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70)
- 2023(7727)
- 2022(6313)
- 2021(5775)
- 2020(4689)
- 2019(10496)
- 2018(10185)
- 2017(19627)
- 2016(10332)
- 2015(11791)
- 2014(11668)
- 2013(11830)
- 2012(11378)
- 2011(10480)
- 2010(10728)
- 2009(9861)
- 2008(9704)
- 2007(9086)
- 2006(7958)
- 2005(6611)
- 学科
- 济(51918)
- 经济(51757)
- 业(29550)
- 管理(28244)
- 农(26142)
- 方法(24782)
- 数学(21034)
- 数学方法(20960)
- 企(20458)
- 企业(20458)
- 农业(17664)
- 中国(16107)
- 业经(14841)
- 财(13909)
- 地方(12217)
- 制(10082)
- 发(8184)
- 理论(7997)
- 和(7625)
- 农业经济(7525)
- 工作(7143)
- 收入(7116)
- 融(7045)
- 金融(7044)
- 学(7007)
- 发展(6992)
- 展(6976)
- 贸(6717)
- 贸易(6713)
- 银(6645)
- 机构
- 学院(150922)
- 大学(150907)
- 济(64397)
- 经济(62935)
- 管理(59362)
- 理学(50935)
- 理学院(50420)
- 管理学(49826)
- 管理学院(49515)
- 研究(48789)
- 中国(36802)
- 财(32251)
- 京(30444)
- 农(26840)
- 科学(25745)
- 财经(24898)
- 中心(23916)
- 江(23850)
- 经(22716)
- 所(22261)
- 范(21165)
- 师范(21029)
- 经济学(20945)
- 业大(20562)
- 研究所(19583)
- 农业(19439)
- 经济学院(19026)
- 北京(18934)
- 州(18911)
- 财经大学(18320)
- 基金
- 项目(99695)
- 科学(79614)
- 研究(78962)
- 基金(73030)
- 家(61478)
- 国家(60832)
- 社会(54717)
- 科学基金(52874)
- 社会科(50582)
- 社会科学(50567)
- 省(38584)
- 基金项目(38396)
- 教育(36744)
- 编号(33026)
- 划(31860)
- 自然(29838)
- 自然科(29165)
- 自然科学(29158)
- 资助(28774)
- 自然科学基金(28667)
- 成果(28458)
- 部(23733)
- 课题(22885)
- 国家社会(22739)
- 重点(22001)
- 发(21870)
- 教育部(21155)
- 人文(20713)
- 制(20623)
- 创(20168)
共检索到2339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丹利 陈斌开
本文研究历史上村民自发组织修筑水利设施的行为是否能够对其后的村民公共事务参与产生长期持续影响。基础回归发现历史上民间修筑水利设施显著提高当前农村人群参与本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文章利用集体化时期国家统一管理水利的政策冲击和样本出生队列信息构造双重差分,同时也使用历史上的年降水量及其二次项作为工具变量进行策略识别,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地,本文还发现民间修筑水利设施带来的乡规民约及村民之间信任程度提升是历史上民间水利促进当前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机制。本文的发现有利于理解中国当前乡村治理过程中村民参与发育程度的历史起源,以从历史传统中寻找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线索。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村民参与 民间修筑水利设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萍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的重要主体,不仅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丰富了旅游形式,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地方政府和农民主体很难完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明晰各类社会力量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社会责任,吸引更多的精英、旅游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加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成奎 江文昶
推动数字公共服务应用是促进全社会共享发展红利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2011—2020年2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DID模型,评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公共服务应用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推动数字公共服务应用;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加快数字技术进步、提升人才聚集水平、增强政府民众互动来促进数字公共服务应用;异质性结果显示,在东部地区、创新创业活力更高、官员晋升激励更强的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公共服务应用的影响更大;另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效缩小了各城市之间数字公共服务应用的差距。本文结论为政府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公共服务应用以及缩小地区公共服务差距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小敏 徐盈之
以是否开通高铁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契机,采用中国2004—2016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实证考察高铁开通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高铁开通的污染减排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的污染减排效应更为显著。之后,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结果均支持高铁开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降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对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高铁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在实现单位产出污染减排上的积极作用有赖于高铁网络下发生的要素结构优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娟 田慧 孙小军
本文使用1997—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公路和铁路里程数衡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省份进口的影响。我们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著促进一个省份的进口。并且进行异质性分析后,本文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内陆省份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以及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省份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进口 公路 铁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坤 符正平 邝婉桦
新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些设施的投资建设需要稳定而持续的资金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银行和农民自身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拓宽融资渠道,但也面临经验不足、法律依据不充分、存在潜在风险等现实困境,为此,有必要结合现有困境选取化解策略,在政策、法律、管理、技术等方面推动社会资本的有效参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任晓红 但婷 侯新烁
文章以2006—2014年中国西部11省区市汇总的乡镇层面面板数据为例,来考察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存量(有效路网密度)和流量(投资)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共同影响,并从作为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构成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两种角度来探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机制。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两大主要构成均具有一定的显著促进作用,但流量层面对农村居民收入总体的影响不显著。分省来看,则发现了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异质性,各地区因自身发展条件和对交通的依赖性差异,导致其收入效应各不相同,同时流量的作用相对存量而言依然较弱,且异质性更为明显。分省异质性的存在表明,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发展差异不可忽视,寻求农村交通基础发展推进农民增收的路径也应因地制宜。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场分割,提高分工精度这三条路径,减轻或消除要素资源错配。分地区比较还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系数,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与技术水平提高、投资规模扩大、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改善等措施同步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董丹丹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乡村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当前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发展,因此应从未来乡村旅游发展实际角度出发,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构建更为完善的顶层设计,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力度,通过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基础设施 优化路径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红春 杨涛 应雨亮
