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08)
- 2023(18194)
- 2022(15441)
- 2021(14486)
- 2020(12049)
- 2019(27740)
- 2018(27391)
- 2017(53070)
- 2016(28514)
- 2015(32309)
- 2014(32067)
- 2013(31306)
- 2012(28279)
- 2011(25326)
- 2010(25349)
- 2009(23194)
- 2008(22592)
- 2007(19640)
- 2006(17122)
- 2005(15043)
- 学科
- 济(109893)
- 经济(109742)
- 管理(87788)
- 业(82672)
- 企(68988)
- 企业(68988)
- 方法(52996)
- 数学(46172)
- 数学方法(45378)
- 财(31378)
- 农(29823)
- 中国(29409)
- 业经(25979)
- 制(24978)
- 学(22949)
- 地方(20393)
- 理论(19970)
- 农业(19588)
- 贸(19563)
- 贸易(19553)
- 务(19512)
- 财务(19420)
- 财务管理(19372)
- 技术(19106)
- 易(19029)
- 企业财务(18354)
- 和(17820)
- 银(17497)
- 银行(17458)
- 环境(17007)
- 机构
- 大学(400997)
- 学院(398381)
- 管理(161385)
- 济(155459)
- 经济(151885)
- 理学(140401)
- 理学院(138896)
- 管理学(136171)
- 管理学院(135416)
- 研究(126783)
- 中国(94743)
- 京(84427)
- 科学(78223)
- 财(74309)
- 所(61334)
- 农(59455)
- 财经(59135)
- 中心(58844)
- 业大(58132)
- 江(57579)
- 研究所(55761)
- 经(53836)
- 北京(52904)
- 范(52183)
- 师范(51703)
- 院(47004)
- 经济学(46870)
- 州(46818)
- 农业(46214)
- 财经大学(44327)
- 基金
- 项目(277783)
- 科学(219619)
- 研究(204705)
- 基金(202284)
- 家(175476)
- 国家(174053)
- 科学基金(150982)
- 社会(129398)
- 社会科(122562)
- 社会科学(122530)
- 省(107715)
- 基金项目(106665)
- 自然(97816)
- 自然科(95562)
- 自然科学(95542)
- 教育(94913)
- 自然科学基金(93808)
- 划(90636)
- 编号(84151)
- 资助(82975)
- 成果(68176)
- 重点(61753)
- 部(61233)
- 创(58254)
- 发(57871)
- 课题(57270)
- 创新(54347)
- 国家社会(53420)
- 制(53199)
- 教育部(53122)
- 期刊
- 济(165563)
- 经济(165563)
- 研究(113649)
- 中国(77049)
- 学报(61361)
- 管理(59373)
- 财(58009)
- 科学(56648)
- 农(53372)
- 大学(47876)
- 教育(46474)
- 学学(44701)
- 农业(36784)
- 技术(36758)
- 融(32147)
- 金融(32147)
- 财经(28642)
- 业经(27553)
- 经济研究(26402)
- 图书(25410)
- 经(24410)
- 问题(21145)
- 科技(20228)
- 理论(19144)
- 版(19026)
- 技术经济(18962)
- 业(18502)
- 统计(18072)
- 实践(17552)
- 践(17552)
共检索到574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邱国栋 林长崟
围绕"公共科技服务网络治理模式"的核心问题,本文引入多重制度逻辑及竞争性互动的视角,通过对北京平台、上海平台、江苏平台和浙江平台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公共科技服务的网络治理模式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不同主体对公共科技服务的价值目标及实现价值目标的实践认识存在显著差异,认识差异源于公益逻辑、市场逻辑和职业逻辑。多重制度逻辑之间的竞争性互动体现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核心目标、管辖权重叠、治理机制协同3个方面,本文识别了地方政府强制融合、模块分化、中介耦合和组织锚定4种应对方式,应对方式选择源于政府偏好和资源身份两个情境因素。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斌
校企合作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而又难以突破的话题,在当前校企合作治理公共理性缺失和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国家、地方教育部门、职业院校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在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形成了各自的行为逻辑,这些行为逻辑相互作用和影响,使校企合作治理陷入层层困境。面对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制度逻辑关系网,建立明晰的校企合作产权制度,完善校企合作执行中的"委托-代理"制度和实现"多中心"治理应成为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治理的策略。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多重制度逻辑 治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梁倩 林克松 朱德全
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减负"政策的实施身处于国家逻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逻辑和中小学校逻辑的共同治理之中,多元行动主体和多重制度逻辑的错乱交互导致了课业负担问题治理的困境。以"复杂性"思维驾驭"减负"问题、坚持多元行动主体的实践跟进,呼吁社会、家庭、教师等多方力量的积极回应,应是未来我国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治理的可行之道。
关键词:
课业负担 “减负”政策 多重制度逻辑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宏贵 蒋艳芬
制度逻辑在制度理论研究当中一直备受关注。新制度研究者集中于社会层面和场域层面来研究制度逻辑,而近几年制度研究者开始致力于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制度逻辑是如何具体地被应用。基于现有相关文献,本文对制度逻辑到多重制度逻辑的实践演化、多重制度逻辑的微观实践,以及多重制度逻辑对微观实践行动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宏贵 蒋艳芬
制度逻辑在制度理论研究当中一直备受关注。新制度研究者集中于社会层面和场域层面来研究制度逻辑,而近几年制度研究者开始致力于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制度逻辑是如何具体地被应用。基于现有相关文献,本文对制度逻辑到多重制度逻辑的实践演化、多重制度逻辑的微观实践,以及多重制度逻辑对微观实践行动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娄文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农民工的住房制度嵌入于多元化制度场域中,其背后隐含着国家逻辑、政府逻辑、市场逻辑和生存逻辑,并且这四种逻辑相互交织和互动,最终导致农民工面临着住房制度化困境。因此,需要加强住房制度的顶层设计,并构建新的制度逻辑,达成农民工住房的多重制度逻辑间的动态平衡。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亚峰 许可 王永杰 靳宗振
