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24)
2023(14168)
2022(11474)
2021(10364)
2020(8368)
2019(18724)
2018(18415)
2017(36043)
2016(19795)
2015(21753)
2014(21468)
2013(21067)
2012(19317)
2011(17417)
2010(17633)
2009(16279)
2008(15904)
2007(14469)
2006(12977)
2005(11555)
作者
(56940)
(47491)
(47329)
(44957)
(30378)
(22444)
(21426)
(18391)
(18211)
(17024)
(16283)
(15737)
(15287)
(14915)
(14715)
(14664)
(14343)
(14189)
(13703)
(13627)
(11878)
(11758)
(11506)
(10917)
(10805)
(10723)
(10377)
(10369)
(9604)
(9360)
学科
(81815)
经济(81723)
(55734)
管理(55317)
(40725)
企业(40725)
方法(30086)
中国(28142)
数学(25853)
数学方法(25592)
(25524)
业经(20438)
(20003)
地方(19849)
农业(17555)
(16291)
(16217)
贸易(16208)
(16016)
(15720)
产业(14593)
(13129)
银行(13091)
技术(13055)
(12983)
(12552)
环境(12194)
(12142)
金融(12141)
理论(12075)
机构
大学(280386)
学院(280258)
(119263)
经济(116725)
管理(106888)
研究(97771)
理学(91525)
理学院(90486)
管理学(89066)
管理学院(88528)
中国(72764)
科学(59559)
(59320)
(54593)
(48941)
(48750)
研究所(44326)
中心(44010)
(43530)
财经(42597)
业大(41882)
(38678)
(38273)
农业(38149)
师范(37862)
经济学(37368)
北京(36942)
(35303)
(34575)
经济学院(33725)
基金
项目(188432)
科学(149295)
基金(137537)
研究(136593)
(121038)
国家(120007)
科学基金(102641)
社会(90623)
社会科(86077)
社会科学(86055)
(73169)
基金项目(72580)
自然(64642)
自然科(63221)
自然科学(63203)
自然科学基金(62088)
(62032)
教育(60704)
编号(54440)
资助(54247)
成果(44540)
(42579)
重点(42465)
(40849)
(39124)
国家社会(38398)
课题(37727)
创新(36612)
教育部(35128)
科研(35081)
期刊
(134239)
经济(134239)
研究(85499)
中国(56677)
学报(45931)
(44798)
科学(41475)
(40664)
管理(38800)
大学(34873)
学学(32707)
农业(29706)
教育(27864)
(27158)
金融(27158)
业经(22665)
财经(22166)
经济研究(22065)
技术(21892)
问题(19793)
(19371)
图书(17656)
(15336)
(15074)
现代(13650)
(13585)
商业(13450)
技术经济(13316)
书馆(13247)
图书馆(13247)
共检索到424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祥  
文章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认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所实施的片面城市化政策导致政府对公共卫生、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了劳动力区际流动的隐性成本,降低了劳动力的区际流动性,阻碍了我国产业在空间上的高效集聚。因此,为提高我国产业的地理集聚水平和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有必要着力推动以流动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武优勐  
随着国民收入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地方公共服务质量成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05—2016年我国265个城市面板数据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数据,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入呈现倒U形关系,即随着集聚水平提高,其边际效应先增加然后逐渐减弱;第二,这种影响在个体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方面具有异质性,即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较高文化程度、较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而言更具有吸引力。本文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机理,为劳动力流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范剑勇  王立军  沈林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本文以一个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这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数量、城镇类别选择、行业选择等等,发现跨省流动的绝大部分劳动力是从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向产业已有一定集聚优势的沿海地区转移。文章最后以广东省为案例,分析了外来农民工的进入与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系,发现它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断。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含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高云虹  梁志杰  
工作搜寻成本、劳动力流动和产业集聚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基于相关假设的劳动者搜寻净收益模型和企业利润模型表明:劳动力趋于向工作搜寻成本较低的区域流动,并促进该区域的产业集聚。利用2011年北京市工资水平相近的10区县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显示:在工资差异不显著的情况下,工作搜寻成本对劳动力流动和产业集聚都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颜银根  
本文首先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构建了3×2×2空间均衡模型,提出了理论假说:劳动力流动以及FDI向沿海的流动加剧中国非农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通过使用中国2005年30个省份的截面数据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和FDI对非农产业集聚有着显著正向影响,与FDI相比较,劳动力流动对非农产业的集聚影响更为明显。在中国,劳动力流动和FDI并没有能够形成新经济地理中所述的"循环累积",但人口密度、市场潜能、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因素对非农产业的集聚有着显著的影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露露  
随着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和劳动力流动性的加强,产业空间分布发生变化,对产业集聚效应也相应产生影响。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地级市二位数工业行业数据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产业集聚效应的确存在而且没有外溢到相邻地区,但这一效应随着产业空间分布的均匀而减弱。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必须有劳动力自由流动作为基础。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尊国  王耀中  尹国君  