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结合2010—2020年的县域层面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振兴水平,这一结论在进行多角度的稳健性检验后依然稳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政策引领效应和内生发展效应三条路径赋能乡村振兴。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乡村振兴效应具有异质性,其在人口流入、数字化基础更好、地形更为平坦和资源禀赋更高的县域更为明显。此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带动提升周边地区的乡村振兴水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昕墨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仍然存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共享改革成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立足公共经济学视角,从供给、需求及执行层面深入剖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并从资金筹集、规划布局、投资监管、支持保障等维度,就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机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裴育 包辰
本文基于2008~2016年中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分析发现,信息基础设施通过作用于数字经济来拉动乡村振兴水平提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越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东部地区会显著促进乡村振兴。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要因地制宜持续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政策建议,丰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振兴水平的路径选择。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陈华帅 马伟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旅游消费的可持续稳定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年、2014年、2016年及2018年数据,结合宏观统计数据,将“宽带中国”战略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渐进DID模型及PSM-DID模型评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家庭旅游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1)“宽带中国”战略使试点城市家庭人均旅游消费提高了15.7%,使家庭旅游消费占总收入比重提高了16.5%。(2)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必要条件、提高旅游信息渠道便利性及扩大旅游地服务人员规模促进家庭旅游消费。(3)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家庭旅游消费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比户主为男性、乡村、初中及以上学历和目前无配偶的家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女性、城镇、文盲或小学学历及目前有配偶的家庭旅游消费影响效应更显著。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家庭旅游消费的作用机制,并提出旅游产业应充分借助“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东风,遏制旅游经济下行趋势,促进旅游消费可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家庭旅游消费 宽带中国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家民 马晓钰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网络强国建设的“新基石”,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公共资源。在分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双循环发展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6—2022年我国284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构建双循环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政策冲击事件,利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系统考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双循环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赋能双循环发展。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及内生性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分析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双循环发展产生的显著正向影响,呈现出从西部地区到中部地区、再到东部地区,从三四五线城市到一二线城市,从外围城市到中心城市依次递增的地理梯度特征。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力收入、促使供应链配置多元化和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渠道促进双循环发展。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第一,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部署,打通双循环发展的堵点。政府需要以数字中国为导向,持续升级和改造传统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第二,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力收入、优化供应链配置和提升供应链效率。改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环境,以缓解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再生产环节循环信息差,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发展。第三,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采取因势利导和因情施策的政策。引导发达地区为欠发达地区提供试点政策的可行性经验和技术指导支持,欠发达地区需要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特点、资源禀赋优势、地理区位条件,积极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举措,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实现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动态循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能够缓解企业间资源错配吗——来自高铁建设的证据
契约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与外资到位率——来自我国30个省份的证据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转型升级——来自中国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创新效应——来自“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证据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基础设施建设对实际汇率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省际空间杜宾模型的经验证据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来自“宽带中国”的经验证据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来自“宽带中国”城市试点的证据
新型基础设施的节能降耗效应——来自特高压工程建设的微观证据
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分布效应——来自高铁开通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