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02)
2023(10804)
2022(8799)
2021(8137)
2020(6431)
2019(14582)
2018(14103)
2017(25800)
2016(14563)
2015(16312)
2014(16290)
2013(15471)
2012(14588)
2011(13280)
2010(13609)
2009(12220)
2008(11556)
2007(10359)
2006(9509)
2005(8856)
作者
(37741)
(31708)
(31505)
(30448)
(20308)
(14990)
(14607)
(12204)
(12095)
(11094)
(10952)
(10594)
(10299)
(10038)
(9967)
(9799)
(9443)
(9196)
(9050)
(9003)
(8171)
(7579)
(7486)
(7473)
(7052)
(7037)
(6832)
(6770)
(6355)
(6286)
学科
(76101)
经济(76057)
管理(36752)
(29400)
方法(24045)
中国(23436)
(22271)
企业(22271)
数学(21458)
数学方法(21294)
地方(20556)
教育(19378)
(15675)
(15625)
(14960)
(14364)
贸易(14359)
地方经济(14136)
(13992)
业经(13234)
(12068)
理论(11642)
农业(11166)
(10468)
(9919)
环境(9881)
(9388)
金融(9387)
经济学(8698)
(8457)
机构
大学(205259)
学院(200743)
(92689)
经济(90937)
研究(75940)
管理(69911)
理学(59919)
理学院(59104)
管理学(58255)
管理学院(57816)
中国(51001)
(43332)
(41777)
科学(41111)
(36724)
(36217)
师范(36049)
研究所(33105)
财经(32919)
中心(32518)
经济学(31709)
(31228)
教育(30252)
(30002)
师范大学(29806)
经济学院(28436)
北京(27892)
(27442)
财经大学(24460)
(24213)
基金
项目(129404)
科学(105411)
研究(103761)
基金(93693)
(79800)
国家(79091)
社会(69346)
科学基金(67847)
社会科(65644)
社会科学(65633)
教育(53536)
(49946)
基金项目(48264)
(43683)
编号(42604)
自然(38372)
自然科(37460)
自然科学(37456)
成果(37063)
自然科学基金(36788)
资助(36766)
课题(32152)
(31313)
(31187)
重点(30839)
国家社会(29347)
教育部(28264)
(27046)
(26958)
人文(26722)
期刊
(106812)
经济(106812)
研究(76131)
教育(48836)
中国(47068)
(32029)
管理(25623)
学报(25002)
科学(23992)
(21636)
大学(20692)
技术(20043)
经济研究(19260)
学学(18183)
财经(17785)
(16637)
金融(16637)
(15679)
农业(14763)
业经(14261)
问题(14031)
(12946)
职业(12114)
国际(10748)
技术经济(10720)
世界(10129)
(9987)
(9973)
论坛(9973)
统计(9526)
共检索到320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同功  张隆  赵得志  初桂民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是地区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前提。中国31个省域单位在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方面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存在一定的投入冗余,中部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经济增长贡献度高于东西部地区,同时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贡献度西部最高、东部较为正常、中部最低,而且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本中介效应最低,表明中部人力资本外流情况严重,各省域单位在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方面区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管理工作,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建安  张望  
首先,在Romer(1986)、Lucas(1988)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四部门模型,将政府支出分为教育支出与生产建设支出,以分析政府支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得出了政府支出是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其效力的发挥取决于各要素之间比例是否合适的结论。然后,利用1978~2006年中国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强促进作用,政府支出与人力资本的形成存在着不确定的关系,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负向作用。因此认为,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只是单纯地依赖教育体系供给,缺乏"干中学"效应。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解洪涛  
将公共支出纳入人力资本的积累函数,建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公共支出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1978-2008年中国各项公共支出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支出中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支出的最优配置比例,依赖于各项支出对人力资本的贡献,以及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公共支出中的最优配置不是一成不变,从工业化初期到中等收入国家,为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应从初期的公共设施建设支出逐步向教育和医疗支出倾斜;中国1994年的分税制以及上世纪90年代的公共事业私有化改制导致了政府教育和医疗支出减少和经济建设性支出强化,这会损害长期的经济增长路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巍  李强  
基于1990~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控制劳动、资本、对外开放等因素后,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积累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全国层面的回归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区域的稳健性检验发现,人力资本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不同区域的影响效果存在异质性,其中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地区次之,最后是东部地区,表明人力资本的跨区域转移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助于缩小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辽  
本文在多变量VAR模型基础上,运用协整分析和ECM方法发现,从长期来看,增加教育支出能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并不能推而广之;从短期表现出的动态关系看,GDP会受到自身与教育支出、人力资本存量滞后期的影响,其中滞后1期的经济变化对当期均具有正向作用,说明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内生增长机制。但是滞后2期、3期的经济增长对当期的影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在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地区,教育支出是影响GDP最重要的因素。而在东北地区,教育支出与人力资本存量则扮演着几乎同等作用的角色。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婷   陈健生  
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城市通过提升地方品质来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利用全国284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从人力资本的需求视角出发,分析地方品质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品质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使用系统GMM和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及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地方品质能够吸引劳动力流入,特别是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入,提高本地区创新型人才的集聚水平,促进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城市特征方面,地方品质对大城市或者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更显著;在空间特征方面,地方品质对西部地区城市和国家级城市群内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更显著。本文从地方品质的视角切入来解释城市经济增长问题,为探讨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提供了经验启示。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李强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产业转移、人力资本和中部经济增长的假定假设,利用安徽省1990-2006年的时序数据和基于向量自回归的多元协整方法,对每个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对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且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本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存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取决与人力资本的积累;但是与理论分析不同的是,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高中和大学程度人力资本的贡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邱伟华  景瑞琴  
