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85)
- 2023(17150)
- 2022(14746)
- 2021(13592)
- 2020(11424)
- 2019(26031)
- 2018(25688)
- 2017(49088)
- 2016(26383)
- 2015(29804)
- 2014(29528)
- 2013(28993)
- 2012(26810)
- 2011(24237)
- 2010(24046)
- 2009(22057)
- 2008(21084)
- 2007(18254)
- 2006(16154)
- 2005(13854)
- 学科
- 济(119777)
- 经济(119656)
- 管理(76199)
- 业(67410)
- 企(56390)
- 企业(56390)
- 方法(50546)
- 数学(44016)
- 数学方法(43440)
- 中国(28295)
- 学(28291)
- 农(27438)
- 财(26108)
- 地方(25605)
- 业经(24420)
- 理论(18735)
- 农业(18694)
- 和(18580)
- 制(17978)
- 环境(17532)
- 贸(17378)
- 贸易(17367)
- 易(16761)
- 技术(15631)
- 务(15597)
- 财务(15525)
- 财务管理(15489)
- 地方经济(15199)
- 划(14684)
- 企业财务(14661)
- 机构
- 大学(380798)
- 学院(377103)
- 济(153388)
- 经济(150159)
- 管理(147872)
- 研究(129481)
- 理学(128422)
- 理学院(126972)
- 管理学(124595)
- 管理学院(123917)
- 中国(93093)
- 科学(82337)
- 京(80422)
- 财(67375)
- 所(65195)
- 农(62524)
- 研究所(59913)
- 业大(57831)
- 中心(57713)
- 财经(54619)
- 江(54201)
- 范(50492)
- 北京(50289)
- 师范(49921)
- 经(49726)
- 农业(49317)
- 院(47164)
- 经济学(46918)
- 州(43813)
- 经济学院(41932)
- 基金
- 项目(264308)
- 科学(206802)
- 基金(191789)
- 研究(189779)
- 家(168520)
- 国家(167161)
- 科学基金(142843)
- 社会(119866)
- 社会科(113413)
- 社会科学(113379)
- 省(103004)
- 基金项目(101264)
- 自然(93812)
- 自然科(91532)
- 自然科学(91504)
- 自然科学基金(89848)
- 教育(87219)
- 划(86744)
- 资助(78950)
- 编号(76690)
- 成果(61883)
- 重点(59455)
- 部(57792)
- 发(56420)
- 创(54307)
- 课题(52341)
- 科研(50894)
- 创新(50745)
- 国家社会(49596)
- 教育部(49447)
- 期刊
- 济(168376)
- 经济(168376)
- 研究(109587)
- 中国(68457)
- 学报(64921)
- 科学(57734)
- 农(55936)
- 管理(54436)
- 财(50943)
- 大学(48168)
- 学学(45279)
- 教育(40319)
- 农业(38726)
- 技术(33349)
- 经济研究(27757)
- 财经(27175)
- 融(26903)
- 金融(26903)
- 业经(25946)
- 经(23394)
- 图书(23084)
- 问题(21337)
- 业(19573)
- 技术经济(18950)
- 科技(17869)
- 版(17772)
- 理论(17350)
- 资源(17102)
- 统计(16501)
- 现代(16215)
共检索到546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陈翔云
基于共同性的视角,哈特和奈格里主张公共资源已经成为资本主义所有经济部门的核心要素,私有财产是一种共同性失灵。他们通过考察公共资源的作用,强调以共同性作为斗争的焦点创造大同世界,并提出夺取公共资源的革命斗争模式。基于共享资源的视角,哈维认为对公共资源的圈占和私有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核心,他将公共资源视为一种社会关系,主张集体劳动创造公共资源,提出把公共资源用于社会利益的政治认知,并将其定位为一个反资本主义政治的框架。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邵学峰 梁志元
绝对资源租来自于资源产品生产价格以上的加价,即来源于社会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资源产品生产价格以上存在加价是因为资源的使用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外部性,要消除负的外部性必然要投入劳动,生产价格以上的加价就是为消除负外部性所付出劳动量的等价物。外部性问题应由资源所有者通过绝对资源租来解决,资源税只是为国家提供公共物品的管理劳动付费。但是,当前我国资源税在性质和含义上与资源租基本一致。资源税要实现资源租的功能,就应逐步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和征收力度,涵盖极差资源租Ⅰ以实现产权收益,涵盖极差资源租Ⅱ以实现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的付费,涵盖绝对资源租部分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书文
西方公共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理论概括,也是对国家财政收支活动深层本质认识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民主制度背景下的先进科学理论是否与这水火不容?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有种观点认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于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说教后,再无科学因素可言,只能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对象,给不会再有值得吸收的成分。因此,基本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公共经济学也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肯定是与马克思主义截然对立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武强 吴静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克服了古典经济学以单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社会认识论的片面性,按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为人类可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从脱贫攻坚胜利向共同富裕奋斗已经开启了坚实的步伐,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下,说明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现实基础和目标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共同富裕 中国实践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戴蕾 王非
基于马克思的流通以及分工与协作理论,产业集聚的动因包括:(1)企业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减少流通费用选择特定的区域从事生产,推动了产业集聚;(2)集聚区域形成以后,追求与分享集聚区域的集体生产力Ⅱ成为企业选择集聚区域的主要原因,由此形成了产业集聚的自我强化机制。集体生产力Ⅱ的产生源于分工与协作引起的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以及配套投入的节约。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集体生产力 分工 协作 流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丁宁 王智
共同富裕是指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确保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新时代,要切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避免陷入认识误区。基于此,本文将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由杜志雄和檀学文等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共享福祉至善求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之路》一书,立足中国国情实际,深入分析了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详细论述了如何解决不同区域与收入群体的共同富裕难题,提出可行性发展路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巨
