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065)
2023(24430)
2022(20827)
2021(19220)
2020(16419)
2019(37565)
2018(37080)
2017(70526)
2016(38920)
2015(43653)
2014(43402)
2013(43079)
2012(39974)
2011(36132)
2010(36612)
2009(33999)
2008(33928)
2007(30464)
2006(26871)
2005(24262)
作者
(116985)
(97749)
(97068)
(92333)
(62085)
(47056)
(44175)
(38202)
(37054)
(35166)
(33342)
(32923)
(31347)
(31265)
(30530)
(30086)
(29552)
(29050)
(28215)
(28063)
(24554)
(24262)
(24048)
(22299)
(21932)
(21868)
(21808)
(21756)
(19974)
(19521)
学科
(159175)
经济(159002)
(118704)
管理(116084)
(101332)
企业(101332)
方法(71032)
数学(59575)
数学方法(58683)
(45514)
(44752)
中国(43576)
业经(39738)
(35162)
地方(34170)
(31199)
(31166)
贸易(31145)
农业(30909)
(30217)
(29260)
财务(29157)
财务管理(29093)
理论(28100)
企业财务(27591)
技术(26027)
(25965)
(25037)
银行(24945)
(23921)
机构
学院(558030)
大学(557527)
(219897)
经济(215009)
管理(213091)
研究(191483)
理学(182772)
理学院(180596)
管理学(176979)
管理学院(175954)
中国(145334)
科学(122825)
(121527)
(104832)
(103368)
(99669)
研究所(90509)
业大(89087)
中心(87334)
(85695)
农业(82626)
财经(81385)
北京(77055)
(73894)
(72889)
师范(71994)
(69282)
(68896)
经济学(65843)
技术(61365)
基金
项目(373304)
科学(290706)
基金(268571)
研究(264068)
(238122)
国家(236106)
科学基金(200481)
社会(164255)
社会科(155573)
社会科学(155529)
(147186)
基金项目(141142)
自然(133875)
自然科(130820)
自然科学(130780)
自然科学基金(128429)
(124543)
教育(122087)
资助(112394)
编号(106748)
成果(86849)
重点(84554)
(80766)
(80697)
(77483)
课题(74648)
科研(72302)
创新(72161)
计划(70052)
大学(68487)
期刊
(245351)
经济(245351)
研究(160101)
中国(113275)
学报(98333)
(95345)
科学(86448)
(82201)
管理(81390)
大学(72996)
学学(68755)
农业(64752)
教育(61596)
(50803)
金融(50803)
技术(50165)
业经(41074)
财经(40127)
经济研究(38720)
(36444)
(34521)
问题(32263)
图书(30910)
(28399)
技术经济(28121)
统计(27301)
科技(26805)
(26265)
(25183)
业大(25175)
共检索到8402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文通  陆军  
本文探讨京津冀地方政府各项公共支出对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区域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京津冀本地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促进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本地行政支出则起阻碍作用。对细分行业而言,本地教育支出起决定性影响。第二,京津冀本地科研支出对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有"阴影效应",本地教育支出对周边城市有"虹吸效应"。对细分行业而言,本地不同类别的公共支出对周边城市各细分行业存在差异化影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冬  
城市群肩负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的双重任务,以城市群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对于实现区域整体低碳转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生态环境、要素流动、公共服务方面构建城市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局部协调发展模型测算城市的协调发展指数,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市群协调发展对碳减排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得出如下结论: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碳减排,但减排作用未产生空间溢出效应,采用不同污染物进行稳健性检验表明:协调发展具有生态优化效应,且空间效应显著。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促成城市群的碳减排目标;推动重点用能行业的协同布局,以协同发展推动碳减排;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市场化运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军委  刘志华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京津冀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2—2018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其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构建产业结构空间权重矩阵对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最后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但城市间差异显著,北京的增幅最大,邯郸的增幅最小;(2)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集中分布在低—低聚集区;(3)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效应最高,城镇化是抑制本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可以有效促进其他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不利于其他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改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军委  刘志华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京津冀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2—2018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其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构建产业结构空间权重矩阵对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最后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但城市间差异显著,北京的增幅最大,邯郸的增幅最小;(2)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集中分布在低—低聚集区;(3)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效应最高,城镇化是抑制本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可以有效促进其他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不利于其他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改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子烨  张颖  顾雪松  
基于2005-2019年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11个地级市的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城市的人均CO2排放量,建立了包含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在内的扩展STIRPAT固定效应模型,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地区金融发展对人均CO_2排放量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金融规模扩张促进了房价提升,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传统制造业的布局迁移,从而抑制碳排放;(2)提升金融效率为工业企业扩张提供了融资便利,产生的规模效应促进了碳排放;(3)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不明显;(4)京津冀城市群的碳排放之间存在着负反馈效应,不利于城市群环境治理的协调发展;(5)与本地效应相比,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对邻近城市碳排放影响的方向一致,但强度较弱。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强化对绿色创新的信贷支持、坚定淘汰过剩产能等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子烨  张颖  顾雪松  
