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60)
- 2023(12273)
- 2022(10184)
- 2021(9172)
- 2020(7501)
- 2019(16766)
- 2018(16268)
- 2017(31433)
- 2016(16452)
- 2015(16966)
- 2014(16371)
- 2013(16273)
- 2012(14821)
- 2011(13238)
- 2010(12987)
- 2009(11677)
- 2008(11236)
- 2007(9825)
- 2006(8331)
- 2005(7064)
- 学科
- 济(65672)
- 经济(65611)
- 业(50000)
- 管理(49005)
- 企(36764)
- 企业(36764)
- 方法(26984)
- 数学(24138)
- 数学方法(24002)
- 农(21679)
- 地方(18369)
- 中国(18361)
- 技术(17025)
- 贸(15335)
- 贸易(15325)
- 财(15135)
- 易(14868)
- 业经(14839)
- 农业(13159)
- 技术管理(12554)
- 学(12305)
- 制(11856)
- 环境(11072)
- 地方经济(9985)
- 银(9573)
- 银行(9540)
- 划(9506)
- 产业(9325)
- 融(9313)
- 金融(9311)
- 机构
- 学院(221556)
- 大学(220049)
- 济(93807)
- 经济(91995)
- 管理(89976)
- 理学(79370)
- 理学院(78435)
- 管理学(77301)
- 管理学院(76871)
- 研究(73712)
- 中国(54403)
- 科学(47150)
- 京(45287)
- 农(41728)
- 财(39243)
- 业大(36630)
- 所(35933)
- 中心(35255)
- 研究所(33221)
- 农业(33160)
- 江(32669)
- 财经(31993)
- 经(29346)
- 经济学(28948)
- 范(28082)
- 师范(27711)
- 院(27392)
- 北京(27353)
- 经济学院(26462)
- 州(26116)
- 基金
- 项目(165315)
- 科学(132460)
- 基金(122413)
- 研究(115784)
- 家(109334)
- 国家(108450)
- 科学基金(93880)
- 社会(78307)
- 社会科(74576)
- 社会科学(74559)
- 基金项目(66732)
- 省(65434)
- 自然(61320)
- 自然科(60040)
- 自然科学(60021)
- 自然科学基金(58987)
- 划(55498)
- 教育(50851)
- 资助(46404)
- 编号(44354)
- 创(40283)
- 重点(37146)
- 发(36863)
- 创新(36807)
- 部(35306)
- 国家社会(33667)
- 成果(32820)
- 科研(31723)
- 计划(31245)
- 业(30945)
共检索到3132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欧定余 侯思瑶
文章基于2003—2019年276个市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对市域创新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1)市域公共服务水平和创新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2)市域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和创新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市域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空间正相关性先减弱后增强,市域创新的空间正相关性持续增强。(3)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对市域创新具有明显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即公共服务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市域创新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区域间的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对市域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则不明显,大市域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对市域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中小市域则不显著。基于此,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城市群内部的区域协同治理,实施区域差异化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政策,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推动我国市域创新水平提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琼 郭俊华 徐倪妮
本文以中国30个省份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科技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进行量化,以人力资本、制度环境和产业结构等区域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运用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方法实证考察科技公共服务质量对区域创新的非线性作用,并分析区域吸收能力水平及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科技公共服务质量对区域创新水平存在基于人力资本的单门槛效应,以及基于制度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双门槛效应;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中高水平的制度环境和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科技公共服务质量创新效应的有效发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春燕 南锐
文章深入探讨了数字政府建设对区域创新影响的内在机理,以是否建立省级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和三重差分方法识别了数字政府建设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净效应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政府建设政策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水平提高,包括对区域创新投入和产出水平均有显著正向效应,并且这一结论经过PSM-DID方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数字政府建设对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效应有显著的时间动态性和空间异质性,表现为政策效应大小呈逐年递增趋势,以及对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对制度环境较好或创新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其他地区的政策效应更佳;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在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优化法治化环境两个方面,其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最重要的机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管智超
财政透明是国家良治和善治的核心要素,既是建立现代财政体制的内在诉求,也是区域创新宏观环境的重要支撑。立足于财政透明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典型事实,将财政透明、公共支出结构与区域创新水平纳入同一理论框架,并采用面板联立方程和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实证检验财政透明对区域创新的多重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模糊透明对区域创新产生直接负向抑制效应,通过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对区域创新产生间接提升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的模糊透明、地方政府财政行为不规范对区域创新存在负向循环机制,提升财政透明清晰度、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是提高区域创新水平的关键所在。研究结论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而释放制度红利、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形态,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斗斗 方远平 谢蔓 唐瑶 林彰平
通过建立模糊评价指标体系和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区)2000—2012年服务业创新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格局变动,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法研究我国省域服务业创新的空间分异特征,并首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服务业创新的动力机制及其地区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创新水平整体较低,地区差距大,总体上呈现出从东部向西部逐步递减的"核心—边缘"结构,空间正相关性和聚集特征明显。信息技术、工业化、对外开放、人力资本、市场化对服务业创新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城市化和体制创新对我国各地服务业创新产生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各因素对服务业创新的影响也存在地区差异,信息技术对服务业创新的影响由北向南递减,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力资本则形成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地带差异,而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影响程度形成了以东南为核心,不断向外扩散的圈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叶霖莉
文章在构建自贸区建设影响地区技术创新水平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评估了自贸区建设对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自贸区建设能够显著地提高地区技术创新水平,且这种促进效应随时间推移效果不断加强;第二,自贸区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差异,沿海型自贸区的提升作用强于内陆型自贸区,高等级城市的创新效应强于低等级城市,更早批次确立的城市创新效应更强;第三,自贸区建设能够通过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产业集聚等渠道显著地带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叶霖莉
