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38)
- 2023(4921)
- 2022(3883)
- 2021(3714)
- 2020(2731)
- 2019(6360)
- 2018(6275)
- 2017(11680)
- 2016(6365)
- 2015(7359)
- 2014(7366)
- 2013(7215)
- 2012(6819)
- 2011(5905)
- 2010(6240)
- 2009(5527)
- 2008(5692)
- 2007(4745)
- 2006(4222)
- 2005(3849)
- 学科
- 济(20729)
- 经济(20695)
- 管理(16347)
- 业(15986)
- 企(11604)
- 企业(11604)
- 理论(8760)
- 方法(8385)
- 中国(7896)
- 工作(6823)
- 业经(6810)
- 服务(6518)
- 教育(5962)
- 学(5897)
- 农(5869)
- 财(5777)
- 制(5441)
- 数学(5113)
- 和(5089)
- 数学方法(4978)
- 服务业(4922)
- 教学(4683)
- 地方(4298)
- 贸(4074)
- 贸易(4069)
- 易(3929)
- 产业(3893)
- 农业(3795)
- 读者(3780)
- 文化(3765)
- 机构
- 大学(86490)
- 学院(84805)
- 管理(31311)
- 济(29885)
- 经济(28732)
- 研究(27530)
- 理学(26127)
- 理学院(25780)
- 管理学(25386)
- 管理学院(25186)
- 中国(20749)
- 京(19113)
- 财(15949)
- 科学(15421)
- 范(14453)
- 师范(14349)
- 江(14200)
- 中心(12937)
- 所(12398)
- 北京(12322)
- 州(11974)
- 财经(11770)
- 师范大学(11640)
- 研究所(10904)
- 院(10709)
- 经(10620)
- 技术(10388)
- 职业(9699)
- 图书(9366)
- 教育(9334)
- 基金
- 项目(54348)
- 研究(45586)
- 科学(42072)
- 基金(36725)
- 家(30854)
- 国家(30492)
- 社会(28186)
- 社会科(26383)
- 社会科学(26377)
- 科学基金(26065)
- 教育(21986)
- 省(21176)
- 编号(21033)
- 成果(19172)
- 基金项目(18529)
- 划(18005)
- 课题(14478)
- 资助(14047)
- 自然(13864)
- 自然科(13495)
- 自然科学(13492)
- 项目编号(13387)
- 自然科学基金(13260)
- 年(13068)
- 重点(12279)
- 部(11792)
- 发(11724)
- 国家社会(11556)
- 性(11523)
- 规划(11482)
共检索到139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耿达 田欣
公共文化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文化领域的显著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规划与法律从不同的理论与实践维度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设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规划遵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契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协同的原则,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性,以达到文化资源运用与文化认同提升的双重社会目的。文章结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划的内容框架,构建出公共文化服务规划的公共文化空间理论,并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物理空间、活动空间、制度空间来具体分析"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规划的文本与实践。迈向2035年文化强国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创新性与可操作性,分阶段细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指向与任务行动。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周兰翠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公民社会的初步成长,我国政府治理模式也逐步转向"服务型政府"与"有效型政府"。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确要求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发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诉求,成为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模式。目前,我国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向市场与社会领域逐步开放,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在诸多地方业已付诸实践,并探索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实践形态。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政府购买 有效型政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郝娜 黄明理
第三次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创新之举,是一种高度依赖道德力量推动社会成员自愿分配资源的特殊模式,其生成蕴含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理论的人本逻辑与公平正义原则,在反思当前生产及分配方式内生矛盾的过程中重塑了分配的叙事议题及框架。文化逻辑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观念嵌入城乡、社区与圈层内所形成的乡土文化中的“爱乡”情结、社区文化中的“爱邻”情结以及圈层文化中的“爱人”情结,构成第三次分配走出西方“慈善悖论”的文化基础与内生的道德动力。实践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以开创“先富带后富”新路径、协调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精准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动因,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考察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第三次分配这种特殊模式“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实现”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按需分配 共同富裕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金栋昌 王宇富 徐梦真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助于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理论逻辑和实践进路中精准把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历史方位和发展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担当、发展特质以及其在文化强国中的角色定位中认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从转型起步发展、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三步走”中系统把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回应“人本”需求、“效能”要求、“时代”诉求三大着力点中彰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义,从“空间-人-资源”三位一体的总体逻辑中邃密空间再造、供需匹配与资源融合逻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 郑霖豪 罗洁