基于2005-2019年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11个地级市的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城市的人均CO2排放量,建立了包含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在内的扩展STIRPAT固定效应模型,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地区金融发展对人均CO_2排放量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金融规模扩张促进了房价提升,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传统制造业的布局迁移,从而抑制碳排放;(2)提升金融效率为工业企业扩张提供了融资便利,产生的规模效应促进了碳排放;(3)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不明显;(4)京津冀城市群的碳排放之间存在着负反馈效应,不利于城市群环境治理的协调发展;(5)与本地效应相比,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对邻近城市碳排放影响的方向一致,但强度较弱。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强化对绿色创新的信贷支持、坚定淘汰过剩产能等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宁  韩同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对于京津冀提升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合理化,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北京耦合协调度上涨缓慢,协调机制处于中下等水平,天津处于稳步提高期,河北省耦合协调度比较薄弱且低于天津、北京。进而从产业自身、生产要素和外部环境三个维度,提出了驱动因素的7个理论假设,进一步运用面板模型对两产业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市场规模、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四个驱动因素与京津冀两产业协同发展呈正相关,而市场化程度、环境水平两个驱动因素与京津冀两产业协同发展呈负相关。最后,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斯琴  张璞  
文章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度量创新要素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活动对地理邻近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同时关注政府用于创新支持的公共支出与这种效应的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了空间自回归效应的存在,因此传统的OLS方法大大低估了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研究表明创新要素集聚程度对于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贡献,可以有效提升本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政府用于创新支持的公共支出,强化了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在促进当地生产率的同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负向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斯琴  张璞  
文章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度量创新要素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活动对地理邻近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同时关注政府用于创新支持的公共支出与这种效应的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了空间自回归效应的存在,因此传统的OLS方法大大低估了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研究表明创新要素集聚程度对于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贡献,可以有效提升本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政府用于创新支持的公共支出,强化了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在促进当地生产率的同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负向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泗薪  李晓阳  
文章从生产性服务业入手,结合相关资料建立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型,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提取所需指标数据结合模型进行耦合分析,最后依据定量化数据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在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生产性服务业找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曦  
基于2003~201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等指标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视角揭示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演化特征,并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2003~2013年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差异化程度得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指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上升趋势;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三个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地域分工模式符合中心地理论特点,呈现等级规模结构,而金融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地域分工相对分散,地方化程度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中心城市分别在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商业服务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差异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地区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会将市场范围扩散到邻接城市,抑制邻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曦  
基于2003201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等指标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视角揭示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演化特征,并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20032013年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差异化程度得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指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上升趋势;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三个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地域分工模式符合中心地理论特点,呈现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浩宇  孙启明  
本文基于2008-2014年京津冀13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专业化指数方法,分析京津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结构和优势产业分布。结果表明:第一,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京津核心区、环京津离心区和冀南边缘区三层的空间结构,核心区域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不足,呈现出一定的极化效应。第二,京津生产性服务业分布较为全面且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第三,北京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租赁商务等高端产业,天津的批发零售、交通和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浩宇  孙启明  
本文基于2008-2014年京津冀13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专业化指数方法,分析京津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结构和优势产业分布。结果表明:第一,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京津核心区、环京津离心区和冀南边缘区三层的空间结构,核心区域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不足,呈现出一定的极化效应。第二,京津生产性服务业分布较为全面且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第三,北京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租赁商务等高端产业,天津的批发零售、交通和住宿餐饮等产业专业化指数较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产业同质性较为严重,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为此,应当一方面调整京津核心地区发展重心,疏解部分服务产业;另一方面由河北各地区依据自身产业发展特点进行承接,在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地打造次级生产服务业中心,从而形成多节点、多层级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宵  申玉铭  邱灵  
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立足于产业关联,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本文基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07年与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MRIO模型,编制了京津冀区域间129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而从京津冀地区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天津市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对区域经济推动作用较强,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主要起拉动作用。(2)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与天津市信息服务业主要服务于本市其他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