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42)
- 2023(3778)
- 2022(3033)
- 2021(2894)
- 2020(2367)
- 2019(5271)
- 2018(5271)
- 2017(9933)
- 2016(5398)
- 2015(6152)
- 2014(6076)
- 2013(5972)
- 2012(5766)
- 2011(5326)
- 2010(5546)
- 2009(5167)
- 2008(5410)
- 2007(4889)
- 2006(4511)
- 2005(4163)
- 学科
- 济(20566)
- 经济(20538)
- 管理(18057)
- 业(14349)
- 企(12576)
- 企业(12576)
- 方法(9426)
- 财(7926)
- 数学(7496)
- 数学方法(7317)
- 学(7024)
- 业经(5695)
- 中国(5575)
- 农(5533)
- 理论(5289)
- 务(4974)
- 财务(4963)
- 财务管理(4951)
- 企业财务(4815)
- 工作(4634)
- 制(4476)
- 信息(4262)
- 银(4174)
- 银行(4161)
- 行(3946)
- 和(3942)
- 融(3765)
- 金融(3764)
- 农业(3614)
- 贸(3463)
- 机构
- 大学(87081)
- 学院(83139)
- 管理(32625)
- 济(29122)
- 研究(28892)
- 经济(28378)
- 理学(27690)
- 理学院(27315)
- 管理学(26685)
- 管理学院(26498)
- 中国(22411)
- 科学(18661)
- 京(18634)
- 财(16398)
- 所(14938)
- 农(14440)
- 中心(13985)
- 研究所(13665)
- 江(13293)
- 财经(12663)
- 范(12633)
- 师范(12501)
- 业大(12076)
- 北京(11441)
- 经(11415)
- 农业(11172)
- 州(10865)
- 师范大学(10368)
- 院(10237)
- 财经大学(9467)
- 基金
- 项目(55970)
- 科学(44063)
- 基金(41777)
- 研究(40397)
- 家(37114)
- 国家(36841)
- 科学基金(31094)
- 社会(25829)
- 社会科(24340)
- 社会科学(24333)
- 基金项目(21465)
- 省(20151)
- 自然(19883)
- 自然科(19462)
- 自然科学(19451)
- 自然科学基金(19134)
- 教育(18044)
- 划(17903)
- 编号(17165)
- 资助(16593)
- 成果(16370)
- 重点(12538)
- 部(12246)
- 项目编号(11669)
- 国家社会(11380)
- 发(10953)
- 创(10748)
- 科研(10647)
- 课题(10601)
- 教育部(10427)
共检索到128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正超 熊樟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推动我国统一社会信用立法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但其中针对公共信用信息的规范内涵阐释不清,归集范围界定不明,未能同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实现融贯运作。从根本上看,公共信用信息归集逻辑正在由国家治理向个人保护嬗变。从公共信用信息“最大化”归集到个人信息“最小化”处理过渡中,应当以形式违法性和实质违反公德性作为公共信用信息二元关联标准,围绕公共信用信息私密度构建差异化归集机制,对不影响信用状况识别的私密信息或敏感个人信息予以脱敏处理,从而平衡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张力。
[期刊] 征信
[作者]
叶湘榕
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和使用是当前各地方政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焦点问题。少数省、市在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规则制定上的经验值得借鉴。对江苏省和陕西省、杭州市和上海市的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的地方规则进行比较,从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使用、异议处理、管理机制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虞李辉
公共信用信息是公共信用体系的核心要素,而信用信息归集是建立信用体系的基础。目前,我国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制度陷于信息归集的边界不清晰这一困境。从"限制公权力、保护私权益"这个角度出发,借鉴两分法的信义关系来分析公权力机关对信息主体所负有的义务,并围绕公共信用信息的属性和价值展开讨论,通过贯彻最小够用原则和健全信息主体的知情权来为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制度的构建夯实理论基础。
关键词:
公共信用 信息归集 信义义务 属性价值
[期刊] 征信
[作者]
张路 胡秀菊
目前在全国与地方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目录中,存在信用信息与非信用信息区分模糊,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主体不明确、分类标准不统一以及公共信用信息各类别具体内容存在不合理性等问题。对此,应以“履行义务状态说”为社会信用的认定标准,明确“义务”应具有效力性、可评价性与明确性、责任的关联性与强制性,并以此标准明确“法”与“约”、“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的范围,排除其他因素对社会信用认定的影响。同时,应以“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等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为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主体,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公共属性。对于社会信用信息类型,应按“主体+职能或服务”的标准将其区分为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而在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目录中,则应坚持采用“基本信息、守信信息、失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四分法进行分类与类型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朝阳 孙寿涛
当下流行的资本二重性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资本既有作为生产要素的自然属性,又有体现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然而,对马克思资本范畴的勘定显示,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与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统治—从属关系。依此分析,当下流行的资本二重性理论对马克思资本范畴的理解存在三重逻辑错误:一是把资本泛化为一般范畴的超历史逻辑;二是把资本关系下的价值增殖还原为一般价值增加的同一性逻辑;三是把物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获得的社会形式错认为物的物质形式的拜物教逻辑。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下,资本二重性理论的真正样态是资本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形态和价值形态的二重形态,而非二重属性。资本的二重形态并不是资本本身,而是资本的外在表现,因此资本二重性理论构成马克思资本范畴的现象规定,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厘定。
