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62)
- 2023(13164)
- 2022(11393)
- 2021(10557)
- 2020(9008)
- 2019(20430)
- 2018(20303)
- 2017(39585)
- 2016(21596)
- 2015(23602)
- 2014(23295)
- 2013(23319)
- 2012(21228)
- 2011(18983)
- 2010(18596)
- 2009(16848)
- 2008(16172)
- 2007(13750)
- 2006(11750)
- 2005(9953)
- 学科
- 济(79345)
- 经济(79249)
- 管理(58951)
- 业(57960)
- 企(44991)
- 企业(44991)
- 方法(38852)
- 数学(34084)
- 数学方法(33760)
- 农(22605)
- 中国(21147)
- 财(20815)
- 学(18854)
- 业经(17824)
- 地方(16116)
- 贸(16051)
- 贸易(16042)
- 易(15579)
- 农业(15304)
- 制(14346)
- 技术(13248)
- 环境(12873)
- 和(12518)
- 理论(12509)
- 务(12198)
- 财务(12138)
- 财务管理(12119)
- 银(11453)
- 企业财务(11451)
- 银行(11390)
- 机构
- 大学(297810)
- 学院(294691)
- 管理(120030)
- 济(113565)
- 经济(111030)
- 理学(105520)
- 理学院(104330)
- 管理学(102497)
- 管理学院(101973)
- 研究(97907)
- 中国(70265)
- 科学(64853)
- 京(63073)
- 农(55042)
- 业大(50699)
- 财(49592)
- 所(49504)
- 研究所(45910)
- 中心(44300)
- 农业(43726)
- 江(40991)
- 财经(40542)
- 北京(39312)
- 范(38072)
- 师范(37603)
- 经(37037)
- 院(35523)
- 州(33607)
- 经济学(33249)
- 技术(30979)
- 基金
- 项目(215492)
- 科学(167633)
- 基金(156020)
- 研究(151619)
- 家(138723)
- 国家(137583)
- 科学基金(117016)
- 社会(95175)
- 社会科(90106)
- 社会科学(90078)
- 基金项目(84282)
- 省(84279)
- 自然(78366)
- 自然科(76539)
- 自然科学(76517)
- 自然科学基金(75143)
- 划(71616)
- 教育(68092)
- 资助(63140)
- 编号(61380)
- 成果(48170)
- 重点(47991)
- 部(46149)
- 发(45443)
- 创(44894)
- 科研(41903)
- 创新(41851)
- 课题(41134)
- 计划(40862)
- 大学(39153)
- 期刊
- 济(115628)
- 经济(115628)
- 研究(80358)
- 学报(55121)
- 中国(51766)
- 农(48476)
- 科学(47015)
- 大学(40213)
- 管理(39970)
- 学学(37948)
- 财(35148)
- 农业(33564)
- 教育(28799)
- 技术(22849)
- 融(20996)
- 金融(20996)
- 图书(20834)
- 业经(20020)
- 经济研究(19253)
- 财经(18503)
- 业(17032)
- 科技(16091)
- 经(15718)
- 问题(15385)
- 业大(14932)
- 版(14728)
- 理论(14547)
- 书馆(14280)
- 图书馆(14280)
- 商业(13599)
共检索到410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梅正午 孙玉栋 丁鹏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居民获得感得到了较大提升。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调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获得感之间关系。研究发现:医疗资源与住房保障资源供给对居民获得感有正向的影响;教育资源的供给与居民获得感满足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提出:为提高居民获得感,针对不同类型基本公共服务,应对症施策。在教育方面,要突出教育服务的公共性,加大对居民教育需求的识别力度;在医疗卫生服务上,最需要的是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便利性;住房保障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政府应提高其稳定性和连续性。
关键词:
居民获得感 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财政支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胡洪曙 武锶芪
本文首先基于地方政府均衡预算的约束,利用拉格朗日函数推导出使居民效用最大化的"硬性"及"软性"公共服务的配置结构。然后,在七类基本公共服务细分的基础上,利用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2013—2017年的财政经济数据,分别构建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指标体系来测算各类公共服务供需间的协调匹配度。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整体失调度较高,公共服务供给力度不足和公共资源浪费现象并存,其中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模块的供需失调最为严重。最后,本文基于各类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实证结论以及近十年来财政对各类公共服务的投入情况提出公共服务在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迪尔 刘国恩
文章从新的视角,设计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民生获得感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民生获得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了这种影响的时滞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更多的民生获得感,而这种影响作用确实具有时滞溢出效应,影响程度在一定时期内会有逐步提高的趋势,而随后这种影响效应又趋于不断弱化。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积超 闫威
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以来,获得感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对收入与获得感之间关系的考察是这些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领域。笔者利用CGSS 2015的数据,应用社会比较理论和期望值理论为研究视角,在控制了绝对收入的前提下,研究城市居民的相对收入水平与获得感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比较因素和自我期望因素能显著影响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当个体收入水平低于同龄群体或自己的过去时,他们的获得感就会下降。当个体在综合考虑自身能力后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时,他们的获得感也将随之降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琦 倪志良
本文基于中国收入差距大而居民收入差距容忍度高的反差现象,从公共服务支出的视角切入,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和宏观层面的匹配数据,使用Binary Probit方法,分析公共服务支出在这种反差现象中对居民收入差距容忍度影响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支出显著提升了居民收入差距容忍度,而各项公共服务支出对收入差距容忍度的影响不尽相同,基础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和住房保障支出显著提高了收入差距容忍度,而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差距容忍度无显著影响,并对此进行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该结论仍成立;公共服务支出对收入差距容忍度的效应因地区差异而存在显著异质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公共服务获得感在公共服务支出对收入差距容忍度的效应中发挥中介机制作用,公共服务支出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正向影响,提升了收入差距容忍度。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延辉 李志滨
获得感是衡量社会发展能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指标。课题组对深圳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基于该调查数据运用社会质量理论考察了社会发展对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质量是影响城市居民获得感的重要因素。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均对居民获得感有促进作用,其中社会经济保障的影响最大。因此,要提升城市居民的获得感,需要继续推进我国社会质量建设,尤其要加强社会经济保障制度建设,提升社会凝聚力。
关键词:
