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77)
2023(5057)
2022(3920)
2021(3646)
2020(2707)
2019(5774)
2018(5481)
2017(10054)
2016(5142)
2015(5670)
2014(5517)
2013(5424)
2012(5051)
2011(4221)
2010(4360)
2009(3826)
2008(3640)
2007(3213)
2006(2610)
2005(2396)
作者
(13028)
(10844)
(10753)
(10218)
(6970)
(5139)
(5074)
(4076)
(4075)
(3941)
(3771)
(3688)
(3428)
(3358)
(3294)
(3281)
(3158)
(3108)
(3080)
(3056)
(2647)
(2524)
(2471)
(2462)
(2424)
(2420)
(2355)
(2235)
(2207)
(2204)
学科
(15994)
经济(15981)
(13759)
管理(12608)
(8563)
企业(8563)
中国(6946)
业经(6524)
工作(6475)
服务(6378)
(6073)
方法(5348)
服务业(4954)
(4628)
贸易(4625)
理论(4580)
(4515)
(4439)
产业(4414)
(4244)
地方(4017)
教育(3888)
农业(3882)
文化(3740)
读者(3691)
(3479)
(3400)
数学(3339)
数学方法(3276)
制度(3087)
机构
学院(67587)
大学(66758)
管理(25447)
(23925)
经济(23126)
理学(21491)
研究(21388)
理学院(21221)
管理学(20905)
管理学院(20735)
中国(15850)
(14000)
科学(12276)
(11957)
(11439)
师范(11368)
(10786)
中心(10220)
(9508)
师范大学(9105)
(9042)
财经(8835)
北京(8820)
研究所(8460)
(8397)
图书(8086)
(7980)
技术(7952)
书馆(7921)
图书馆(7921)
基金
项目(47028)
研究(39480)
科学(36728)
基金(31865)
(26919)
国家(26609)
社会(25270)
社会科(23796)
社会科学(23791)
科学基金(22772)
(18906)
编号(18355)
教育(17524)
基金项目(16406)
成果(15643)
(15468)
项目编号(11945)
课题(11941)
自然(11820)
自然科(11543)
自然科学(11542)
自然科学基金(11333)
(11175)
(11117)
资助(11107)
重点(10514)
国家社会(10505)
(10136)
(9798)
规划(9746)
期刊
(29371)
经济(29371)
研究(19888)
中国(15591)
教育(12269)
图书(11223)
学报(9243)
管理(9012)
(8926)
书馆(8765)
图书馆(8765)
科学(7955)
(7837)
大学(7618)
学学(6665)
业经(5815)
技术(5736)
农业(5491)
(5226)
金融(5226)
经济研究(4890)
(4617)
论坛(4617)
财经(4259)
情报(4045)
职业(3903)
(3826)
(3712)
问题(3694)
(3485)
共检索到1065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赵友华  张慧敏  
人工智能的技术嵌入,有助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库的智能扩容、需求端的精准管理、政策链的互动建构和供给侧的深度改革,进而在充分性、契合性、均衡性与可及性等向度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然而,资源平台建设不足、信息安全隐患加大、技术区隔风险激增与内容质量监管乏力等现实弊病,将会制约公共文化服务向智慧质态转型。据此,应当在深入研判人工智能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深层困境的基础上,针对性地采取因应策略,助推科技进步、文化建设与服务创新的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蒋士会  牛宏伟  李枭鹰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双主体之一,直接参与教学的建构与生成。学生之学是教师之教的必要遵循和根本依据。这两方面构成学生评教的内在逻辑。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评教活动中主要存在三类问题:学生评教存在失真现象,学生评教的基础支持系统建设迟缓,学生评教结果的处置不够合理。为此,高校应贯彻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理念,落实全面释放评教改进功能的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多元主体耦合评教的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卢会翔   刘义兵  
产业兴旺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重庆市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经验和矛盾症结,从学理和实践角度界说了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耦合关系,并提出人才培养由“国之能者”向“国之大者”转变、产教融合由“加式互融”向“乘式互融”转变、教育理念由“短期培训”向“终身提升”转变、环境保障由“理想城市”向“安居乡村”转变的逻辑转向。未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必须通过价值回归推动职业教育“乡村化”、主体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产业化”、资本强化推动职业教育“技能化”、生态转型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守正创新推动职业教育“模式化”。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陈弘   李英杰   赵李洋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路径之一。当前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面临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两极分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亟需创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乏公共价值的问题。借助增长极理论、创新理论与公共价值理论,文章建构了数字智能技术助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框架,并对浙江省数字智能技术助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相关创新实践进行分析。据此提出三大行动逻辑:一是健全融合机制,突破农村地区数字智能技术发展的制度壁垒;二是创新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数字化助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三是促进价值共创,以合作生产方式重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价值基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茂庆   刘振芳  
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单元,承载着培养学生价值精神、凝聚国家价值共识和引领社会价值走向的本体功能。从历史发展、政策法规和多样文化三个方面探究新西兰学校价值观教育的行动逻辑,有助于厘清其价值取向、价值内核和基本走向。新西兰主要通过依托学科课程丰富学生价值认知、专设辅导员岗位深化学生价值理解、开展户外教育增强学生价值体认和引导教师自觉提升价值观教育效能等实践进路,培育卓越新西兰公民。未来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可以构建多主体联动的价值观教育共同体,挖掘学科课程的价值观教育潜能,推进户外教育融入学校价值观教育以及培养卓越的价值观教育师资队伍等,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洪佳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政府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除了遵循传统的“效率”这一价值逻辑外,还要遵循公民本位、责任行政和法治等价值逻辑。新的价值逻辑需要多方面的政府能力予以保障,具体包括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购买能力、监督评估能力和紧急承接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构建多元开放的需求表达机制和决策参与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协同监督机制及健全政府的规制机制。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别亚楠  徐卫东  
作为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行业商会,其迈向成熟的标志是其自治能力的基本形成,地区行业商会成长的重要标志则是其在公民社会中承担起的重要的职责。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的所涉社会关系、自治能力、困难与挑战,矛盾的化解,管理效果与社会公信等多维度刻画其发展的逻辑图景。地区行业商会是当代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社会组织生态进化的折射与表现,并在深层次上以行业自治为中心,在政府的积极指导下相互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自治性、代表性和职能履行是判断地区行业商会发展是否成熟的标志性向度。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少惠  王婷  
