资溢价的原因。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工资溢价 流动人口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文凯 樊蓉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和2012年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进入体制内工作对工资水平的影响程度,并考察了其群体异质性和方法稳健性。研究发现,控制其他因素后,中国体制内外的工资溢价不明显;但是体制内工资溢价仍然存在于受教育水平较低以及农村户籍劳动者中。分地区比较发现,东部和西部的工资溢价不显著,中部地区的工资溢价仍然存在。工资分解方法也证明了体制内外个人禀赋是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工作单位性质不同无法解释工资差异。使用面板数据分位数估计发现,只有较低收入等级的群体存在体制溢价。这些分析表明,当今体制内工作的收入优势已在总体上得到了削弱,享受这一溢价的劳动群体规模缩小,只体现在中低收入的消费者身上。这也说明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情况得到改善,市场化得到进一步推进。同时,我们也发现一定程度的隐性福利仍然存在于体制内部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喻开志 陈翔
促进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本文构建包含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的两部门模型,以此分析消费对非公共部门就业的影响,发现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的提高会放大消费对非公共部门就业的作用;公共部门的影响会改变总需求的转移路径,使得消费增加后非公共部门就业量减少。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2000—2015年中国各省的非公共部门就业数据实证发现,整体上,公共部门的影响不明显,省份间的经济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消费增加对私营部门就业量有拉动作用;东、中、西三大地带在公共部门的影响和经济空间溢出效应上差异较大。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区域中消费影响非公共部门就业的差异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公共部门管理策略和消费促进策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尹志超 甘犁
基于CHNS数据,本文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对我国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的工资差异进行了估计。研究发现在1989年到1997年样本中,公共部门的工资比非公共部门低2.90%,但是在2000年到2006年样本中,公共部门的工资显著高于非公共部门,工资差异达到13.48%,而且差异呈扩大趋势。研究还发现不同的公共部门之间工资也存在较大差异:国有事业单位工资显著高于政府机关,差异达到8.22%。此外,公共部门教育、经验的回报低于非公共部门,工资的性别差异小于非公共部门。本文揭示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体系的新特征,同时也为未来收入分配体系的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公共部门 非公共部门 工资差异 收入分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