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45)
2023(3916)
2022(3297)
2021(2867)
2020(2232)
2019(5290)
2018(5140)
2017(10159)
2016(5336)
2015(6023)
2014(5861)
2013(6046)
2012(5480)
2011(5042)
2010(5173)
2009(4596)
2008(4482)
2007(3726)
2006(3464)
2005(3047)
作者
(15510)
(12944)
(12775)
(12055)
(8406)
(6032)
(5884)
(5010)
(4754)
(4531)
(4428)
(4341)
(4116)
(4051)
(3965)
(3903)
(3830)
(3758)
(3676)
(3503)
(3084)
(3048)
(2991)
(2901)
(2877)
(2772)
(2749)
(2690)
(2658)
(2501)
学科
(24089)
经济(24061)
管理(13992)
(13897)
中国(12300)
方法(9370)
数学(8821)
数学方法(8766)
地方(6871)
服务(6573)
(6540)
企业(6540)
城市(6184)
(6121)
工作(5858)
人口(5131)
服务业(4919)
(4680)
(4573)
城市经济(4432)
农业(4311)
业经(4257)
(4215)
环境(3953)
(3923)
(3890)
贸易(3888)
(3738)
读者(3622)
(3566)
机构
大学(77909)
学院(75508)
(33749)
经济(32713)
管理(30862)
研究(28419)
理学(26280)
理学院(25939)
管理学(25603)
管理学院(25431)
中国(20771)
(17525)
科学(16331)
(14355)
(13891)
中心(13062)
研究所(12479)
(11495)
财经(11381)
经济学(11246)
(11225)
北京(10949)
业大(10567)
(10506)
师范(10438)
(10434)
(10343)
经济学院(10207)
(9311)
农业(8956)
基金
项目(54939)
科学(44027)
基金(41231)
研究(39688)
(36298)
国家(36036)
科学基金(31332)
社会(27984)
社会科(26521)
社会科学(26512)
基金项目(21750)
(19611)
自然(19152)
自然科(18792)
自然科学(18791)
自然科学基金(18451)
(17139)
教育(16333)
资助(15963)
编号(15776)
国家社会(12581)
成果(12573)
(12297)
重点(11936)
(11863)
(10639)
教育部(10280)
发展(10212)
人文(10113)
创新(10107)
期刊
(34751)
经济(34751)
研究(24872)
中国(15480)
科学(10645)
学报(9985)
图书(9830)
(9452)
(9401)
管理(9249)
大学(7827)
书馆(7653)
图书馆(7653)
学学(7148)
城市(6796)
问题(6524)
农业(6390)
技术(5989)
经济研究(5694)
(5525)
金融(5525)
财经(5340)
(4910)
(4769)
业经(4756)
教育(4358)
现代(4219)
人口(4178)
资源(4164)
统计(3979)
共检索到1151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胡彬  仲崇阳  王媛媛  
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促进了公共服务的补偿式供给和地方政府的标尺竞争,由此形成的城市间人口再配置会通过人口与劳动力集聚的“规模效应”和人力资本导入的“结构效应”对城市生产率产生影响。文章从供给端的公共服务能力与结构、需求端的公共服务可及性角度,分析并检验公共服务通过人口再配置对城市生产率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对2010~2019年282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1)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城市生产率呈倒U形关系,且通过人口再配置发挥作用;(2)在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方面,发展提升型公共服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比基础保障型更大,且更依赖于人口再配置的中介作用;(3)在公共服务可及性方面,人力资本增加会部分抑制人口再配置的作用;(4)对空间异质性的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群的规律特征不完全一致,公共服务通过人口再配置对城市发展系统的动态影响会最终反映在城市生产率的变化上,而作为城市生产率优势形成中“迁移选择”的能动因素,人力资本积累的直接贡献仅体现在领先城市群中。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胡彬  仲崇阳  王媛媛  
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促进了公共服务的补偿式供给和地方政府的标尺竞争,由此形成的城市间人口再配置会通过人口与劳动力集聚的“规模效应”和人力资本导入的“结构效应”对城市生产率产生影响。文章从供给端的公共服务能力与结构、需求端的公共服务可及性角度,分析并检验公共服务通过人口再配置对城市生产率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对2010~2019年282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1)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城市生产率呈倒U形关系,且通过人口再配置发挥作用;(2)在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方面,发展提升型公共服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比基础保障型更大,且更依赖于人口再配置的中介作用;(3)在公共服务可及性方面,人力资本增加会部分抑制人口再配置的作用;(4)对空间异质性的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群的规律特征不完全一致,公共服务通过人口再配置对城市发展系统的动态影响会最终反映在城市生产率的变化上,而作为城市生产率优势形成中“迁移选择”的能动因素,人力资本积累的直接贡献仅体现在领先城市群中。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姚战琪  
本文使用跨产业面板数据,对1985—2007年中国经济总体和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和要素再配置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估,并剖析了影响要素再配置效应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和论证了:(1)无论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还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都得出相似的结果,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经历了改革后到1993年的剧烈波动,在1993—2007年期间出现下降趋势。(2)要素再配置效应作为生产率增长的一个来源,在改革后的表现差强人意,在经济总体6部门和工业部门都表现为要素再配置的贡献效应较低。劳动要素的结构变化伴随着经济6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但工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为负值。