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31)
2023(7974)
2022(6538)
2021(6132)
2020(4736)
2019(10598)
2018(10265)
2017(19368)
2016(10024)
2015(11249)
2014(10701)
2013(10093)
2012(9308)
2011(7844)
2010(8026)
2009(6951)
2008(6498)
2007(5556)
2006(4586)
2005(4046)
作者
(23844)
(19900)
(19802)
(18788)
(12850)
(9481)
(9216)
(7605)
(7555)
(7229)
(6918)
(6752)
(6224)
(6145)
(6094)
(6075)
(6024)
(5841)
(5799)
(5597)
(4856)
(4685)
(4591)
(4558)
(4496)
(4482)
(4413)
(4156)
(3985)
(3910)
学科
(30002)
经济(29954)
(25380)
管理(25073)
(18441)
企业(18441)
中国(11985)
(10838)
方法(10260)
(9829)
业经(9512)
理论(8109)
工作(8081)
地方(7711)
(7629)
(7512)
贸易(7507)
(7341)
数学(7268)
数学方法(7160)
农业(7024)
服务(6895)
教育(6370)
(6315)
(5906)
(5866)
(5842)
金融(5840)
(5749)
银行(5747)
机构
学院(124115)
大学(123062)
(47233)
管理(47024)
经济(45993)
理学(40039)
研究(39680)
理学院(39590)
管理学(39024)
管理学院(38759)
中国(29880)
(25292)
(24572)
科学(21814)
中心(19507)
(19219)
(19195)
师范(19085)
财经(18775)
(17581)
(17186)
(15928)
北京(15867)
研究所(15680)
师范大学(15345)
(15008)
经济学(14701)
(14558)
业大(14420)
财经大学(14099)
基金
项目(86819)
研究(71754)
科学(68459)
基金(60768)
(52287)
国家(51340)
社会(45849)
科学基金(44098)
社会科(43231)
社会科学(43217)
(34166)
教育(33207)
基金项目(32008)
编号(31386)
(28224)
成果(26781)
自然(24607)
自然科(24023)
自然科学(24016)
自然科学基金(23580)
资助(22270)
课题(21114)
项目编号(19823)
重点(19529)
(19444)
国家社会(19190)
(19134)
(18979)
(18926)
(18424)
期刊
(55380)
经济(55380)
研究(38620)
中国(28887)
教育(22314)
(18837)
管理(17476)
学报(16117)
科学(14796)
(14290)
图书(14169)
大学(13379)
学学(11875)
技术(11102)
书馆(10940)
图书馆(10940)
(10864)
金融(10864)
业经(10124)
农业(10014)
经济研究(9219)
财经(9033)
(7979)
(7572)
论坛(7572)
职业(7364)
问题(6967)
(6394)
商业(5867)
(5779)
共检索到1920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耿达  田欣  
公共文化服务立法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石,已有研究侧重于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本内容解读及地方性立法进展的梳理,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实践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整体考察。文章基于国家与地方互动视角,从国家与地方的双向互动实践出发,探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实践的特色场景。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实践在历时性上具有从地方先行试点到国家普遍实施到地方特色彰显的特征,在共时性上具有国家执法检查与地方共抓落实的特征。而在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实践中又遇到文化和旅游融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国家文化安全、高质量发展等新情况,地方立法迅速总结经验并吸纳,这些又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立法的修订提供了时空条件。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实践场景中国家与地方的互动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路向。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陈碧红  闫小斌  
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渭南将标准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基本制度安排,在陕西省内率先编制完成《渭南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2025)》,强化标准与相关法律政策和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的功能衔接,形成编制理念“多标合一”、编制原则“自成体系”、内容体系“有机衔接”等编制特点,在集成高效一体化制度设计、服务项目标准“四位一体”建设以及内外协同运行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陆晓曦  
过去十年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性立法从多方呼吁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的跨越性阶段。系统梳理总结现有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可以有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性立法及实践。近十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性立法的研究有较大突破:在广度上,既有对国外经验的介绍与分析,又有对国内研究理论、实践的总结与思考;在深度上,涉及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在研究方法上,理论分析、政策解读、案例分析、个案研究等是广泛采用的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我国文化领域立法相对落后,虽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李勇  
铜川图书馆发挥全市中心馆的纽带作用,将城市区域范围内各类型的图书馆联合起来,通过建立联合编目中心、文献配送物流中心,以统筹规划、统一采编、馆际流通、分级管理、资源共享、一证通用"的服务模式,实现了馆际之间的资源互补,在区域内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在区域内各图书馆发挥整体服务作用的同时,使区域内各单位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获得提高。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韩峰  吴雨桐  
通过建立国家审计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互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以全国283个地级城市2006—2012年面板数据为样本,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探讨国家审计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的耦合关联机制。结果显示:国家审计与公共服务供给整体的耦合协调度较弱,耦合度水平处于拮抗阶段,协调度总体处于低级水平,且其时序变化并未表现出明显增长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国家审计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耦合协调程度基本相当,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最差,且三者耦合协调度均呈现U型时序变动特征;不同等级城市耦合协调程度随城市规模增大而提高,且特大及以上城市、I型大城市处于中度协调阶段。研究对于进一步发挥国家审计治理功能,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提升审计效率效果,进而补齐公共服务供给短板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程焕文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文本分析方法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有关国家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责任的条款逐一分析,认为该法是一部规定国家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责任的法律,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规划、预算和标准是国家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责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野   王伟   程遂营  