社会质量 获得感 城市居民 社会发展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熊文靓 王素芳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从重视供给效率转向更重视公众诉求。文章首次将期望确认理论引入该领域,通过在辽宁的问卷调查,分析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期望与感知绩效,以测度公众的获得感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期望到感知、到确认、再到获得感的过程路径。研究发现:公众期望与感知绩效之间存在差异,改善基础服务与服务保障类因素有助于提升公众获得感。政府应构建期望-供给型服务模式,推进服务保障,激发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公众获得感 期望确认理论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天芸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设计居民获得感的综合评价指标,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居民的获得感。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居民家庭收入、缩小家庭收入差距而提升居民获得感,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家庭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而提升居民获得感。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作用在中低收入样本和老年群体样本中较为显著。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获得感 家庭 因子分析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陈庚 邱晶钰
提升居民阅读获得感是新时代农村公共阅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立足湖北69个行政村的调查数据,分析农村居民公共阅读获得感总体特征,运用关联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再以logistic回归明确群体间差异。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公共阅读获得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个人阅读喜好程度、阅读重要性认知、农家书屋平均停留时间及借阅册数与公共阅读获得感正相关;不同的职业、居住地、阅读习惯以及农家书屋参与次数及阅读活动参与情况不同的群体间存在显著的获得感差异。要提升农村居民公共阅读获得感,应完善阅读服务供给和阅读场景营造,提高农村居民公共阅读的参与率和参与度,采取差异化和针对性策略提升不同群体的公共阅读获得感。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陈庚 邱晶钰
提升居民阅读获得感是新时代农村公共阅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立足湖北69个行政村的调查数据,分析农村居民公共阅读获得感总体特征,运用关联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再以logistic回归明确群体间差异。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公共阅读获得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个人阅读喜好程度、阅读重要性认知、农家书屋平均停留时间及借阅册数与公共阅读获得感正相关;不同的职业、居住地、阅读习惯以及农家书屋参与次数及阅读活动参与情况不同的群体间存在显著的获得感差异。要提升农村居民公共阅读获得感,应完善阅读服务供给和阅读场景营造,提高农村居民公共阅读的参与率和参与度,采取差异化和针对性策略提升不同群体的公共阅读获得感。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黄艳敏 张文娟 赵娟霞
改革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能有更多获得感,提升民众获得感业已成为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从获得感生成基础的实际获得与诱导路径的公平认知角度探究获得感的生成机制,采用定序Logistic模型对CGSS2010数据检验发现:收入仅是触发获得感产生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获得感对于收入的响应服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印证了现实困境中获得感的"钝化"效应;社会地位流动通过双重渠道作用于获得感;公平认知框架对于获得感的生成存在诱导效应。当个体对自我获得处境存在公平认知时,将显著地提升获得感。当个体对社会抱有公平信念时,对获得感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卢思佳 王凤姣
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下,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观测维度。从逻辑起点来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旨在关怀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和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强国发展格局。从形成机理来看,公共文化服务多级需求与多元供给是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的形成基础,历经“知情—利用—参与—比较”的建构过程。基于此,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的价值追求可分解为:以“以文化人”思想为价值引领,以切实保障公众文化权益为价值尺度,以树立公众文化自信为价值取向,以共营公众美好文化生活为价值目标。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莹
民众在公共服务中的受益程度,关系到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获得感,并影响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本文基于天津市居民问卷调查的数据,研究居民获得感与民生公共服务、生活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民生公共服务及其两个细分维度(保障型公共服务与发展型公共服务)均对居民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发展型公共服务比保障型公共服务对居民生活满意度影响程度更高;民生公共服务总体及两个细分维度通过增加居民获得感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并且,居民获得感的影响机制在保障型公共服务与满意度关系中的作用相对更强。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补齐保障型公共服务供给短板,满足基本民生需求;提升发展型公共服务质量,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民生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平衡,广泛提升民众获得感与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
民生 公共服务 生活满意度 获得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三 康健 祝小宁
基本公共服务不仅仅是民生产品的供给,更是政府在与公民的互动中寻求信任与合法性,较少研究讨论了获得感在政府信任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论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主观绩效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机理,并引入公共参与和获得感变量,讨论其内在机制。分析发现:基本公共服务主观绩效对地方政府信任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这一过程中,公众参与起正向中介作用,获得感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与主观绩效的同时,深入的公众参与和实际增益的获得感能更大程度地提升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裘亦书 邴振华 姜红
构建旅游公共服务获得感指标体系及评测模型,从充足度、普惠度、满意度3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识别空间特征,对长三角城市群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差距较大,局部供需失衡。(2)旅游公共服务获得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相比普惠度、满意度,应该首先加强充足度方面的建设。(3)旅游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显著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集聚态势。长三角城市群东部及沿海地区是高值空间集聚热点区,城市间空间关联性强;西部内陆地区呈低值簇集中,城市间关联性较弱。基于城市间的差距,提出做好长三角一体化旅游发展规划、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民众获得感的建设性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