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28)
- 2023(8456)
- 2022(6731)
- 2021(6551)
- 2020(5088)
- 2019(11669)
- 2018(11323)
- 2017(19967)
- 2016(11906)
- 2015(12840)
- 2014(12678)
- 2013(11903)
- 2012(10937)
- 2011(10276)
- 2010(10451)
- 2009(9313)
- 2008(8864)
- 2007(8310)
- 2006(7566)
- 2005(6645)
- 学科
- 农(50374)
- 济(43122)
- 经济(43076)
- 业(34307)
- 农业(34263)
- 管理(20067)
- 教育(19315)
- 中国(17575)
- 业经(15918)
- 方法(13999)
- 数学(12989)
- 数学方法(12820)
- 农业经济(12312)
- 发(12198)
- 企(11211)
- 企业(11211)
- 发展(10989)
- 展(10865)
- 地方(9949)
- 收入(9745)
- 财(9636)
- 村(9521)
- 农村(9502)
- 学(8944)
- 制(8724)
- 分配(8109)
- 理论(8014)
- 技术(7939)
- 策(7384)
- 及其(7375)
- 机构
- 学院(156618)
- 大学(154856)
- 济(60558)
- 经济(59244)
- 研究(55750)
- 管理(54170)
- 理学(47661)
- 农(47167)
- 理学院(47098)
- 管理学(46126)
- 管理学院(45807)
- 中国(36666)
- 农业(35415)
- 科学(32485)
- 京(32351)
- 范(30987)
- 师范(30843)
- 业大(29272)
- 教育(28923)
- 所(26975)
- 中心(26163)
- 财(25540)
- 江(24970)
- 师范大学(24771)
- 研究所(24522)
- 农业大学(22046)
- 北京(20171)
- 财经(20000)
- 州(19456)
- 院(18825)
- 基金
- 项目(105734)
- 研究(87176)
- 科学(85051)
- 基金(73924)
- 家(63218)
- 国家(62389)
- 社会(55820)
- 科学基金(52871)
- 社会科(52235)
- 社会科学(52228)
- 教育(45796)
- 省(44077)
- 编号(39481)
- 基金项目(38639)
- 划(37040)
- 成果(33609)
- 自然(29448)
- 农(29246)
- 自然科(28792)
- 自然科学(28787)
- 课题(28628)
- 自然科学基金(28262)
- 资助(27875)
- 发(25602)
- 部(25402)
- 年(24397)
- 重点(24301)
- 性(23158)
- 国家社会(22855)
- 规划(22700)
共检索到2406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兴安 朱萌君 季璐
文章基于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公共教育投入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效应。结果显示:公共教育投入能明显减缓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并且减缓效应具有典型的门限特征。公共教育投入水平与受教育年限缓解相对贫困的门限效应特征类似,当二者均处于较低层次时,提高公共教育投入能显著降低多维相对贫困程度,但超过门限值后减贫效应不再明显。当教育质量低于门限值时,公共教育投入能明显减缓多维相对贫困,但超过门限值后减缓效应显著减弱。因此应适度增加公共教育投入、优化公共教育体系结构、完善公共教育投入与相对贫困减缓相互促进的一体化机制、保障外部条件供给、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个体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永静 纪阳阳
文章选取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多维相对贫困和乡村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乡村数字经济对多维相对贫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数字经济的直接减贫作用显著,且乡村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升公平性、振兴乡村产业和优化资源配置三条路径发挥减贫作用,具有明显的间接效应。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乡村数字经济对多维相对贫困的直接减缓程度明显大于东部地区;资源配置在东部地区起到了完全中介效应,公平性和乡村产业振兴分别只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贾玮 黄春杰 孙百才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使用收入导向型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方法识别农村家庭的贫困状况,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教育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维相对贫困程度越深,教育维度受到剥夺的概率也越大;教育减贫效应显著,越是贫困的群体,教育的减贫效应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减贫效应越大;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在教育减贫中发挥中介作用,在极端贫困状态下,社会资本取代自然资本的地位,发挥中介作用;教育的减贫效应随着居民年龄的提升,边际效应递减;相比于东部和中部,教育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减贫的影响更大。进入"后扶贫时代",在充分发挥教育对缓解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作用的基础上,应将教育资源向相对贫困的个体、家庭和地区倾斜。
关键词:
教育 多维相对贫困 农村家庭 减贫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潘海岚 黄秋妍
中国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以乡村数字化发展为嵌入点,分析对多维相对贫困治理的内在机理,结合实证方法剖析乡村数字化减贫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差异表征与空间效应。结果发现:(1)乡村数字化可显著缓解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影响效应为-0.13。(2)乡村数字化可通过提升家庭非农就业水平和社会融入度减轻自身贫困程度,两者的中介效应分别为16%和24%。(3)在未接受政府补助、贫困程度较高以及从事非林业生产的家庭中,数字减贫能发挥较大功效。(4)我国各地区农村贫困程度存在显著的省际空间自相关,乡村数字化发展会缓解本省份和临近省份的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文章从促进就业和融入度两方面揭示数字减贫的内在机理,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乡村数字化减贫的地区空间溢出效应,并从家庭是否进行林业生产活动等角度分析数字减贫的差异表征,丰富现有减贫研究方法与视角,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新思路。文章得出政策启示:培育农户新型职业,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广泛设立农村就业岗位,建设数字化社交平台,强调物质经济援助与激发自主能力并重;积极培育林区第三产业,加强林区设施建设与金融投入,促进贫困问题跨区域协作解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牟秋菊
2020我国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即将实现,但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的实现绝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现象的彻底消除,农村扶贫开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2020以后我国农村扶贫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和阶段,农村绝对贫困消除但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随之呈现,新阶段可能会凸现出新特征新情况,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反贫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
后2020 农村扶贫 贫困问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凤羽 冉陆荣
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于相对贫困治理,成为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重要助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尚未可知。选取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减缓农村相对贫困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缓解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有效缓解农村相对贫困,覆盖广度对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要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手段,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硬件条件;建立信用评估机制,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供给广度;基于"三农"发展视角,营造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良好环境;完善监管体系,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在缓解相对贫困中的风险规避能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洁 夏显力
