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34)
- 2023(14350)
- 2022(11981)
- 2021(10794)
- 2020(8897)
- 2019(20150)
- 2018(19964)
- 2017(38693)
- 2016(21137)
- 2015(23583)
- 2014(23664)
- 2013(23703)
- 2012(21714)
- 2011(19296)
- 2010(19116)
- 2009(17206)
- 2008(16687)
- 2007(14410)
- 2006(12311)
- 2005(10647)
- 学科
- 济(83202)
- 经济(83115)
- 管理(59270)
- 业(58142)
- 企(47216)
- 企业(47216)
- 方法(39664)
- 数学(33682)
- 数学方法(33289)
- 业经(22821)
- 农(21961)
- 中国(21688)
- 财(20360)
- 学(19346)
- 地方(16169)
- 理论(15129)
- 农业(14857)
- 贸(14777)
- 贸易(14771)
- 制(14348)
- 易(14338)
- 产业(14104)
- 和(13767)
- 技术(13441)
- 务(12675)
- 财务(12613)
- 财务管理(12589)
- 环境(12555)
- 银(12509)
- 银行(12460)
- 机构
- 大学(300783)
- 学院(297503)
- 管理(120404)
- 济(112604)
- 经济(109909)
- 理学(105299)
- 理学院(104071)
- 管理学(102257)
- 管理学院(101681)
- 研究(97626)
- 中国(69971)
- 京(63873)
- 科学(63456)
- 财(50808)
- 农(50239)
- 所(48569)
- 业大(47509)
- 研究所(44813)
- 中心(44331)
- 江(42346)
- 财经(41346)
- 范(40699)
- 师范(40299)
- 北京(39824)
- 农业(39659)
- 经(37712)
- 院(35614)
- 州(35012)
- 经济学(33185)
- 师范大学(32693)
- 基金
- 项目(213736)
- 科学(167564)
- 研究(154836)
- 基金(154684)
- 家(135643)
- 国家(134496)
- 科学基金(115320)
- 社会(97163)
- 社会科(92089)
- 社会科学(92061)
- 省(83718)
- 基金项目(82670)
- 自然(75417)
- 自然科(73666)
- 自然科学(73649)
- 自然科学基金(72341)
- 划(70461)
- 教育(70163)
- 编号(63415)
- 资助(62665)
- 成果(51450)
- 重点(47287)
- 部(46092)
- 发(45046)
- 创(44398)
- 课题(42718)
- 创新(41279)
- 科研(41093)
- 国家社会(39886)
- 项目编号(39657)
共检索到420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戴艳清 胡逸夫
[目的/意义]探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要素,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测度框架的构建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目的/意义]基于内容分析法,综合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评价理论,从我国国家政策文本归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要素,并探究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结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要素主要由可获得性、可知晓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五大要素以及16个子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促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与用户需求的适配。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梁心怡 甘佩玄 陈雅
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要素研究对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梳理和归纳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研究现状可为后续研究作好铺垫。对知网上356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研究的研究热点、研究特点、研究趋势,并在文化数字化战略指导下,结合可及性的内涵进一步分析今后研究应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文化数字化 公共文化服务 可及性
[期刊]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作者]
钱丹 陈雅
文章分析了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现状及问题,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数字平台为使用载体,建构并验证了基于用户的涵盖信息质量、系统质量、界面质量、服务质量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要素框架。同时,结合可及性要素模型及东中西部对平台服务的不同期望,提出满足用户需求的针对性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崔娜 梁向明
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提出不仅体现了满足人民需要、实现全民共享的工具理性,更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理性回归。基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历程与实践,借鉴Penchansky和Thomas对可及性提出的五个维度,提出可获得性、可承受性、可匹配性的三维模式,分析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产品供需不匹配、公共服务不均等、人才队伍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以价值引导为主线,从提高可获得性、保障可匹配性、完善可承受性三个层面,形成关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路径思考。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马彦飞 陈雅
文章分析了文化服务贫困地区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服务方式、公民文化权利意识以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的资源建设与布局要素、服务要素、文化治理主体与政策要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协同扶贫途径,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网络全覆盖与分层推进、重点突破与分类扶持。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数字文化 精准扶贫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余敏 完颜邓邓
文章基于文献研究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特点,构建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通过问卷获取用户样本数据,并使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分析,对相关假设和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资源因素、主体因素、基础设施和服务效能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呈正向相关关系,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用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的建议。
关键词: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需求 影响因素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钱兰岚 王建涛
公共文化服务经历从无到有再到标准化、均等化全面推进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对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内涵加以梳理,以“可及性”为研究视角,对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要素和“4A”评价框架进行分析,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基层服务中心文化输出;匹配各方文化需求,注重多样资源整合;提升服务效能,强化政社合作供给;建立动态评价反馈机制,实现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是完善和优化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可及性 评价体系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锰 陈雅 郑建明
目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着眼于探讨外部因素和主观建构性因素,而对于不同的个体、群体如何因内外因素差异而导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使用层次不同这一问题,则关注较少。本研究整合内外因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对象,分析各示范区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政策文本内容,并进一步实地调查服务落实情况,发现公众对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利用可分为是否使用、是否满意以及是否持续使用三个阶段,在阶段分析基础上,提出公众使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路径,即服务主体分别经由保障、内容要素,影响公众信息素养,最终决定服务效能的高低;而作为影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的"公众信息素养",需要在今后的政策和实践中加以重视。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陈瑜
进入新时代,国家在农村场域的文化民生事业既需延续发展,又要提质创新。高可及性是检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有效标准,体现了“人民主体、公平正义”的共享发展理念,因此在新时代公共价值实现的总体要求下,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由“总体性激励”向“个体收获感”转变的进程中,可及性建设始终具有突出意义。本研究基于实践性要求提出了以“接近服务、使用服务、促助可及”为框架的实践进路,并特别论及基层赋能、内源发展、社工嵌入等创新路径,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从“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实现农民主体视角的公共服务可感可得,助力新时代高品质民生。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王家庭 李海燕
基于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研究我国30个省区2006—2010年图书馆业的TFP变化情况发现:2006—2010年我国图书馆业TFP上升2.1%,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提升;2006—2007年及2009—2010年图书馆业TFP处于上升趋势,而2007—2008年及2008—2009年图书馆业TFP处于下降趋势;我国西部地区图书馆业TFP改善幅度最大,东北地区图书馆业TFP发展最差;各省区图书馆业TFP变化情况差异较大,离散程度较大。总体来看,我国图书馆业还处于发展较为缓慢的初级阶段,技术进步动力欠缺。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林芳
[目的/意义]探讨当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特点,基于研究现状提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的建议。[方法/过程]从整个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从评价主客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工具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分析当前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当前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内容存在多样化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指标责任主体不甚明晰,缺乏顶层指标体系设计,评价客体不全面,评价客体的研究成果未整合,缺乏与其他文化领域的比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文川 陈承 胡雅文
为实现公共数字文化云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服务增效,文章从服务均等性、资源整合、服务创新三个方面分析了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的需求,阐述了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的内涵及典型特征,从云资源虚拟化建模、服务链构建、服务组合优化、服务创新等方面研究了公共数字文化云资源服务创新过程及创新机理,可为加快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向云服务转型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云服务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内涵 创新过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鑫 王丹 陈则谦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的新形式,有利于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方法收集并分析2006年-2017年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研究文献,并结合深度阅读得到有关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受政府和政策驱动明显;核心发文期刊、高产作者和学术合作团体主要来自于图书情报学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分为六个主题,其研究热点沿着三条线索不断演化。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曹树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我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