本文建立了一个同时含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积累及收入分布演化的内生增长模型,来研究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分布演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更高的初始收入差异将通过直接降低人力资本增长率与间接提高下一期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这两个渠道对经济增长率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降低收入差异能获得更高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率,这将使得低收入国家有可能追赶上高收入国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代谦  别朝霞  
本文在一个两国内生增长模型中研究了发达国家FDI产业选择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问题。本文分析表明,发达国家FDI产业的选择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和竞争能力,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和竞争能力越强,发达国家则倾向于将更多更先进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FDI能否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只有辅之以较快速度的人力资本积累,FDI才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因此,普及和改善教育、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吸引FDI、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核心政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欢  
中国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离不开教育政策支撑。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公共教育支出对家庭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采用支出提高幅度与出生队列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增加公共教育支出有利于提高个体人力资本水平,该结论在经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农村地区与女性群体的受益程度更高,因而增加公共教育支出有效促进了城乡间与群体间的教育公平。机制分析表明,公共教育支出规模扩大有效带动了家庭教育支出增加,两者共同促进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基于此,未来应建立保障一定强度公共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汤向俊  
本文针对近年来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呈现资本深化的特征,引入人力资本积累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中国的资本-产出比在1978~1994年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1994~1998年呈现上升趋势,1999~2003年出现缓慢下降趋势;1978年以来,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不断提高,并且由于存在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导致人均物质资本上升,但这种人均物质资本和资本-产出比的上升由于人力资本边际报酬递增的作用,使整个经济具有可持续的增长;物质资本积累是中国过去20多年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但在近几年有所改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士斌  郭晓峰  
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教育)与经济增长存在多种关联机制。一方面,人力资本不仅可以通过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卢卡斯途径)的途径,而且可以通过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尼尔森—菲尔普斯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而在中国工业化中级阶段,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更突出,且高级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尼尔森-菲尔普斯途径来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由不同阶段的人力资本驱动,即初等教育驱动着中国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经济增长,中等教育则驱动着中国工业化中级阶段的经济增长。研究还表明,虽然物质资本和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经济阶段性转变中并未显著变化,但他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非常大。因而,延续人口红利和转变经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顾佳峰  
教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积累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以2000年中国县级数据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通过教育而积累的人力资本存量的作用不容忽视。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男性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和女性接受教育的年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正向且显著,但前者贡献更大。此外,中国教育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在地区教育发展模式上,存在四种聚集模式,分别是H-H类型、L-L类型、H-L类型和L-H类型,这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地区经济长期可持续均衡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永远  
人力资本积累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什么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在经济转型期20世纪80年代呈现收敛而90年代后发散?人力资本究竟是怎样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已有的经验研究没有考虑人力资本积累自身的收敛性,因而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本积累与地区经济增长的联立互动关系。本文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增长的联立模型,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存在自身收敛性,人力资本增长率与地区经济增长率存在同向变化特征;同时,人力资本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直接发散和间接收敛双重效应,欠发达地区较高的人力资本增长率是导致20世纪80年代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一个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楠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以人力资本积累为核心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该经济增长模型反映了技术进步、研发特征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验证了当新技术产生时,人力资本积累所起作用最为显著。通过模型分析和数据模拟实验,表明由于教育导致的生产率持续提高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相对于其他生产力要素,教育可以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实证分析表明新技术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