文章在构建自贸区建设影响地区技术创新水平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评估了自贸区建设对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自贸区建设能够显著地提高地区技术创新水平,且这种促进效应随时间推移效果不断加强;第二,自贸区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差异,沿海型自贸区的提升作用强于内陆型自贸区,高等级城市的创新效应强于低等级城市,更早批次确立的城市创新效应更强;第三,自贸区建设能够通过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产业集聚等渠道显著地带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田逸飘 刘明月 张卫国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选取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产出等8项指标,利用改进熵值法对30个省份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借鉴Kaya恒等式,利用LMDI分解法实证分析了城镇化进程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观测期内各省份的科技创新水平均有显著的提高,但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要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从全国整体来看,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呈正向促进作用,但其并不是主要的驱动因素,相比之下城镇化因素中贡献最大的是人口城镇化;从不同地区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但东部的整体影响较弱;西部的主要贡献因素是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并且城镇化因素的总体效应超过了非城镇化因素,是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变化的主要因素;东北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则是空间城镇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将 许泽庆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地区面对的外部波动日益加剧,关于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地区产业结构布局特征关乎地区生产结构,以相关多样性为代表的布局特征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其对于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却未有定论。以我国27个省市2005-2016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门槛模型,引入地区创新水平差异,研究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为地区整体创新水平差异而呈现出显著的区间效应:当地区创新水平较低时,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呈负向影响,且负向影响随创新水平的上升而逐渐减弱;当地区创新水平较高时,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呈显著正向影响。结合我国地区多样化与创新水平现状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相关多样性布局与地区创新水平建设是地区应对外部冲击的有效思路。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永乐 许阳 吴然
利用全国338个城市房价和创新水平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行了不同类型城市的比较研究。总体来看,城市高房价显著抑制了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分城市类型看,差异较为明显:一线城市的房价及上涨率对创新均起到抑制作用,房价对二线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显著为负,但在三四线城市为正;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上涨率与城市创新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即在低增长率情况下促进创新,高增长率情况下阻碍创新,但在四线城市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高房价城市,房价涨幅过大会加剧对创新水平的抑制效应,涨幅较小则有利于创新水平的提升。因此,“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有利于不同类型城市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一线城市应实行房价和涨幅双控制,二三线城市主要把涨幅控制在合理范围,四线城市可适度促进房地产发展,但应避免“脱实向虚”的现象发生。
关键词:
城市房价 创新水平 人才 资金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佘硕 王巧 姚志
立足于探讨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属地省域绿色创新水平的实际驱动效应。首先,从理论层面揭示了高新区设立驱动绿色创新水平提升的3个作用机理,即集聚驱动、结构驱动和规模约束驱动;其次,构建了衡量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和核密度估计,对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的基本格局及区域差异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核密度估计结果也显示中国绿色创新水平省域差异日益扩大,马太效应日趋明显;最后,以2006-2015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为例,采用面板Tobit模型验证高新区设立对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国家高新区的设立对区域绿色创新水平具有显著驱动效应,但高新区发挥实际作用还依赖于经济基础,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新区设立对东部省市绿色创新水平的驱动效果显著,而对中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驱动作用,最后据此提出相应启示与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易明 王腾 吴超
外商直接投资通常被认为是先进技术的源头,知识溢出是传播技术、实现区域创新的重要渠道。本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运用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西藏及港澳台地区除外)2000—2010年11年的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我国区域创新水平提高,知识溢出促进了区域创新产出,但影响较为有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五点建议: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力度优化引资结构,提升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加强区域开放协同创新,提高区域创新主体能力。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凯妍
绿色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中已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推动我国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推动生产方式在经济新常态下进行转变,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和提高环境质量的双赢局面。本文将根据2001—2018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构建SAR模型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对于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增长对于绿色创新水平具有反向作用,绿色创新水平在31个省市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人力资本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对于绿色创新水平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最后,将根据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绿色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 SAR模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江 刘莎莎
基于西北五省区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地理邻近和经济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对该区域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金融集聚和科技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明显正向影响;分行业来看,银行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证券业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则显著为负。此外,经济发展、政府科技投入以及人力资本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外开放度对区域科技创新则有负向抑制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晴艳 田启波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对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及其差距的影响,并运用动态回归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可以显著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水平,但随着技术创新分位点的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对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技术创新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上一期的技术创新对当期的技术创新水平产生正向影响。因此,需要持续加强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补贴与支持,缩小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差距,实现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与累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