国际技术转移是创新要素在国家间流动的重要方式,事关国家创新发展与安全。有别于一般市场交易活动,国际技术转移受各类制度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制度逻辑,从国家竞争、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市场主体方面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多维分析框架,发现国际技术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特征:越来越受国际政治与经济局势影响,国家安全成为影响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因素;各类国际科技竞争使国际技术转移复杂化,而科技合作则有效促进国际技术转移;气候、能源和健康领域的技术转移受到广泛关注;产业升级给国际技术转移带来新需求。进一步分析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制度进展,以期为我国更好地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活动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国际技术转移 新形势 制度逻辑 多维框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祝成林 张宝臣
面对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国家做出高职教育扩招的重大决策。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高职教育扩招受到政府逻辑、学校逻辑、企业逻辑和家庭逻辑四种制度逻辑的共同作用。在多重制度逻辑的博弈中,各个行为主体出于保护既得利益或获取更多利益的需求,容易出现高职教育扩招的"共谋行为",进而导致高职教育质量陷阱,加剧结构性失业的风险,理应规避。针对相互交织的制度逻辑关系网,实施高职教育扩招的建议包括主体观念变革、教育制度创新、增加经费投入、关注质量保障。
关键词:
扩招 多重制度逻辑 高职教育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吴波 杨步韵 王晓婷 李元祯
针对混合型组织的可持续混合机理,整合实践视角和身份视角的组织混合研究,本文以义乌復元医院为案例对象,分析了1989—2018年间復元医院持续混合市场逻辑、社区逻辑、专业逻辑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基于“结构性混合—结构性自洽”的组织可持续混合框架。这一框架把组织的可持续混合过程界定为在组织的结构化体系中通过三个结构性混合策略形成自洽的混合目标和混合手段体系的过程。具体来说,可持续混合是在组织的使命陈述、业务定位、组织设计、人力结构等四个层面的全面混合(回答“在哪里混合”),是通过内部区隔、横向聚合和纵向整合等三个策略逐步实现结构性自洽的过程(回答“如何混合”)。这一研究整合身份视角和实践视角,提出了混合型组织通过结构性混合策略实现结构性自洽的基本框架,深化了组织混合可持续机理研究。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胡德鑫
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范式,从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对比的角度,着重探究地方高校在"双一流"战略背景下面临的发展困境。研究发现,在政治逻辑、市场逻辑和学术逻辑的相互交织、彼此影响下,与中央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应该抓住发展机遇,积极作为,准确把握合理定位发展目标、精准打造特色学科、人才培养突出应用以及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的办学思路。进一步,面对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应着重通过以学科特色带动发展、以服务地方引领发展、以优质师资助力发展、以开放办学优化发展,切实提高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求索
[作者]
朱春奎
新型举国体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主体,受到国家逻辑、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三种制度逻辑的作用。新时代建设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应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逐步完善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向包容性创新体系转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向可持续创新体系转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向全球化转型;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不断推动科技向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思懿 赵文华
在美国终身教职制度的变迁过程中,不同制度主体均参与其中,上至州立法机构和州高等教育委员会,下至教师群体及大学董事会和管理层,此外还有AAUP等行业协会组织,这些代表不同利益的制度主体通过推动或抵制终身制改革形塑了不同的制度逻辑。本文基于"多重逻辑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将影响美国终身教职制度变革的制度逻辑概括为五种:国家逻辑、市场逻辑、大学管理逻辑、学术逻辑、行业逻辑,其中国家逻辑以州立法机构和州高等教育委员会为代表,市场逻辑体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及学术劳动力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变化,大学管理逻辑以校董会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志芳 杜时忠
自《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颁布以来,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呈现出文本规定与实际做法偏离的阻滞现象,表现为政策虚化、目标偏移、内容异变。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涉及国家、地方、学校和教师等多元主体,他们分别在各自领域遵循规范逻辑、行政逻辑、组织逻辑和发展逻辑,以不同的行为方式作用于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使其从受限逐步走向偏离、变形和异化。这些制度逻辑会形成冲突型和联盟型两种关系模式,教师评价制度改革阻滞正是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走出教师评价制度改革阻滞困境必须实现多重制度逻辑的同向互构,秉持制度逻辑的辩证思维,凸显“人是制度目的”的终极关怀。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唐敬伟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受到政府、市场、院校和教师等多重制度逻辑综合作用。地方高校转型中的各参与主体受到各自所遵循的制度逻辑所约束。不同的制度逻辑间的冲突导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陷入了困境。转型中的各行为主体需要统筹协调、相互协作才能帮助地方高校转型走出困境。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 转型 多重制度逻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永伟 陆汉文
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产业扶贫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瞄不准或瞄准了但效果不突出的情形,组织场域为揭示其中的奥秘提供了有益视角。Y村的案例表明,在产业扶贫的组织场域内,地方政府与烟草公司在各自领域制度环境的制约下对自身参与产业扶贫的行为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改变了产业扶贫场域内的资讯交换渠道与资源传递方式,进而形成了组织行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隐形运行逻辑。循此逻辑,非正式权力与利益的勾连固化了组织行为主体的权力关系与场域位置,扶贫资源经由村委会与合作社的承接更多流向村干部及种植大户等村庄精英群体,贫困农户则处于
关键词:
产业扶贫 组织场域 制度逻辑 扶贫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