五年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引,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五年规划管理是一个囊括前期准备、编制、实施、监测和评估的系统工程,要实现高质量的规划管理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数字技术与五年规划管理的有机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文从规划的前期准备、编制、实施、监测和评估五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五年规划管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意义,提出数字技术应用于五年规划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对如何持续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五年规划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正梅
本文系统探讨了本纳从其实践学的角度对教育和教育科学的自身逻辑的寻求:教育行动的构造原则和调节原则,教育思想和教育行动的基本结构,并指出了这一问题史的系统的建构的意义。
关键词:
实践学 自身逻辑 教育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婷 曹宝明
粮食产后减损是补齐粮食安全短板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以元治理理论为指引,能够更好地剖析粮食产后损失治理中政府责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推动粮食产后减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理论层面看,粮食产后减损具有外部性,难以依靠市场力量推动私人部门自觉减损,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应当扮演减损治理体系的设计者、治理成本的承担者、治理标准的制定者、治理利益的协调者以及治理行动的引导者角色。然而,现实中仍存在治理合力未形成、治理制度不成熟、治理手段不完善的困境,政府履责情况与理论逻辑存在差距。为此,进一步从实践层面构建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参与粮食产后减损的主要思路,分别是增加财政投入,以经济手段激励减损;加大考核力度,以行政手段引导减损;加快立法修规,以法律手段约束减损;组织宣传培训,以教育手段促进减损;开展国际合作,以经验交流推动减损。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熊春林 贺容煜
基于资源编排理论,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以长沙县为例,深入探究数字化驱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演进和逻辑发现。该县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经历了基础建设、初级应用、深度应用、全面应用四个阶段,实现了从全覆盖到高精度再到广扩展三次跃升。通过夯实数字基础、整合数字资源、撬动数字边界等行动,适时适应民众需求新变化,赋能资源“全连接”“全场景”、“全融合”,促进资源积累与部署、资源捆绑与协调、资源辐射与互补,提升资源集成能力、开发能力、联动能力,呈现出“数字赋能—资源获取—资源转化—价值传递”的高质量发展逻辑进路。以民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分阶段有序推进、适时创新应用场景,是数字化促进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进忠 林悦盈
乡镇社会工作站建设作为民政服务和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新时期如何有效拓展服务实践的深度成为站点持续发力和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基于对福建省三个市的基层社会工作站的调研,发现乡镇社会工作站通过前移公共服务平台,兼顾个别对象和集体对象,以群体福祉和社区发展建设为介入焦点和最终旨归,开展综合性社会工作服务。但服务过程还存在目标整合错位、服务能力受限以及服务持续困难等内在张力。服务型治理寓治理于服务,强调以动态、整体的视角,用专业服务解决源头问题的同时激活村庄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未来乡镇社会工作站服务路径的建构要点在于:多元主体平等互动参与,以能力建设为服务导向,以内生驱动为发展选择。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丹 牛锐 刘洁
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非建设空间规划体系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核心内容和难点所在。本文基于对首都非建设空间规划的认识,从行政逻辑、技术逻辑、空间逻辑、治理逻辑和实施逻辑五个维度出发,探讨了首都非建设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逻辑,并梳理了新时期的相关实践探索。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梦雷
文章基于我国东部"双一流"高校博士毕业生流向西部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法,探究他们在步入职场前、职场中以及未来职业愿景的不同场域下,如何规划、实践、重塑其流动个体的职业、生活等不同的认知逻辑。研究发现,"青椒"博士在入职前的职业规划会受到人才政策因素和个体内在资本的双重影响;在步入职场实践中,由于面临种种困境,会使其流向嵌入较多不稳定性;但也会使其在未来职场重塑中,寻找困境的解决方法,以实现流动再生产的张力。鉴于此,文章从西部高校人才治理角度提出有关人才政策、人才服务和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袁久红
充分展示了一个不断成长中的中华民族之主体意识、战略定力、政治自信和理论自觉。政治方略需要社会高度认同、需要"落地的"体制机制、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深入把握并自觉遵循这一政治逻辑,中国必将完成从大国向强国的跨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新时期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政治思想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党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金海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为分析校长领导的行动逻辑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和分析框架,据此可以推理出校长的领导行为是学校场域、符号资本及校长惯习相互作用的结构化的产物,这一行动逻辑对认识、理解现实学校中多样化的校长领导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校长领导 行动逻辑 实践理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钟恢万 王玉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广博深邃的生态思想,是一座充满人文关怀、绿色智慧的生态文化宝库,儒家、道家等学派关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民爱物”的一系列哲学思想,深刻体现了古代先贤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考和探索实践。这些弥足珍贵的生态智慧,为推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厚重的哲学基础与丰沛的思想源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