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68)
2023(7204)
2022(5755)
2021(5668)
2020(4435)
2019(9776)
2018(9621)
2017(18047)
2016(9882)
2015(11022)
2014(10945)
2013(10958)
2012(10110)
2011(8932)
2010(9255)
2009(8558)
2008(8675)
2007(8005)
2006(7136)
2005(6260)
作者
(25478)
(21845)
(21326)
(20519)
(13263)
(10467)
(9649)
(8285)
(8175)
(7772)
(7412)
(7099)
(6723)
(6657)
(6636)
(6399)
(6301)
(6277)
(5959)
(5750)
(5386)
(5346)
(5289)
(5172)
(5018)
(4998)
(4959)
(4619)
(4457)
(4368)
学科
(48347)
(41726)
经济(41582)
(34728)
农业(32237)
管理(25490)
(21911)
业经(17679)
(15622)
企业(15622)
中国(14309)
财政(13006)
地方(12357)
农业经济(12326)
(11604)
方法(11364)
(10653)
(10102)
(9671)
农村(9654)
(8832)
及其(8749)
发展(8716)
(8712)
(8646)
建设(8474)
收入(8262)
方针(8225)
(8154)
财务(8137)
机构
学院(132802)
大学(126425)
(54750)
经济(53552)
管理(50148)
研究(44478)
理学(42826)
(42537)
理学院(42417)
管理学(41868)
管理学院(41621)
中国(36384)
(32507)
农业(31519)
(26008)
科学(25578)
业大(25048)
(22317)
中心(22242)
(21807)
财经(21012)
农业大学(19288)
(19000)
研究所(18887)
(18164)
(18150)
师范(18073)
(17030)
经济管理(16545)
北京(15791)
基金
项目(84025)
研究(69551)
科学(65491)
基金(58515)
(49055)
国家(48401)
社会(46131)
社会科(42007)
社会科学(41993)
科学基金(41356)
(35062)
编号(31988)
基金项目(31435)
教育(29970)
成果(26837)
(26828)
(26779)
自然(22156)
自然科(21569)
自然科学(21567)
资助(21389)
自然科学基金(21171)
课题(20829)
(19461)
(19015)
(18980)
国家社会(18466)
(18290)
重点(18097)
(17599)
期刊
(75503)
经济(75503)
(51127)
研究(41505)
中国(36840)
农业(34737)
(28878)
学报(19825)
业经(18975)
科学(18101)
大学(16998)
教育(16607)
学学(15950)
(14822)
农业经济(14422)
(14348)
金融(14348)
农村(13764)
(13764)
管理(12644)
问题(10933)
技术(10608)
财经(10593)
(10288)
社会(9379)
农村经济(9196)
(9008)
世界(8778)
经济研究(8758)
图书(8643)
共检索到2195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苏明  
一、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分析(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界定。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重点,不是直接对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建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从“新”字立意开始分析,在寻找差异的过程中发现财政投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投入领域,并针对实际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了控制预案。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许经勇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是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为背景的。这就必须改革传统的"重城轻乡"的国家财政体制,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同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关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丁学东  苑广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每一方面工作都与财政工作密切相关,财政大有可为。本期推出的这组专题"建设新农村,财政做什么"只能算是破题,今后本刊将继续报道这方面的内容,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储德银  胡子燕  
本文在分析“十五”时期国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展望、提出“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建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促进农村社会事业进步的财政政策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文基  
本文论述了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分析了目前财政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财政对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吕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财政体制作保障。本文以此立意,分析了1994年财政体制取向与新农村建设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评价了1998年以来财政政策性安排对于缓和农村矛盾、强化农村财政保障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研究建立财政保障的长效机制的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晖  孙长青  
本文针对我国农业支出总量与结构变化情况,在合理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析技术,对我国1978-2004年期间农业支出效益进行了实证性分析,得出我国农业支出效益明显,但支出总量不足;农业支出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农业科技投入偏低等基本结论,进而提出优化农业支出的一些政策与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郭春丽  
当前,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让公共支出的雨露滋润农业,让公共服务的甘霖惠及农民,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为了使有限的财力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明确公共财政保障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合理界定公共财政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范围,科学安排公共财政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先后次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海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本文围绕农业的财政投入,提出了财政投入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性及投入目标,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政投入取向及其效应。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关礼  
一、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进一步理清财政支农工作思路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概括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我们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财政支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朱新武  雷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目前财政支农政策所面临的问题及缺陷,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创新财政支农政策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孟庆娜  张晓光  李志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农民的自主建设。财政要按照“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缺位,防止越位,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农民要主动配合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使自己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石山  
“中国农村象非洲”、“共产党还要我们穷多久”,这两种声音应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大农业发展模式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县级领导的作用与县域经济的现状,关系到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应将山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把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工作重点,要处理好农村工作中的点面关系,要把尊重自然规律摆到主导位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怡男  刘鸿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决定于对其基本属性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不同理解将会导致建设模式、组织方式和结果的巨大差异。本文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视野中,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并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认为其建设投资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目标体系中不同层级的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区别的,在政策层面应该允许基层政府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建设实践探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