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44)
- 2023(6989)
- 2022(5756)
- 2021(5144)
- 2020(4257)
- 2019(9319)
- 2018(8971)
- 2017(17312)
- 2016(9283)
- 2015(10004)
- 2014(9494)
- 2013(9493)
- 2012(8602)
- 2011(7504)
- 2010(7337)
- 2009(6658)
- 2008(6404)
- 2007(5487)
- 2006(4570)
- 2005(3868)
- 学科
- 济(33297)
- 经济(33251)
- 业(28230)
- 管理(25280)
- 企(17679)
- 企业(17679)
- 方法(15917)
- 数学(14523)
- 数学方法(14442)
- 中国(11605)
- 农(11545)
- 财(9448)
- 贸(9152)
- 贸易(9149)
- 易(8928)
- 农业(8430)
- 业经(7821)
- 学(7165)
- 制(6820)
- 服务(6819)
- 工作(6360)
- 劳(6148)
- 地方(6145)
- 劳动(6131)
- 技术(5822)
- 银(5478)
- 银行(5446)
- 环境(5254)
- 产业(5245)
- 行(5180)
- 机构
- 大学(128630)
- 学院(126784)
- 济(53952)
- 经济(52942)
- 管理(51308)
- 理学(45531)
- 理学院(45018)
- 管理学(44348)
- 管理学院(44102)
- 研究(42589)
- 中国(30978)
- 农(27774)
- 科学(27760)
- 京(26126)
- 业大(23552)
- 财(22511)
- 农业(22217)
- 所(21650)
- 研究所(20124)
- 中心(19536)
- 财经(18456)
- 江(17776)
- 经济学(17117)
- 经(16995)
- 经济学院(15735)
- 北京(15707)
- 农业大学(15416)
- 院(15296)
- 范(15009)
- 师范(14712)
- 基金
- 项目(96111)
- 科学(75521)
- 基金(71794)
- 家(65427)
- 国家(64865)
- 研究(64235)
- 科学基金(55020)
- 社会(44240)
- 社会科(41970)
- 社会科学(41958)
- 基金项目(38932)
- 省(36592)
- 自然(36356)
- 自然科(35615)
- 自然科学(35602)
- 自然科学基金(35001)
- 划(31533)
- 教育(27669)
- 资助(27576)
- 编号(24420)
- 重点(21414)
- 部(20506)
- 创(20415)
- 发(20392)
- 国家社会(19439)
- 创新(19141)
- 科研(19048)
- 计划(19015)
- 成果(18576)
- 业(17847)
共检索到1761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武优勐
随着国民收入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地方公共服务质量成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05—2016年我国265个城市面板数据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数据,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入呈现倒U形关系,即随着集聚水平提高,其边际效应先增加然后逐渐减弱;第二,这种影响在个体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方面具有异质性,即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较高文化程度、较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而言更具有吸引力。本文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机理,为劳动力流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祥
文章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认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所实施的片面城市化政策导致政府对公共卫生、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了劳动力区际流动的隐性成本,降低了劳动力的区际流动性,阻碍了我国产业在空间上的高效集聚。因此,为提高我国产业的地理集聚水平和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有必要着力推动以流动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炎亮 万勇
在经济集聚形成的多种机制中,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无疑是经济集聚最重要的因素。在企业生产函数中引入外部效应参数,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合到模型框架中,使模型更加接近现实。本文模型的函数解析与数值模拟表明,劳动力流动引致前后向联系与循环累积效应的"金融外部性"和马歇尔外部性,对于经济集聚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但随着城市人口大量集聚,企业生产负外部性、劳动力拥挤成本等分散力量会降低经济集聚的程度。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蔡武 吴国兵 朱荃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城市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空间外部性,利用均衡模型推导出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方程,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路径与内在机理,认为伴随城市产业集聚规模效益的变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轨迹呈现倒U型的阶段性特征。随后基于模型方程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等因素通过影响本省区城乡差距,进一步将作用传递和迭加到相邻省区城乡差距之上;(2)城市产业集聚过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目前尚处于极化效应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加速城市产业集聚扩大了城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敏洁 徐常萍 唐磊
文章以中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路径分析和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自助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多重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区域制造业集聚程度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工资和房价也越高,前者抑制劳动力流动,后两者促进劳动力流动,综合作用下,当前制造业集聚机制仍以向心力为主;智能制造提高了集聚下的环境效率、生产效率和企业空间盈利边界,强化了核心区域对劳动力流入的吸引,验证了“数字鸿沟”效应;改善欠发达地区空气污染和设施便利性问题成为发挥分散力,引导集聚走向分散的内在核心。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智能制造 区域福利 数字鸿沟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靳卫东 张自如 何丽