多产业协同集聚下,某类型劳动力迁入数量增加会引起该类行业生产率更大的提高。由此,当城市处于福利最大化就业结构状态时,至少有一类劳动力会因同行业劳动力规模扩大而更大程度地提升效用,这样,原有城市稳定的纳什均衡必然被破坏;这种"同行业效应"也强化了厂商因竞逐集群租而选址,加剧了劳动力向同行业主导的城市流动,经城市与人口双边选择而最终形成城市规模太大且结构不匹配。因此,传统城镇化的核心观点"人口自由流动必然形成最优的城市结构与规模,以及策略性产业政策壮大中小城市一定能够更多地吸纳就业人口"就会受到较大质疑。文章以最优城市结构是否一定符合完全专业化或完全多样化趋势为出发点,首次利用双边市场匹配理论,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炎亮  万勇  
在经济集聚形成的多种机制中,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无疑是经济集聚最重要的因素。在企业生产函数中引入外部效应参数,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合到模型框架中,使模型更加接近现实。本文模型的函数解析与数值模拟表明,劳动力流动引致前后向联系与循环累积效应的"金融外部性"和马歇尔外部性,对于经济集聚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但随着城市人口大量集聚,企业生产负外部性、劳动力拥挤成本等分散力量会降低经济集聚的程度。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蔡武  吴国兵  朱荃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城市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空间外部性,利用均衡模型推导出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方程,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路径与内在机理,认为伴随城市产业集聚规模效益的变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轨迹呈现倒U型的阶段性特征。随后基于模型方程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等因素通过影响本省区城乡差距,进一步将作用传递和迭加到相邻省区城乡差距之上;(2)城市产业集聚过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目前尚处于极化效应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加速城市产业集聚扩大了城乡...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姚林如  李莉  
伴随着每年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针对此现象,文章在探讨产业集聚机理的基础上,应用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所带来的效应。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若考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摩擦时,随着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率的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地区差距均可能会出现增大的趋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永良  
本文利用经我们扩展了的Harris—Todaro模型,同时加入Shapiro—Stiglitz模型的效率工资分析模式,在二元经济结构假设下,分别探讨了农村劳动力不具有无限弹性、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情况下产业集聚的规模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的规模受外部规模经济的强弱、制造企业和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的高低、以及各生产要素间的替代弹性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导致区域外迁入的劳动力回流,制造业部门产业集聚规模可能下降。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沈洋  张秀武  
改善要素配置效率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智能化浪潮持续打破原有劳动力低位配置端倪渐显。构建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劳动力错配的理论分析框架,可从理论层面揭示智能制造和产业集聚缓解劳动力错配的原因;利用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基于制造业所采取的“机器换人”策略,实证检验智能制造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以及在其传导过程中产业集聚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智能制造对劳动力错配有显著的改善效应,且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产业集聚在其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正向中介作用,智能制造能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高新技术专业化集聚和产业协同集聚的中介路径对劳动力错配起到间接优化作用,其中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中介效应占比为45.29%,是主要中介渠道。因此,我国应加大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投资力度,以生产资料智能化缓解劳动力错配的程度;推动教育培训体系升级,以劳动力数字化改善劳动力配置效率;科学谋划最优资源配置的产业集聚模式,以产业集聚支撑劳动力自由流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新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转移的假设突破传统劳动力理论模型中的内生性与规模报酬递增等问题,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框架。文章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检索分析,重点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影响。国外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不断集聚的机制在于城市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效应。国内未来研究应当采用更加微观的数据,从小范围的空间尺度,关注异质性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方面来继续深化研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新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转移的假设突破传统劳动力理论模型中的内生性与规模报酬递增等问题,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框架。文章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检索分析,重点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影响。国外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不断集聚的机制在于城市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效应。国内未来研究应当采用更加微观的数据,从小范围的空间尺度,关注异质性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方面来继续深化研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新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转移的假设突破传统劳动力理论模型中的内生性与规模报酬递增等问题,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框架。文章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检索分析,重点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影响。国外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不断集聚的机制在于城市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效应。国内未来研究应当采用更加微观的数据,从小范围的空间尺度,关注异质性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方面来继续深化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