生产力概念的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非常重要,考察初次收入分配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可行的切入点。在税收收入占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意味着资本收入占比的上升。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缩小了消费市场规模而抑制技术进步(消费效应),资本收入占比的提高使得企业技术投资面临更少的融资约束而促进技术进步(融资效应),初次收入分配与技术进步之间可能呈现出无关、线性或者倒U型关系,其具体关系要视消费效应和融资效应的相对强弱而定。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初次收入分配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倒U型关系,存在一个最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意味着当前需要同时保护劳动和资本的...
关键词:
劳动收入占比 初次收入分配 技术进步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莎
<正>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虽然能够对分工的演进进行动态分析,但其对当前国际分工研究不够充分,特别是缺少对现代国际产业链分工的研究。由王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分工演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动态分析法梳理马克思主义分工演进理论的层次,分工演进的动态机制、阶段与过程以及分工演进与利润分配的关系。该书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平均利润率理论的基础上,阐明分工演进的机制与过程,并且在抽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阐述当今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演进过程以及不同环节的利润率情况。一、马克思主义分工演进理论的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受当时历史环境的限制而呈现其不足,即只是分析完整产业链条件下的分工演进过程,包括后来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研究也很少涉及产业链不完整的情况。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分工演进理论解释当前广泛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产业链分工,从而为中国如何参与国际分工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新城
与自然科学不同,经济学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经济学的阶级性决定其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重申经济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经济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 指导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东波 任力
金融化是近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已有研究对金融化及其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认识存在争议的原因,一方面是对金融活动及其本质有待深化认识,另一方面在于对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缺乏系统性研究与分析。为此,本文基于马克思经济学,从资本循环运动的视角,在分析金融与金融化基础上,论述了金融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并构建金融化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两部门模型。研究发现:(1)"适度金融化"有利于缓解融资约束,增加就业并提高收入水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过度金融化"则导致金融资本脱离产业资本的约束,并挤压实体
关键词:
金融化 资本循环 金融经济 实体经济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蔡继明
本文首先在阐述科学的含义、基本特征及检验一种理论是否为科学的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规范性和实证性以及相应的科学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实证理论而非规范理论,既是科学理论,又是意识形态。然后,对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面临的十大难题进行了研讨。最后,就如何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三项基本原则。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灿 李萍 吴垠
近三十年来,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两种融合范式,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由古典向新古典演化,二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异端经济学的融合,同时,也普遍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即研究的主题转换了、研究的领域扩大了、研究者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派主要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经济学等。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最近数十年中在西方经济学界发展起来的新的分析工具和新的研究方法的自觉应用,以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旭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创立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新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使政治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全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也是贯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形成和《资本论》创作过程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有一个形成过程,最终在《资本论》中将研究对象的提法进一步精确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方法,应该也必须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需要在这一方法指导下,根据我国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积极进行理论创新,探索构建和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积极有效的理论成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光南
本文回顾了我国学者自建国以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并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阶段进行综述,结合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背景,探讨了理论演进背后的逻辑。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重视物质生产,强调注重产业协调,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虽然西方产业结构理论长期在我国占据主流地位,但2008年经济危机打破了这一理论的神话。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韩民春 周静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劳动关系的理论,结合我国稳就业政策目标,研究作为现代技术进步典型代表的工业机器人对我国稳就业目标实现带来的影响。从工业机器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再认识出发,从剩余价值和劳动资料角度给出构造分析框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工业机器人应用过程中的资本积累与劳动创造的相关分析,构建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促进稳就业实现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工业机器人应用过程中实现稳就业的方式,深入阐释了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就业创造效应,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与我国稳就业相互促进。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稳就业 资本积累 劳动创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