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11)
- 2023(9924)
- 2022(7918)
- 2021(7034)
- 2020(6068)
- 2019(13529)
- 2018(13480)
- 2017(25103)
- 2016(13436)
- 2015(14720)
- 2014(14082)
- 2013(14016)
- 2012(12549)
- 2011(10825)
- 2010(10897)
- 2009(10118)
- 2008(10429)
- 2007(9246)
- 2006(8055)
- 2005(7512)
- 学科
- 业(74770)
- 企(69837)
- 企业(69837)
- 济(63980)
- 经济(63909)
- 管理(57246)
- 方法(29000)
- 业经(26918)
- 财(23881)
- 农(22725)
- 数学(21425)
- 数学方法(21302)
- 务(18509)
- 财务(18503)
- 财务管理(18492)
- 企业财务(17553)
- 农业(17133)
- 技术(16137)
- 中国(13751)
- 策(13160)
- 划(12810)
- 制(12327)
- 企业经济(11902)
- 和(11675)
- 理论(11567)
- 经营(11152)
- 技术管理(10561)
- 体(10286)
- 贸(9739)
- 贸易(9735)
- 机构
- 学院(194639)
- 大学(188856)
- 济(87660)
- 经济(86370)
- 管理(84252)
- 理学(72824)
- 理学院(72216)
- 管理学(71471)
- 管理学院(71093)
- 研究(57385)
- 中国(46728)
- 财(40759)
- 京(38383)
- 农(34694)
- 财经(32509)
- 科学(32417)
- 江(29898)
- 经(29703)
- 业大(28426)
- 所(27689)
- 农业(27340)
- 中心(26982)
- 经济学(26736)
- 研究所(24824)
- 经济学院(24471)
- 商学(24172)
- 财经大学(23968)
- 商学院(23958)
- 经济管理(23609)
- 北京(23214)
- 基金
- 项目(129627)
- 科学(105089)
- 研究(97147)
- 基金(97119)
- 家(83538)
- 国家(82744)
- 科学基金(73755)
- 社会(65522)
- 社会科(62434)
- 社会科学(62418)
- 基金项目(51429)
- 省(51081)
- 自然(45961)
- 自然科(45047)
- 自然科学(45039)
- 自然科学基金(44368)
- 教育(42724)
- 划(41114)
- 编号(38832)
- 资助(38184)
- 业(33333)
- 创(31019)
- 成果(29568)
- 部(28793)
- 国家社会(28451)
- 重点(28347)
- 发(28034)
- 创新(28010)
- 制(26704)
- 人文(25543)
共检索到2859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杨秀云 韩奇
数据要素开放是数字时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从企业层面考察了公共数据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能够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城市的公共数据开放水平每提高1%,当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升约0.18%。异质性分析发现,公共数据开放对民营企业、服务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为明显,并且更高水平的公共数据开放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分析显示,公共数据开放有利于改善区域营商环境,盘活企业资产流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以及降低企业销售、管理成本,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地方政府应创造良好的数据要素开放环境,进一步提升公共数据开放水平,发挥数据要素赋能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冬华 万贻健
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本文基于文本分析法构建企业层面的数字化指标,并以2000—2022年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每提高数字化程度一个标准差,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3.73%,且该促进作用存在一定持续性。在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双重差分(DID)、替换生产率和企业数字化指标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实施数字化转型可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创新水平,进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企业截面差异发现,在规模较大、管理效率较高、资产流动性较低以及竞争力较弱的组别中,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强。本文不仅补充了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为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提供经验证据,还为地方政府制定差异化数字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改革
[作者]
金绍荣 唐诗语 任赞杰
基于2007—2020年我国A股上市农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升农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超额雇员率、增大研发投入来提高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调节效应检验表明,营商环境不确定性、行业竞争强度加剧将削减数字化转型对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小规模农业企业、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农业企业、国有农业企业、两职分离的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为此,政府等治理主体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市场竞争秩序,优化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外部环境;同时农业企业也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科学配置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选择适宜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平 吴新琪 党修宇
文章基于2014~202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在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初期,存在“生产率悖论”。机制检验表明,在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初期,企业运营低效率和供应链配置多元化是产生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中“生产率悖论”的重要原因;企业承担风险能力和ESG水平的提升会帮助制造业企业尽早摆脱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中“生产率悖论”区间。文章对于破解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中“生产率悖论”之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程于思 张慧雪 黄波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立足实体经济,以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支撑。政府引导基金是我国政府利用金融工具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抓手。以2009—2019年创业板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研究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区域创投环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政府引导基金投资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创投环境越发达的地区,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政府引导基金对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对企业是否处于高科技行业则无显著差异性影响。上述结论在更换变量测量、排除逆向因果等检验后依然稳健。为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积极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并制定良好的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增强风险资本投资活力,共同推进我国国有风险资本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政府引导基金应更多投资到创投发达地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重视区域创投环境的建设,逐渐减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政府引导基金应该更多投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政府的认证作用,促进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浩然
目前我国内陆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明显,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战略举措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微观层面体现为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表明,区域振兴战略有利于提高政策实施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积极的政策效应在非外资、资本密集型、出口和临近东部地区的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与此同时,区域振兴战略可以提高行业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从传导机制角度看,促进地区的产业集聚和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是区域振兴战略提升企业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因而需要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易 王晓亮 吴金柯
供应链金融同时具备供应链属性和金融属性,其如何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以2010—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供应链金融会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发现,供应链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检验发现,与企业数字化程度低、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存在银企关系的企业相比,在企业数字化程度高、地区市场化程度低、非银企关系下,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该研究丰富了供应链金融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献,也对提高企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企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朱保 马忠
