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64)
- 2023(4119)
- 2022(3258)
- 2021(2870)
- 2020(2318)
- 2019(5105)
- 2018(4849)
- 2017(9597)
- 2016(4941)
- 2015(5755)
- 2014(5686)
- 2013(5848)
- 2012(5247)
- 2011(4570)
- 2010(4578)
- 2009(4256)
- 2008(4274)
- 2007(3644)
- 2006(2944)
- 2005(2730)
- 学科
- 济(16544)
- 经济(16526)
- 业(16490)
- 管理(14843)
- 企(11960)
- 企业(11960)
- 方法(7180)
- 服务(6320)
- 工作(6305)
- 中国(6054)
- 业经(6037)
- 财(5359)
- 农(5057)
- 服务业(4912)
- 理论(4788)
- 数学(4687)
- 数学方法(4633)
- 制(4261)
- 贸(4088)
- 贸易(4085)
- 和(4017)
- 学(4015)
- 易(3995)
- 教育(3938)
- 产业(3887)
- 文化(3753)
- 读者(3693)
- 农业(3279)
- 地方(3224)
- 技术(2879)
- 机构
- 大学(69968)
- 学院(68828)
- 管理(28168)
- 济(25245)
- 经济(24479)
- 理学(24296)
- 理学院(23992)
- 管理学(23717)
- 管理学院(23540)
- 研究(20795)
- 中国(15294)
- 京(14441)
- 财(12664)
- 科学(12128)
- 范(11012)
- 师范(10946)
- 江(10572)
- 中心(9796)
- 财经(9729)
- 所(9540)
- 北京(9021)
- 师范大学(8859)
- 经(8784)
- 州(8729)
- 研究所(8540)
- 业大(8305)
- 图书(8234)
- 农(8201)
- 书馆(8062)
- 图书馆(8062)
- 基金
- 项目(48177)
- 研究(38495)
- 科学(38388)
- 基金(34734)
- 家(29604)
- 国家(29278)
- 社会(25825)
- 科学基金(25447)
- 社会科(24234)
- 社会科学(24228)
- 省(18258)
- 基金项目(18086)
- 编号(17092)
- 教育(16872)
- 划(15306)
- 成果(15042)
- 自然(14329)
- 自然科(13993)
- 自然科学(13992)
- 自然科学基金(13773)
- 资助(12497)
- 项目编号(11532)
- 国家社会(10921)
- 发(10649)
- 重点(10620)
- 课题(10619)
- 部(10313)
- 创(10215)
- 制(9638)
- 性(9471)
共检索到1053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卢思佳 王凤姣
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下,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观测维度。从逻辑起点来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旨在关怀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和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强国发展格局。从形成机理来看,公共文化服务多级需求与多元供给是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的形成基础,历经“知情—利用—参与—比较”的建构过程。基于此,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的价值追求可分解为:以“以文化人”思想为价值引领,以切实保障公众文化权益为价值尺度,以树立公众文化自信为价值取向,以共营公众美好文化生活为价值目标。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熊文靓 王素芳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从重视供给效率转向更重视公众诉求。文章首次将期望确认理论引入该领域,通过在辽宁的问卷调查,分析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期望与感知绩效,以测度公众的获得感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期望到感知、到确认、再到获得感的过程路径。研究发现:公众期望与感知绩效之间存在差异,改善基础服务与服务保障类因素有助于提升公众获得感。政府应构建期望-供给型服务模式,推进服务保障,激发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公众获得感 期望确认理论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梁灿兴
本文对可获得性论进行了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条图书馆基本原理 :1 .文献单元属性的分化和融合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 ;2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 ;3.提高文献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是图书馆领域角色再分配的出发点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胡洪曙 武锶芪
本文首先基于地方政府均衡预算的约束,利用拉格朗日函数推导出使居民效用最大化的"硬性"及"软性"公共服务的配置结构。然后,在七类基本公共服务细分的基础上,利用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2013—2017年的财政经济数据,分别构建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指标体系来测算各类公共服务供需间的协调匹配度。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整体失调度较高,公共服务供给力度不足和公共资源浪费现象并存,其中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模块的供需失调最为严重。最后,本文基于各类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实证结论以及近十年来财政对各类公共服务的投入情况提出公共服务在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迪尔 刘国恩
文章从新的视角,设计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民生获得感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民生获得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了这种影响的时滞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更多的民生获得感,而这种影响作用确实具有时滞溢出效应,影响程度在一定时期内会有逐步提高的趋势,而随后这种影响效应又趋于不断弱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梅正午 孙玉栋 丁鹏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居民获得感得到了较大提升。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调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获得感之间关系。研究发现:医疗资源与住房保障资源供给对居民获得感有正向的影响;教育资源的供给与居民获得感满足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提出:为提高居民获得感,针对不同类型基本公共服务,应对症施策。在教育方面,要突出教育服务的公共性,加大对居民教育需求的识别力度;在医疗卫生服务上,最需要的是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便利性;住房保障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政府应提高其稳定性和连续性。
关键词:
居民获得感 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财政支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三 康健 祝小宁
基本公共服务不仅仅是民生产品的供给,更是政府在与公民的互动中寻求信任与合法性,较少研究讨论了获得感在政府信任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论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主观绩效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机理,并引入公共参与和获得感变量,讨论其内在机制。分析发现:基本公共服务主观绩效对地方政府信任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这一过程中,公众参与起正向中介作用,获得感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与主观绩效的同时,深入的公众参与和实际增益的获得感能更大程度地提升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少惠 王婷
