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60)
2023(11764)
2022(10120)
2021(9460)
2020(7544)
2019(17520)
2018(17519)
2017(33883)
2016(18454)
2015(20893)
2014(20894)
2013(20656)
2012(18770)
2011(16801)
2010(16615)
2009(14726)
2008(13920)
2007(12048)
2006(10404)
2005(8906)
作者
(52700)
(43530)
(43170)
(41228)
(27535)
(20932)
(19756)
(17158)
(16614)
(15412)
(15152)
(14527)
(13713)
(13533)
(13451)
(13165)
(13156)
(12947)
(12358)
(12314)
(10840)
(10555)
(10430)
(9923)
(9783)
(9698)
(9590)
(9587)
(8718)
(8593)
学科
(70982)
经济(70910)
管理(54960)
(47835)
(40308)
企业(40308)
方法(33818)
数学(29131)
数学方法(28679)
(19201)
中国(18202)
(17687)
(17613)
业经(16190)
环境(15429)
地方(14912)
(12989)
农业(12882)
理论(12581)
(12387)
(11639)
(11535)
贸易(11529)
技术(11242)
(11184)
(10855)
财务(10792)
财务管理(10770)
教育(10388)
企业财务(10213)
机构
大学(256963)
学院(256051)
管理(106094)
(95961)
经济(93633)
理学(92500)
理学院(91493)
管理学(89849)
管理学院(89382)
研究(82666)
中国(60236)
(54895)
科学(53280)
(43360)
(40584)
业大(39522)
(39235)
中心(37882)
研究所(37277)
(35923)
财经(35088)
北京(34625)
(34211)
师范(33927)
(31860)
(30764)
农业(30580)
(29914)
技术(27629)
经济学(27453)
基金
项目(183544)
科学(143858)
研究(135567)
基金(132034)
(114728)
国家(113775)
科学基金(97858)
社会(83302)
社会科(78838)
社会科学(78815)
(72225)
基金项目(70604)
自然(64102)
自然科(62565)
自然科学(62555)
教育(61557)
自然科学基金(61383)
(60852)
编号(56715)
资助(53889)
成果(45593)
重点(40577)
(39567)
(38999)
课题(38353)
(38069)
创新(35404)
项目编号(35380)
科研(35121)
大学(33886)
期刊
(102184)
经济(102184)
研究(72448)
中国(45832)
学报(40893)
科学(37499)
管理(37177)
(35722)
(31246)
大学(30795)
教育(30212)
学学(28877)
农业(25450)
技术(22686)
(18786)
金融(18786)
业经(17498)
图书(17466)
财经(15777)
经济研究(15598)
理论(13469)
科技(13332)
(13269)
问题(13084)
实践(12689)
(12689)
技术经济(12274)
(12013)
情报(11901)
(11647)
共检索到3613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冀赛赛   路斌   韩琳  
我国公共机构约160万家,2019年碳排放量约为3.99亿吨,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实践主体。在对公共机构能源消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识别了不同范围碳排放的用能设备和相关活动,梳理了公共机构进行碳排放核算的基本流程,提出了“取消直接排放、减少间接排放、开展碳抵消”的公共机构碳中和运行关键路径。针对不同范围碳排放的减排重点内容,系统探究了公共机构建筑、数据中心、政府采购、日常办公、旅差出行、资产管理、限塑减污等方面的碳减排路径以及运用碳抵消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方法。同时,结合我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实际,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推动我国公共机构实现碳中和运行提供思路和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冀赛赛   路斌   韩琳  
我国公共机构约160万家,2019年碳排放量约为3.99亿吨,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实践主体。在对公共机构能源消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识别了不同范围碳排放的用能设备和相关活动,梳理了公共机构进行碳排放核算的基本流程,提出了“取消直接排放、减少间接排放、开展碳抵消”的公共机构碳中和运行关键路径。针对不同范围碳排放的减排重点内容,系统探究了公共机构建筑、数据中心、政府采购、日常办公、旅差出行、资产管理、限塑减污等方面的碳减排路径以及运用碳抵消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方法。同时,结合我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实际,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推动我国公共机构实现碳中和运行提供思路和方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明星  程嘉梵  周园  丁子津  马海涛  
碳中和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目标,提出以来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碳中和目标实现是一个复杂系统科学问题,涉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等多圈层耦合过程与作用机制,需要跨学科交叉、综合与协同研究。简要梳理碳中和提出的气候变化和温控目标缘起,归纳碳中和实现的碳源、碳汇的多元路径,强调从碳源的需求侧推动可持续城市化对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并且可能是成本低、潜力大、更直接有效的方案途径。提出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下碳中和与可持续城市化研究领域8个方面的科学问题:气候变化—碳中和—可持续城市化关联关系、中国及各地区碳中和实现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城市区域尺度碳排放的精准核算、绿色生活方式与低碳社会、绿色生产方式与低碳经济、能源结构优化、风险与不确定性和碳中和长效机制的治理创新等,以及该领域当前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王灿  孙若水  张九天  
碳中和愿景是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雄心目标,也是推动中国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碳中和的实现需要深刻的技术体系和社会经济系统变革,主要涉及零碳电力系统、低碳甚至零碳终端用能技术和负排放技术。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也依赖于各个部门的路径选择,特别是碳排放量大且脱碳难度高的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部门。同时,碳中和目标将对中国的经济产业体系、资源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体系、整体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未来面向碳中和的政策体系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技术、经济和社会影响,明确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识别真正气候友好的清洁技术创新,将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曼  张艳芳  刘焕才  韩丽  史书琦  
山西省作为中国主要能源输出地区之一,减排压力巨大。系统分析山西省“双碳”目标的实现时间节点及相应减排途径,可为山西省碳中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基于相关基础研究数据,利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模型(LEAP)和CA-Markov,设定三种未来发展情景: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碳中和情景,模拟2020—2060年山西省“双碳”目标实现情况。研究表明:(1)2000—2020年山西省CO_(2)排放量与总能耗均总体呈增长趋势;(2)经济产出促进CO_(2)排放,能源强度则对CO_(2)排放有明显抑制作用,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式;(3)山西省将分别于2040年(基准情景)、2030年(政策情景)和2025年(碳中和情景)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三种情景均在不同程度达到“碳低峰”,但仅碳中和情景可实现碳中和目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曼  张艳芳  刘焕才  韩丽  史书琦  