基于六盘山集中连片区的1 112户农户调研数据,在综合考虑样本选择偏差和异质性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内生转换模型分析了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对多维贫困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农地转出行为能够显著地降低多维贫困指数。通过进一步的反事实假设研究,发现农地转出户如果不转出农地,多维贫困指数将提高22.16%;未转出户如果有机会转出农地,多维贫困指数将下降30.22%。尽管农地转出行为能够降低农户的多维贫困指数,但受制于以地为生思想意识的制约,集中连片区农户并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莹 郭磊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乡村建设逐渐成为缓解相对贫困、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在理论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相对贫困缓解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者关系的基础上,采用201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以及相对贫困缓解在二者间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可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东部地区而言,数字乡村建设对中部、东北和西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较弱。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相对贫困缓解驱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未发生较大变化,反映研究结论较为可靠。对此,提出着力打造数字乡村建设高地、纵深驱动各地区数字乡村均衡发展和构建相对贫困缓解长效机制的建议。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进程,合理制定相对贫困缓解政策法规,对于驱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大哲 朱红根 钱龙
本文使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及其异质性。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缓解了农民工相对贫困。在控制城市落户门槛指数、使用财政透明度作为工具变量、调整基本公共服务获取份额临界值、替换不同的相对贫困标准后,结果依然稳健。本文还探索了不同维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基本社会保险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相对贫困缓解作用较为突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没有显著缓解农民工的相对贫困,基本劳动就业服务均等化和基本住房保障服务均等化反而加剧了农民工的相对贫困。进一步地,本文从城市规模差异和农民工群体差异两个方面分析了缓解效应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在大城市更为突出,且主要缓解了跨省流动和省内跨市流动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群体的相对贫困。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民工 相对贫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良灿
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工作,使贫困群体早日脱贫致富既是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是广大农村贫困群体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在项目制背景下,由于各类扶贫项目被地方各种权力与利益关系所绑架,使其已经远远背离了国家的初衷与贫困群体的需求。如何打破扶贫项目中被各种权力关系所掌控的利益链条,如何使农村贫困群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岳希明 罗楚亮
根据最新住户调查数据,本研究讨论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行为对于农村居民贫困的影响。本文以居民消费作为度量贫困的福利指标,直接讨论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对于贫困发生率和加权贫困距的解释作用。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行为显著地降低了农村贫困程度,这一结论对于不同的贫困标准、福利度量指标都具有稳健性;外出时间长短对于外出户的贫困状况具有显著影响。本文还讨论了影响农村贫困的其他因素。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外出打工 贫困减缓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下海 韦庆芳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如何让更多的农村家庭摆脱相对贫困,探索一条通往农村共富之路,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基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开展准自然实验,研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能够显著缓解农村相对贫困,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其机制在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包括非农和外出就业)、提升农产品市场价值使农村家庭获益,从而缓解相对贫困。异质性分析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效果不是以“涓滴”方式均匀惠及所有群体,那些户主为男性、接受过小学及以上教育且拥有互联网技能的农村家庭更为受益。此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相对贫困效果在未开通高铁和市场分割高的地区更明显。本研究可为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一定政策启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吴洁 孙长远
2020年之后,为应对农村脱贫女性比男性更易陷入相对贫困的现实,继续教育担负着缓解农村脱贫女性相对贫困的重要使命。通过分析中国乡村振兴网"人物·故事"专栏与学习强国平台"巾帼脱贫"栏目提供的18位农村脱贫女性发展致富的案例故事发现,农村脱贫女性可利用多元知识教育、实用技能培训和家庭教育指导三种继续教育形式丰富知识存量、增强致富能力和改善养育方式,以此破除知识相对贫困枷锁、摆脱技能相对贫困陷阱与消解教养相对贫困难题。基于此,未来应释放继续教育减贫动能,强化文化自觉与内生力量;立足继续教育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资本累积转化;完善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培育乡风文明传承主体。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莎莎 郑循刚
基于农户相对贫困缓解的内生动力视角,引入非认知能力和生计策略选择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Iv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的增强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所有解释变量中影响系数最大,各维度按照影响程度高低依次为积极自我、情绪稳定和社交能力;与纯粹农业策略相比,选择非农就业策略或农工兼业策略的农户陷入相对贫困的概率显著降低;分析影响机制发现,非认知能力通过非农就业策略和农工兼业策略影响农户相对贫困。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户非认知能力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加其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引导农户优化生计策略,最终实现相对贫困的缓解。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新蜀 赵贤 董依婷
中国扶贫治理战略已经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化为治理相对贫困,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治理相对贫困已成为新的工作重点。本文在梳理数字经济治理相对贫困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数字经济发展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3-2020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发展初期因数字鸿沟会扩大农村多维相对贫困,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深入则会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状况。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影响农村创业机会与人力资本水平来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教育投入的增加都可以显著地调节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缓解数字经济发展初期扩大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负面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