工资总额管制是缩小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收入差距的重要抓手,那么工资总额管制能否在促进公平的基础上,推动中央企业效率变革?以2015—2021年A股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手工收集工资总额管制相关信息,考察工资总额管制对中央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后发现,工资总额管制提升了中央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表明,提高职工薪酬外部公平性、增强职工薪酬的业绩敏感性、促使企业削减冗余雇员是工资总额管制提升中央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前述影响在垄断行业与成熟期中央企业样本中更加明显。结论表明,工资总额管制可以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公平与提升企业效率,在缩小职工工资所有制差距的同时,提升了中央企业职工激励的效果。因此,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推行工资总额管制政策,细化职工人员调整、资产重组等特殊事项的工资总额管理方式,对出资企业实行差异化的工资总额管理,发挥工资总额管制对中央企业提质增效的作用。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贤环 王瑶
与已有文献集中探讨我国限薪政策是否实现降低薪酬差距的政策效应不同,文章将研究视角集中于限薪政策出台后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文章通过选取2007-2017年我国沪深上市企业的样本数据,采用DID法实证检验了2009年"限薪令"、2012年"八项规定"以及2014年"限薪令"对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2009年、2012年、2014年三次限薪政策都显著抑制了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时,研究还发现三次限薪政策对于规模异质性和成长异质性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作用存在差异。文章丰富了我国国有企业限薪政策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为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考,有助于政府部门重新审视限薪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杜传忠 薛宇择
研发联盟、开放式创新作为企业研发创新的重要组织与模式,对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企业研发联盟“关系建立—联合创新—价值获取”的开放式创新阶段出发,实证检验了以企业作为研发主体的研发联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发联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该作用主要通过促进信息流通、缓解资源错配、提升创新能力三重机制得以实现,企业提高自主创新意识也有助于强化该作用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仅有以共同研发作为契约机制的研发联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提升效应,且提升效应在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不易被反向工程行业企业、东部地区、强知识产权保护地区以及中心城市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持续提升在研发联盟中实现的开放式创新广度和深度有助于规避联盟机会主义行为、提升联盟创新协同效应从而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本文研究不仅为研发联盟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也为打造以企业作为研发主体的研发联盟与创新联合体、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对策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彭远怀
作为推进数字经济战略和数字政府建设的重大举措,政府数据开放被广泛预计将创造巨大经济社会价值,但政府数据开放如何甚至是否创造价值仍有待深入论证。基于省级政府开通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准自然实验,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政府数据开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以揭示政府数据开放在微观企业层面的价值创造作用。稳健的经验证据表明,政府数据开放能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数据开放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创新,且政府数据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主要存在于年轻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此外,基于开放数林指数的检验结果表明,政府数据开放水平越高则全要素生产率越高,而开放数据质量、平台建设质量、政策保障力度是决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幅度的重要维度。文章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揭示了政府数据开放的价值创造作用,为推进政府数据高质量开放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关键词:
政府数据开放 全要素生产率 价值创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平 李同舟 董康
提升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方式,而产业政策的有效使用将对这一过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利用2007—2020年中国数字行业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和市场准入四类产业政策对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信贷支持显著促进了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市场准入则起到显著的负向作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对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无明显效果,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保持稳健。异质性和作用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对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产权、企业规模和企业生命周期方面的异质性作用,信贷支持和市场准入则分别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加剧企业过度投资的方式影响数字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制定更为精准有效的产业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澎涵
以我国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产融结合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内在机制与异质性。研究发现,产融结合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考虑到产融结合特征及我国金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存在“产融结合—长期融资缺口—企业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链式中介传导机制;产融结合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在资产可逆性差、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所有制属性为非国有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产融结合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融资约束,对于缓解企业长期融资约束的效应更强。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赵建春 许家云 毛其淋
CEO在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是否能促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其作用机制如何?目前国内还尚未有文献专门对此进行研究。本文基于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的匹配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地评估CEO交流对流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CEO交流显著地提高了流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这种正向的"生产率溢出"效应在样本期内具有持续性而且是逐年递增的;(2)CEO交流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因CEO是否具有海外留学及工作经历、性别差异、学历差异以及企业所有制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3)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CEO交流通过企业出口拉动效应和...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政 刘丰硕
企业家精神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003—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家精神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企业家精神显著提升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政府制定过高经济增长目标的地区,企业家精神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较弱。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家精神对一般地级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弱于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对西部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弱于东部地区;同时,在科教水平较低的城市,企业家精神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弱于科教水平较高的城市。本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下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供了理论解释与依据。
关键词:
企业家精神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