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集聚了较多的高等教育资源,具有人力资本积累优势。考虑到社会资本损失,当这种人力资本积累优势足够大时,即使就业起始收入较低,选择到东部地区就业仍然是高等人力资本水平劳动力的最佳决策。不过,这种劳动力流动并不能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范剑勇 王立军 沈林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本文以一个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这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数量、城镇类别选择、行业选择等等,发现跨省流动的绝大部分劳动力是从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向产业已有一定集聚优势的沿海地区转移。文章最后以广东省为案例,分析了外来农民工的进入与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系,发现它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断。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含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劳动力流动 地区差距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高云虹 梁志杰
工作搜寻成本、劳动力流动和产业集聚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基于相关假设的劳动者搜寻净收益模型和企业利润模型表明:劳动力趋于向工作搜寻成本较低的区域流动,并促进该区域的产业集聚。利用2011年北京市工资水平相近的10区县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显示:在工资差异不显著的情况下,工作搜寻成本对劳动力流动和产业集聚都有显著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尊国 王耀中 尹国君
多产业协同集聚下,某类型劳动力迁入数量增加会引起该类行业生产率更大的提高。由此,当城市处于福利最大化就业结构状态时,至少有一类劳动力会因同行业劳动力规模扩大而更大程度地提升效用,这样,原有城市稳定的纳什均衡必然被破坏;这种"同行业效应"也强化了厂商因竞逐集群租而选址,加剧了劳动力向同行业主导的城市流动,经城市与人口双边选择而最终形成城市规模太大且结构不匹配。因此,传统城镇化的核心观点"人口自由流动必然形成最优的城市结构与规模,以及策略性产业政策壮大中小城市一定能够更多地吸纳就业人口"就会受到较大质疑。文章以最优城市结构是否一定符合完全专业化或完全多样化趋势为出发点,首次利用双边市场匹配理论,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颜银根
本文首先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构建了3×2×2空间均衡模型,提出了理论假说:劳动力流动以及FDI向沿海的流动加剧中国非农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通过使用中国2005年30个省份的截面数据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和FDI对非农产业集聚有着显著正向影响,与FDI相比较,劳动力流动对非农产业的集聚影响更为明显。在中国,劳动力流动和FDI并没有能够形成新经济地理中所述的"循环累积",但人口密度、市场潜能、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因素对非农产业的集聚有着显著的影响。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李惠娟
以新经济地理学为基础,运用2005年~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异质劳动力流动与服务业集聚的关系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高技能劳动力流动与生产服务业集聚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生活服务业集聚的相关性弱;低技能劳动力流动与生活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程度较高,与生产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程度较低;高技能劳动力流动对服务业集聚的解释力强于低技能劳动力对服务业集聚的解释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藏媛 范博凯
公共服务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空间配置来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文章运用2011—2019年中国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劳动力流动视角考察公共服务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同时考虑因劳动力技能和公共服务偏好不同导致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1)公共服务及其数量、质量和便捷性与劳动力流动共同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其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间接促进了服务业结构升级。公共服务质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最强,区际交通便捷性对共同促进效应起催化剂作用。(2)在五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公共服务与劳动力流动的共同促进效应最大,且城市规模越大,共同促进效应越强。(3)劳动力积累和劳动力空间配置是公共服务影响服务业结构升级的两条中介路径。公共服务主要通过高技能劳动力空间配置间接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卿诚浩
文章采用2012年全国1 931个县的截面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非参数估计方法探究工业集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集聚能够显著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位数模型的回归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此外,农业机械化、区域经济水平、社会福利和教育涵盖率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效果不稳健。
关键词:
工业集聚 劳动力转移 分位数回归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卿诚浩
文章采用2012年全国1 931个县的截面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非参数估计方法探究工业集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集聚能够显著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位数模型的回归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此外,农业机械化、区域经济水平、社会福利和教育涵盖率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效果不稳健。
关键词:
工业集聚 劳动力转移 分位数回归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静文 王明雁
本文在新经济理论框架下梳理劳动力空间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即:劳动力空间集聚通过正向的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负向的市场竞争效应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由于各效应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劳动力空间集聚先是促进经济增长,但达到一定程度后,集聚成本上升并超过集聚收益,转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由此提出假设:劳动力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非线性影响。同时,通过数理公式推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运用GMM等估计手段,再次证明:劳动力空间集聚度存在"天花板"效应,劳动力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一个适度的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