山西省作为中国主要能源输出地区之一,减排压力巨大。系统分析山西省“双碳”目标的实现时间节点及相应减排途径,可为山西省碳中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基于相关基础研究数据,利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模型(LEAP)和CA-Markov,设定三种未来发展情景: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碳中和情景,模拟2020—2060年山西省“双碳”目标实现情况。研究表明:(1)2000—2020年山西省CO_(2)排放量与总能耗均总体呈增长趋势;(2)经济产出促进CO_(2)排放,能源强度则对CO_(2)排放有明显抑制作用,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式;(3)山西省将分别于2040年(基准情景)、2030年(政策情景)和2025年(碳中和情景)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三种情景均在不同程度达到“碳低峰”,但仅碳中和情景可实现碳中和目标。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威   彭皓   白春光   刘馥铭  
本文以全国12个能源企业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一个内外部共同驱动的框架,探究不同前因条件对能源企业转型路径的联动效应。研究表明,转型意愿、网络能力、技术能力、政策支撑、资源环境和市场结构6个条件“多重并发”,共同形成驱动能源企业转型路径的多样化组态。本文基于组态视角探讨内外部不同因素驱动能源企业转型效用的提升路径,有助于深化理解能源企业转型背后的复杂机制,为能源企业如何提升转型效用提供系统性思维和实践指导。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任一蕾  
在数字化转型不断升级的环境下,国际竞争演化成产业竞争。产业链是产业上下游企业间通过价值创造达成的供需联系而交织成的一个网络,产业链数字化平台也称产业互联网。产业链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实融合,使产业大数据的融合增值赋能产业链。本文依据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定义出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范例研究关键环节的数字化建设目标及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实现路径,文后对平台建设面临的挑战给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周一虹  张雪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对气候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作为一种对受托责任进行经济监督的活动,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需要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全球气候治理需求。碳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分支对我国实现碳中和战略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以碳审计为研究对象,耦合气候治理的复杂适应系统,系统深入考察碳审计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内在逻辑,得出识别、匹配、评估反馈和预控四项具体作用机制,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实现路径,主要包括碳政策审计、碳经济责任审计、碳减排审计和碳汇审计。研究将以碳中和为共同目标的全球气候治理纳入审计理论框架中,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帆  杨秀  
城市是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责任主体,制定城市碳中和政策制定需要相关研究提供支撑。现有城市碳中和路径研究多存在单一行业视角、定性分析、面向中短期碳达峰开展或对于单一路径探讨等局限。研究提出城市碳中和路径研究的“经济社会综合性、长时间尺度阶段性、实现路径多样化、城市战略个性化”四大特点,构建了一套面向碳中和的城市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流程和定量研究方法,并结合成都市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长期内成都市难以仅靠需求控制、能效提升、能源结构低碳化某个单一支柱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多个支柱共同作用,其中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至关重要;部分剩余排放需要通过碳汇、BECCS等负碳技术或碳市场机制进行抵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晋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双碳”行动方案,确定“双碳”战略时间表与路线图,是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顺利推进“双碳”战略目标现实需求。浙江省是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省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对策研究。吴伟光教授是国内最早关注“双碳”问题的学者之一,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郝鑫  孔英  
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量大户,其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但其目前面临煤电"碳锁定"效应、技术设备、可再生能源发展、资金投入等多方面挑战。通过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情景分析,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必须严格按照1.5℃温升控制目标的路径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强力措施保障电力行业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或负排放。未来要严控"一煤独大",合理有序做好煤电的退出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保障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实现;优化电网传输规划,加强设施建设;建立具有灵活性的现代化电力市场体系;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的研发部署;创新绿色金融工具,保障电力投资规模。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杜江  秦雨桐  
日本在迈向“碳中和”的道路上除了面临能源结构不合理、企业绿色转型难等问题,更无法回避国内经济增长几乎停滞、区域发展差异扩大以及老年化加深等问题。为此,日本采取了多重措施探索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一是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出发,推出《区域脱碳路线图》配合之前的各项政策,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二是出台《第6次能源基本计划》进一步支持改革与脱碳最为关键的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利用金融引导企业脱碳转型,继续深化绿色金融政策、重新构建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为企业“绿化”提供资金与市场支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勇  高岚  
围绕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治理模式,即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国家为核心,在一定时期和内外环境约束下,通过减排和增汇路径,对中国境内由人类活动造成的CO_2排放与人为CO_2吸收量之间关系进行调整和平衡的过程;其内部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结构组成,每层结构各不相同。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的提出,拓展和完善了气候变化整体治理理论,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机制借鉴。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丹丹  
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然而,碳中和与稳增长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挑战的叠加,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即节能降碳减污与经济增长存在两难抉择。应当建立流动机制,推动减碳与发展平衡;建立供求机制,促进产业链协同减碳;建立长效机制,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建立开放机制,推动国际与国内低碳循环。就实现路径而言,应努力形成“供给侧—需求侧—市场—政府”四联并行的合力,协同推进国家政策体系、产业发展体系、企业生产体系和家庭消费体系的多层次系统变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