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提出到建设再到完善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支持及保障。文章以2005—2018年中央层面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为研究对象,构建"实现政治认同—追求社会效益—培育公民理性"的政策价值分析框架,运用质性分析工具ROST和NVivo,在规范细致的文本编码基础上总结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价值取向及演进结构,并进一步挖掘其差异化价值分布背后的基本逻辑。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吴建中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入探讨新时代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动能之际,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了我国首个《公共图书馆法》。《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是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有助于公共图书馆的稳步向前发展,而且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乃至公共文化事业能级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不仅要为新法的颁布鼓与呼,而且要做宣传推广的热心人、贯彻落实新法的实践者。《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不仅时机绝佳,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洪佳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政府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除了遵循传统的“效率”这一价值逻辑外,还要遵循公民本位、责任行政和法治等价值逻辑。新的价值逻辑需要多方面的政府能力予以保障,具体包括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购买能力、监督评估能力和紧急承接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构建多元开放的需求表达机制和决策参与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协同监督机制及健全政府的规制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琦 倪志良
本文基于中国收入差距大而居民收入差距容忍度高的反差现象,从公共服务支出的视角切入,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和宏观层面的匹配数据,使用Binary Probit方法,分析公共服务支出在这种反差现象中对居民收入差距容忍度影响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支出显著提升了居民收入差距容忍度,而各项公共服务支出对收入差距容忍度的影响不尽相同,基础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和住房保障支出显著提高了收入差距容忍度,而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差距容忍度无显著影响,并对此进行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该结论仍成立;公共服务支出对收入差距容忍度的效应因地区差异而存在显著异质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公共服务获得感在公共服务支出对收入差距容忍度的效应中发挥中介机制作用,公共服务支出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正向影响,提升了收入差距容忍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业苗
为消弭城乡二元结构和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国家政治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并将社会事业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蕴含丰富内容,其逻辑起点在于农村人共同需要的公共事务。因此,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制度建设一定要围绕农村公共事务进行,同时还要在价值取向、供给主体、主要领域和内原动力等方面把握好其原则要求。
关键词:
公共服务 城乡一体化 制度建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向俊杰 陈威
为提供充分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我国政府的支出不断增加,但是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错位,包括主体错位、空间错位、时间错位三个方面。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进行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包括重新确定各个主体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职能定位,发挥各个主体的合力;平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分布,贯彻环境治理的系统思维;平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时间,节约我国环境治理的资源。
关键词:
环境 基本公共服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荣 段晓雪
如何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以解决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集体行动的困境”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探究政府信任在民生保障获得感与农民公共精神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民生保障获得感与政府信任是影响农民公共精神的重要变量,二者均能对公共精神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第二,政府信任是民生保障获得感影响农民公共精神的重要机制,在二者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据此,政府要进一步把握民生关切,增强民生保障的精准性、公平性与普及性,同时通过制度建构确保在社会保障治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以协调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提升农民的政府信任和对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抓好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的价值规范与价值引领,强化农民的集体归属感,涵育农民公共精神,加强乡村社会凝聚力。
关键词:
民生保障获得感 政府信任 农民公共精神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高志军 刘伟 高洁
根据服务主导逻辑理论,物流集成商不直接创造价值,只提供价值主张,即提供客户企业的物流解决方案,并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整合物流分包商、物流中介商的资源,通过提供物流服务的方式增加顾客感知,实现价值共创。价值创造可以通过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互动展开,通过互动,物流集成商了解客户企业的潜在价值诉求,为客户企业提供合适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通过与物流中介商、分包商之间的互动,在客户企业的全程参与下实现价值共创;价值共创也可以通过关系、资源和网络的整合来实现。通过关系整合,物流集成商可以与多个物流分包商、中介商和客户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升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关系能力;通过资源整合,物流集成商可以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