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04)
2023(4074)
2022(3387)
2021(3282)
2020(2799)
2019(5993)
2018(6220)
2017(12583)
2016(6593)
2015(7373)
2014(7386)
2013(7579)
2012(6988)
2011(6428)
2010(6493)
2009(6100)
2008(5776)
2007(5468)
2006(4976)
2005(4385)
作者
(17909)
(15935)
(15289)
(14594)
(9304)
(7498)
(6854)
(6067)
(5896)
(5298)
(5289)
(5069)
(4758)
(4703)
(4630)
(4607)
(4531)
(4476)
(4379)
(4180)
(3947)
(3830)
(3802)
(3726)
(3575)
(3549)
(3547)
(3213)
(3196)
(3177)
学科
(43619)
(30899)
经济(30872)
农业(28997)
(26829)
管理(13652)
业经(11804)
农业经济(9600)
方法(8937)
(8857)
农村(8853)
数学(8400)
数学方法(8358)
(8308)
中国(7567)
(7375)
收入(6968)
地方(6760)
土地(6710)
(6643)
劳动(6643)
人口(6614)
发展(6479)
(6478)
(6371)
企业(6371)
农业劳动(6352)
(6016)
及其(5916)
动力(5854)
机构
学院(96925)
大学(90580)
(44895)
经济(44165)
管理(41209)
(39657)
理学(36169)
理学院(35920)
管理学(35536)
管理学院(35377)
研究(30872)
农业(29825)
中国(26402)
业大(21997)
农业大学(18099)
科学(17709)
(17536)
(17487)
中心(16254)
(15572)
经济管理(15020)
(14697)
研究所(13911)
(13883)
财经(13460)
(12314)
(12237)
经济学(12146)
(12015)
(11653)
基金
项目(64626)
科学(51286)
研究(50832)
基金(47371)
(40313)
国家(39826)
科学基金(34434)
社会(34115)
社会科(31808)
社会科学(31802)
(26245)
基金项目(25701)
(25272)
编号(23905)
教育(20235)
自然(19897)
(19856)
自然科(19441)
自然科学(19440)
自然科学基金(19072)
成果(18194)
资助(17476)
(15038)
(14754)
国家社会(14405)
(13711)
(13441)
课题(13180)
(13051)
重点(12984)
期刊
(58624)
经济(58624)
(47226)
农业(31899)
研究(25431)
中国(20602)
业经(18047)
学报(14006)
科学(13873)
(13842)
农业经济(13065)
农村(12951)
(12951)
(12545)
金融(12545)
大学(11797)
学学(11560)
(10579)
问题(8763)
农村经济(8695)
管理(8459)
世界(7631)
经济问题(7312)
(6980)
经济研究(6887)
技术(6621)
社会(6447)
图书(6074)
社会科(6010)
社会科学(6010)
共检索到1463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雯  
从理论层面归纳公共转移支付影响农户消费的作用机制,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双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进行估计,探讨公共转移支付对农户消费的影响,借助中介调节效应分析法检验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公共转移支付的存在和数额的增加均有助于刺激农户提高消费支出,且其对低消费家庭的影响更为明显,这有助于缓解农村消费不平等状况;公共转移支付会通过提高家庭人均收入、增加家庭面临的有利的收入不确定性、降低家庭面临的不利的收入不确定性及改善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状况等路径刺激农户消费,其覆盖率和发放额同样重要。因此,扩大公共转移支付的覆盖率,提高其瞄准度、发放额及稳定性,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农村市场消费潜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雯  
从理论层面归纳公共转移支付影响农户消费的作用机制,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双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进行估计,探讨公共转移支付对农户消费的影响,借助中介调节效应分析法检验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公共转移支付的存在和数额均有助于刺激农户增加消费支出,且对低消费家庭的影响更为明显,有助于缓解农村消费不平等现象;公共转移支付会通过提高家庭人均收入、增加家庭面临的有利的收入不确定性、降低家庭面临的不利的收入不确定性以及缓解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等路径刺激农户消费,覆盖率和发放额同样重要。因此,扩大公共转移支付的覆盖率,提高其瞄准度、发放额及稳定性,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农村市场消费潜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解垩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2年的个体面板调查数据,利用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估计老年人在消费、健康、未来信心三个维度的多维贫困,并使用倾向值匹配方法(PSM)检验最低生活保障金,包括新农保养老金、城镇居民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金在内的居民养老金对老年人贫困的影响。结果显示:城乡老年人消费维度剥夺状况均有所改善,健康维度则呈现小幅度的恶化,在信心维度上,城市老年人剥夺状况改善,而农村老年人的剥夺状况持续恶化;农村老年人消费贫困、健康贫困、信心贫困比城市老年人严重;虽然城乡老年人的多维贫困呈现下降态势,但在2012年仍有约35%的老年人存在三个维度中任意一个维度的贫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田勇  殷俊  薛惠元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面向农户的公共转移支付对农业产出及农村居民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国家贫困线还是国际贫困线作为判断贫困与否的标准,面向农户的公共转移支付都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的概率;面向农户的公共转移支付能够显著促进农业产出的增加,公共转移支付数额每增加1%,农业产出将增加0. 19%;面向农户的公共转移支付能够通过促进农业产出从而降低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的概率,且公共转移支付通过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业产出的方式扶贫能够使得减贫效果得到增强。因而,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把"扶贫"与"促生产"相结合,从而提高公共转移支付对劳动参与的正向激励,避免"福利依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解垩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农户数据,本文用固定效应估计了公共转移支付和私人转移支付对接受者收入、消费支出的影响,随后,探讨转移支付对贫困、不平等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公共转移支付对贫困没有影响;私人转移支付有效地减少了贫困,它使贫困发生率下降0.36%~5%;两种转移支付的绝大部分都流向了非贫困家庭,但两种转移支付在贫困者和非贫困者收入中占比有较大不同,私人转移支付增加了不平等,而公共转移支付影响不平等的作用微弱。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解垩  
本文首先假设增加的公共转移支付有两种筹资方式使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一种筹资选择为增加家庭和企业的直接税,另一种筹资选择为增加间接税,并使用计量估计的微观模拟模型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相结合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评估公共转移支付增加对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效应。结果显示:如果增加公共转移支付的筹资方式为直接税,GDP可能会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增加;直接税筹资只有很小的劳动供给减少效应;直接税筹资的不平等指标下降程度比间接税筹资下降程度大;如果增加1倍的公共转移支付的筹资方式为直接税,贫困发生率下降2%,采用间接税筹资方式,贫困发生率下降1%。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垩  李敏  