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提出到建设再到完善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支持及保障。文章以2005—2018年中央层面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为研究对象,构建"实现政治认同—追求社会效益—培育公民理性"的政策价值分析框架,运用质性分析工具ROST和NVivo,在规范细致的文本编码基础上总结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价值取向及演进结构,并进一步挖掘其差异化价值分布背后的基本逻辑。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耿达  田欣  
公共文化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文化领域的显著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规划与法律从不同的理论与实践维度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设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规划遵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契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协同的原则,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性,以达到文化资源运用与文化认同提升的双重社会目的。文章结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划的内容框架,构建出公共文化服务规划的公共文化空间理论,并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物理空间、活动空间、制度空间来具体分析"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规划的文本与实践。迈向2035年文化强国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创新性与可操作性,分阶段细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指向与任务行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卢思佳  王凤姣  
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下,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观测维度。从逻辑起点来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旨在关怀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和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强国发展格局。从形成机理来看,公共文化服务多级需求与多元供给是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的形成基础,历经“知情—利用—参与—比较”的建构过程。基于此,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的价值追求可分解为:以“以文化人”思想为价值引领,以切实保障公众文化权益为价值尺度,以树立公众文化自信为价值取向,以共营公众美好文化生活为价值目标。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周兰翠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公民社会的初步成长,我国政府治理模式也逐步转向"服务型政府"与"有效型政府"。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确要求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发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诉求,成为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模式。目前,我国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向市场与社会领域逐步开放,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在诸多地方业已付诸实践,并探索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实践形态。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玮  
公共服务均等化实际上是公民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纳税人权利意识凸显出来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的产生及其实施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逻辑。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因而会对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同维度的逻辑进行强调,这一状况使得不同国家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标准的选择以及制度安排上出现差异。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目标的情况下,弄清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逻辑是非常重要的。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守勇  
文章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在演化渊源、功能定位、动力机制和现实条件等方面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案例分析了传统文化事业体制思维惯性、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融合发展的机制构建阙如等现实困境。笔者认为应从强化体系化的国家文化治理新理念、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筑牢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融合载体、提升促进融合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等方面整体发力,推进两者融合发展。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张宏伟  
信息技术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环境,数字化通过增加新生产要素、促成技术与文化的高适配,扩张传播边界、促进规模经济和长尾经济,数字技术深度介入、缓解“成本病”问题,促进用户内容生产、重塑商业价值等路径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是在数字技术支撑下,实现新的价值创造,利用数字优势为公众提供具有良好获得感和体验感的新型服务。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需要用系统化的战略眼光进行统筹规划,建构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生态系统,使各类要素、各级各类主体之间形成协同共建、共创、共生、共享的开放型价值网络。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李斯  
新世纪初,我国以保障人民文化权利为目标初步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该体系的拓展深化与创新发展,完成了我国公共文化供给制度的现代性转变,服务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大使命,在推进均衡发展、增强发展动力、法治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全球普遍性的发展规律,也立足我国实际和制度优势实现了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国家主导,集中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动符合中国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方式与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方面。展望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健全高质量的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素均衡发展,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以“大文化事业”思维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谋划迈向文化强国的高水平公共文化发展战略。参考文献3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