国家文化公园是展现国家文化形象、彰显国家文化价值、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综合体,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尝试从文化维度剖析国家文化公园的内在逻辑,揭示国家文化公园建构的文化逻辑框架。研究发现,国家文化公园存在“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场景”的文化逻辑。1)文化基因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核。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主题、文化事象、文化基因之间存在双向文化互动的逻辑,既要从宏观到微观逐层进行研究阐释,又要从微观到宏观逐层推动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2)文化要素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文化单元。国家文化公园应按照“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谱系→文化价值体系”的逻辑,以文化要素为起点开展文化分析,既要探寻文化基因,又要构建文化谱系,进而构筑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体系。3)文化场景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载体。文化基因、文化要素与文化谱系,是文化场景的重要支撑。文化场景与文化资源、文化事象都体现着文化价值,共同建构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体系。4)文化基因、文化要素和文化场景之间是由小到大、由内而外、逐层递进的关系,“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场景”文化逻辑框架在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和建设中不可忽视。把握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逻辑,有利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利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许瑞霞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试验田,厦门市作为第一批验收通过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后续建设中不断探索,发挥自身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中坚作用,依托集美新馆探索出“高位嫁接”“空间融合”“服务创新”“技术升级”“深挖资源”的“厦门模式”。文章通过总结“厦门模式”的创建举措、服务成效、创新经验,思考该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其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梅耀林  姚秀利  刘小钊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中国探索文化资源创新性利用和创造性转化的新形式,其概念、内涵、形态、建设、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形成广泛共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是国内首个编制完成的此类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各层次规划实践工作。文章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践为基础,着力从文化价值的视角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认知进行探析,以期为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编制、建设保护和运营管理提供借鉴。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晓东  
以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标准为指导,示范区创建城市公共图书馆在设施网络建设、文献资源建设、阅读推广服务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开展了系列创新实践,呈现出率先落实国家重要政策,跨行业、跨部门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在社会力量参与设施网络建设方面形成突破,有效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等特点,为区域乃至全国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龙滔  周铭蓉  
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大渡口区图书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的梳理,对"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创建和推广做了有益的思考和分析。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雪慧   赵宇翔   张轩慧   夏翠娟  
虚拟数字人作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逐渐受到关注。文章借鉴示能性理论视角对公共文化领域的虚拟数字人交互设计进行研究,拓展示能性理论在文化信息学的应用,为未来虚拟数字人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文章选取18个虚拟数字人在公共文化场景下的实际应用案例,采用LDA主题分析方法对获取的语料库内容进行角色画像构建,提炼出三类主要角色画像,并以示能性理论为依据,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示能性设计因素框架。研究发掘了文化使者、时空旅人和虚拟馆员三类核心角色画像,构建以导览和叙事、交互性、临场感和沉浸感、认同感和共鸣、集聚和整合、学习六大示能性因素为核心的虚拟数字人示能性设计因素框架,包含理论层、范畴层、功能层、目标层和角色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廖咏滔  
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主要方式有民营化、合同出租、特许经营、用者付费和内部市场五种形式,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真正提升了公共服务效率、降低政府财政风险、激发了社会民主热情,同时市场化改革可能导致政府忽视自身意义、无法绝对提升效率和滋生腐败。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对中国启示:促进和培育市场经济良性快速发展是前提条件;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等非营利性部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化方式;加强政府的绩效管理;应认识到市场化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海源  
美国在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制定了《全国合作研究与生产法》《美国竞争再授权法案》等多部法律。2017年6月1日由美国总统签署生效的《创新与竞争力法案》是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立法的集大成者,该法案在基础研究、行政减负、STEM教育、公民科学、成果转化等方面创设了一系列新制度。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立法应借鉴美国经验,遵循以法治引领创新体系建设的立法思路,构建以"研发-转化"保障为核心,覆盖人才、金融、环境等内容的综合性法律体系,强化政府激励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引领和保障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