(3)工业部门和经济总体的资本生产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宏运  李谷成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对促进农业生产率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以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例,基于1384个县的面板数据,通过OP协方差分解考察了农业资源再配置及其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分要素来看,劳动要素再配置和土地要素再配置均较为滞后,农业综合资源再配置则有所改善;分地区来看,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劳动要素再配置、土地要素再配置和综合资源再配置均较为滞后;从生产率效应来看,劳动要素的最优再配置可提升54.64%的劳动生产率,土地要素的最优再配置可提升55.86%的土地生产率,资源再配置贡献了17.37%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农业资源再配置具有较大的潜在生产率效应。为此,应在政策制定上给予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更多关注,重点推进农业土地和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再配置对生产率增长的驱动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宏运  李谷成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对促进农业生产率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以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例,基于1384个县的面板数据,通过OP协方差分解考察了农业资源再配置及其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分要素来看,劳动要素再配置和土地要素再配置均较为滞后,农业综合资源再配置则有所改善;分地区来看,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劳动要素再配置、土地要素再配置和综合资源再配置均较为滞后;从生产率效应来看,劳动要素的最优再配置可提升54.64%的劳动生产率,土地要素的最优再配置可提升55.86%的土地生产率,资源再配置贡献了17.37%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农业资源再配置具有较大的潜在生产率效应。为此,应在政策制定上给予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更多关注,重点推进农业土地和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再配置对生产率增长的驱动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恕立  刘军  
本文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企业调查数据,运用半参数的LP方法测算了中国服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进一步考察了服务业TFP的资源再配置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企业TFP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不同类型企业和行业的TFP水平及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TFP分解后发现,中国服务业TFP的增长主要是靠外部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进步同时拉动的;但劳动力资源产生了误置,且国有化程度越高的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的资源再配置效应越差。与制造业企业的比较显示:中国服务企业的规模、TFP水平和增长率普遍偏低;总体上服务企业间的再配置效应优于制造业企业,但再配置效应在各服务行业上表现出更强的异质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恕立  滕泽伟  
本文使用服务业分行业面板数据,对2004-2012年间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再配置效应进行测算和分析。发现服务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的行业异质性,且资本、劳动力要素的再配置贡献效应偏低。实证结果表明,服务业FDI通过资本要素再配置效应对中国服务业产生显著的正向生产率溢出;而劳动力要素在服务部门间配置的扭曲使得服务业FDI的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并不显著。此外,研发创新并没有推动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人力资本也没有起到其应有的强化吸收能力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简泽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各个产业经历了大规模的重组和跨企业的资源再配置,利用代表性产业企业层面的微观非平衡面板数据集,这篇文章探索了企业间的生产率差异、资源再配置和产业总量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在市场化转轨的进程中,随着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市场结构开始具有竞争性特征,企业间的生产率差异激发了明显的跨企业的资源再配置和以生产率为基础的产业重组,资源再配置和产业重组所导致的微观层面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成为代表性产业总量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不过,市场扭曲的存在削弱了以生产率为基础的产业重组过程,因而改革和消除竞争扭曲是进一步促进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和制造业部门总量生产率增长的关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先峰  张浩阳  
结构调整与要素再配置对生产率提高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案例研究发现,1985~2007年间中国工业行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在水平值与增长率上都存在系统性差异。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贡献度达到94.79%。而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再配置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其中静态资源再配置效应为0.81%,动态资源再配置效应为4.39%。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周泽宇  余航  吴比  