文章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面板固定效应、DID、PSM-DID模型对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进行研究,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个体志向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公共转移支付能有效提高政策靶向群体的志向水平,且该扶志效应在长期更加突出。(2)公共转移支付可以通过改善家庭消费水平、资产水平等经济福利提高政策靶向群体的个体志向,也可以通过提高主观幸福感、社会信任程度等主观福利发挥扶志效应。(3)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存在异质性,一是与民生性转移支付相比,生产性转移支付具有更强的扶志效应;二是公共转移支付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低收入群体、青年和老年群体、女性群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群体的志向水平;三是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加突出,与农村地区相比,公共转移支付更能提高城市地区政策靶向群体的个体志向。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公共转移支付政策的结构和制度设计,加强政策的落实和监督,改善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解垩  
本文首先假设增加的公共转移支付有两种筹资方式使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一种筹资选择为增加家庭和企业的直接税,另一种筹资选择为增加间接税,并使用计量估计的微观模拟模型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相结合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评估公共转移支付增加对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效应。结果显示:如果增加公共转移支付的筹资方式为直接税,GDP可能会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增加;直接税筹资只有很小的劳动供给减少效应;直接税筹资的不平等指标下降程度比间接税筹资下降程度大;如果增加1倍的公共转移支付的筹资方式为直接税,贫困发生率下降2%,采用间接税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垩  李敏  
文章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面板固定效应、DID、PSM-DID模型对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进行研究,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个体志向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公共转移支付能有效提高政策靶向群体的志向水平,且该扶志效应在长期更加突出。(2)公共转移支付可以通过改善家庭消费水平、资产水平等经济福利提高政策靶向群体的个体志向,也可以通过提高主观幸福感、社会信任程度等主观福利发挥扶志效应。(3)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存在异质性,一是与民生性转移支付相比,生产性转移支付具有更强的扶志效应;二是公共转移支付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低收入群体、青年和老年群体、女性群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群体的志向水平;三是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加突出,与农村地区相比,公共转移支付更能提高城市地区政策靶向群体的个体志向。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公共转移支付政策的结构和制度设计,加强政策的落实和监督,改善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鲁航  鲍曙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财力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政府能否提供高效和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是维护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经研究证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与财政体制存在密切的关系。经济分权理论认为,财政分权改革赋予地方政府独立决策权,可以更好满足本地居民公共服务偏好,因而可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效率,但分权也会产生外部性和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等问题。转移支付是财政分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文浩  彭奥蕾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面临较大压力,影响了地区民生类公共品供给。文章基于新财政集权理论和中央转移支付效应,提出了三个相关假说来验证财政集权对民生类公共品供给的影响。通过构造分省的民生类公共品供给指数、财政集权和转移支付的面板数据,文章实证分析发现:第一,财政集权对民生类公共品供给影响不显著,但会抑制转移支付的激励效应;第二,转移支付对民生类公共品供给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两者呈现倒U型关系;第三,财政集权、转移支付对民生类公共品供给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在税收净流入地区转移支付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解垩  
基于1995—2004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税收返回对各地的城乡公共品差距扩大起了强化作用,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各地城乡公共品差距的缩小作用不大;转移支付规模的公共品因素考虑不合理;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郭庆旺  贾俊雪  
本文首先考察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促进中国地方公共服务发展和均等化中的作用,然后从公平与效率角度,探究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未能有效促进地方公共服务发展和均等化的原因。分析表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有助于中国省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但抑制了其发展;促进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服务发展,但加剧了其省份差异;对公共基础教育服务则不具有显著影响。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央政府在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时对不同地方公共服务公平与效率的关注不同,进而对地方公共服务发展产生的财政激励不同。因此,要使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既能实现地方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又能促进其发展,提高全社会福利水平,就需要完善转移支付模式,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鲁航  鲍曙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财力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政府能否提供高效和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是维护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经研究证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与财政体制存在密切的关系。经济分权理论认为,财政分权改革赋予地方政府独立决策权,可以更好满足本地居民公共服务偏好,因而可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效率,但分权也会产生外部性和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等问题。转移支付是财政分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樊丽明  解垩  
本文利用两轮微观调查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公共转移支付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首先基于期望贫困的脆弱性理论计算出脆弱性,然后使用纠正选择性偏误的倾向值匹配得分倍差方法来检验公共转移支付的效应。结果显示,尽管贫困发生率呈现下降态势,但城乡家庭遭受贫困脆弱性的比例不容忽视;随着贫困线标准的提高,贫困发生率与脆弱性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就业状态、工作性质及地区变量同时同方向地影响到贫困及脆弱性;无论贫困线划在何处,公共转移支付对慢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的脆弱性没有任何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