关键词:
资本 资本二重性 逻辑错误 二重形态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许江波
理论和实践已证明,成本结构是影响高等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而高校成本结构的信息归集与优化必须建立在成本中心的合理划分基础之上的。本文将在合理划分高校成本中心的基础上对高校成本结构的信息归集和优化进行探讨,从方法和机制设计等方面对高校成本结构的优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校成本中心 高校成本结构 成本结构优化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俊宜 钟邓鹏
随着中国阅读途径的多元化,以公共图书馆和私人阅读软件为代表的数据归集主体面临着日益增大的隐私泄露、财产侵害风险。行政机关对读者数据的再次归集增加了读者数据承载的读者作为自然人所享有的权利损害风险。读者数据的保护不足有其固有原因。一是图书馆作为数据归集者,其与作为数据主体的读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且二者之间的地位即使经过法律的调整仍不协调。二是现行法对读者个人信息的认定泛化,导致读者的几乎所有数据都需要受到高规格的保护。对此,可以从四个方面对读者数据的归集作出规范保障,以规避读者数据归集带来的风险。第一,立法者、监管者不应对图书馆施加过分的合规义务,而是通过合理归责激励图书馆的数据合规;第二,图书馆应将读者数据进行去标识化处理,以从源头去除读者数据背后蕴含的多元化风险;第三,读者数据在进行匿名化处理时,匿名化的标准优劣应被场景化评价,以更好衡平读者数据风险的归责;第四,读者数据应进行合规风险评估,以客观了解实施面临风险指数。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国权
“人工智能+信用治理”作为智能时代信用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和整体性重塑,是一个社会技术复合系统,蕴含着必然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技术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在人工智能与信用治理的互嵌融合过程中,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人类决策与机器决策交互作用,由此形成了技术应用、智能决策、数据安全、主体参与和价值实现的边界约束。充分释放“人工智能+信用治理”的乘数效应,需要恰当处理好信用治理客体、主体、载体、媒体和环境之间的共生互促关系,以技术向善赋能信用善治。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国权
“人工智能+信用治理”作为智能时代信用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和整体性重塑,是一个社会技术复合系统,蕴含着必然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技术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在人工智能与信用治理的互嵌融合过程中,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人类决策与机器决策交互作用,由此形成了技术应用、智能决策、数据安全、主体参与和价值实现的边界约束。充分释放“人工智能+信用治理”的乘数效应,需要恰当处理好信用治理客体、主体、载体、媒体和环境之间的共生互促关系,以技术向善赋能信用善治。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闫秀杰
本文在梳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涉及的预算、政府采购、合同、收支、资产、项目管理六方面主要工作内容及其关联关系基础上,提出在总账环境下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收支、资产和项目核算的同时,利用双分录和多辅助核算手段归集预算、政府采购和合同经济业务信息,使单位内部相互独立的六项经济业务信息间建立联系,为获取面向管理会计迫切需要的财务会计信息创造条件。
关键词:
管理会计 总账 经济业务 信息 归集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鹏飞 徐丽
排放许可证制度已成为目前推行强制减排解决环境问题的最重要方式。由于配额或基准补助的存在排放权资产的形成及被"耗用"成本对象化的归集和分配与普通资产会计的处理相比有其特殊性。本文分析并探讨了排放权资产费用化及费用的对象化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制约因素和难题,并用具体核算示例进行说明。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毅 袁成成
公共信息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信息服务发展问题有在场和出场两种状态,对其历史与现实的总结是为在场,对新情境下公共信息服务发展问题的重新发现是为出场。文章在对公共信息服务发展在场状态做出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公共信息服务发展问题出场的命题及其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认为公共信息服务发展问题出场的内在逻辑是在作为"新情境"(自变量)驱动"公共信息服务"(因变量)变革的场域中,寻找公共信息服务发展的现存关键问题,讨论公共信息服务发展与变革的向度和行为。公共信息服务发展态势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等是公共信息服务发展问题出场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公共信息 信息服务 发展现状 出场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杜兴强
本文注意到会计信息“面纱”后面蕴涵的利益关系 ,提出会计信息产权的命题 ,并着力揭示会计信息产权命题的基本逻辑。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是一个持续性的博弈过程 ,企业所有权分享与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密切相关 ,剩余索取权为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提供动力 ,并决定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动向。会计信息管制的内因在于矫正企业所有权分享下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无效性。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福寿 陆勇
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是在"民族道路"和"苏联模式"的选择与碰撞中发展的。东欧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嬗变,可以分为被动移植苏联模式、反思修正苏联模式、两难选择发展模式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都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关系。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修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逐步进入了两难选择的困境:企图消除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最后都出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新的弊端,而正是这些新旧弊端共同导致了东欧各国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
关键词:
东欧社会主义发展观 嬗变 历史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