城乡二元结构下,人口迁移决策将会通过流转带来土地再配置,并因此产生平均农业生产率改变,深刻影响农村生产经营状况与居民福利。Sen(1982)曾经质疑过印度农村内部基于自由流转的土地再配置进程与农业生产效率之间究竟是正向还是负向的关系,基于中国特征事实,本文为这一质疑提供了一个微观层面的证据。本文基于1986—2017年农业农村部固定跟踪观察点全样本数据,在改进Chari等(2018)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算法的基础上发现:(1)农业生产领域确实普遍存在无效流转的状况,家户间土地流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具有限制作用,这一结论在不同测度下均稳健;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无效流转状况往往更明显;(2)本文刻画了"U形"流转进行土地再配置的三个机制。本文为土地自由流转是否必然带来农业生产率提升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涵月  孙慧  王慧  辛龙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以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政策(两控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三重差分法从企业间和企业内两个层面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控区政策提高了控制区内重点治理行业的总生产率水平,但是并非通过创新补偿发生,而是通过优化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作用,这种作用机制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更为显著,并且加强环境监管力度能使政策更大程度地发挥资源再配置的作用。微观机制分析发现,一方面,两控区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滞后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两控区政策提高了低生产率企业的市场退出概率,促进劳动力、资本和补贴收入向高生产率企业再配置,扩大了高生产率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了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还发现,两控区政策提高了非控制区重点治理行业的市场进入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永泰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胡永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度量问题在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测量之前,有必要面对两个夸大官方GDP增长率的度量问题。第一个问题是:GDP增长测算必须是建立在一个一致的基年价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涵月  孙慧  王慧  辛龙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以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政策(两控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三重差分法从企业间和企业内两个层面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控区政策提高了控制区内重点治理行业的总生产率水平,但是并非通过创新补偿发生,而是通过优化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作用,这种作用机制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更为显著,并且加强环境监管力度能使政策更大程度地发挥资源再配置的作用。微观机制分析发现,一方面,两控区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滞后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两控区政策提高了低生产率企业的市场退出概率,促进劳动力、资本和补贴收入向高生产率企业再配置,扩大了高生产率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了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还发现,两控区政策提高了非控制区重点治理行业的市场进入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晓丹  张军  吴利学  
本文以城市空间作为企业生产率分析边界,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通过生产率分解方法对中国大城市企业生产率优势进行分析,间接测度出大城市具有较高和改进较快的资源配置效率,从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视角为大城市的制造业生产率优势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并指出之前对集聚效应、选择效应等的估计可能有偏。本文的研究发现,中国大城市的制造业兼具企业生产率的静态和动态优势,即不但生产率水平高,而且提升快,这可以构成大城市吸引和汇聚企业的主要经济原因。虽然城市加总企业生产率提升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的成长效应,但不同规模城市间生产率提升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不同,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贡献能够解释大城市企业生产率提升的39.50%,而中小城市仅能解释22.95%,大城市因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改进贡献而实现了企业生产率的较快提升。研究还发现,大城市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与中小城市的差距在逐步放大,大城市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24.98%,而小城市却下降了25.56%,同时城市内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主要来自于非国有企业。可以预见,大城市的吸引力会进一步增强,这一系列发现对于破解"大城市病"、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都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红建  陈松  李艾珉  
产业政策作为政府引导资源配置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加剧还是抑制信贷资本逆向流动直接决定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本文实证研究发现: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扭转竞争性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信贷资本的逆向流动,不仅表现为显著促使信贷资本由低生产率的企业不断流向高生产率的企业,而且显著降低了高生产率企业的信贷成本;产业政策的资源配置效应能够显著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表现为高生产率的企业不断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即公司规模增长转换为利润增长的能力得到增强,且补贴资源或信贷资源在行业分布差异性越大(越小),产业政策对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检验还发现,产业政策对竞争性以及处于行业下游的国有企业转型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以上研究结论在控制内生性以及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本文从不同生产率企业间的信贷资源配置视角揭示产业政策与信贷资本逆向流动之间的关系,拓展了产业政策相关理论的同时也为如何利用产业政策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