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15)
2023(9296)
2022(7987)
2021(7350)
2020(5853)
2019(13109)
2018(12648)
2017(24093)
2016(13106)
2015(14155)
2014(13746)
2013(13519)
2012(12214)
2011(10905)
2010(10701)
2009(9668)
2008(9012)
2007(7560)
2006(6686)
2005(5518)
作者
(38509)
(32434)
(32082)
(30185)
(20562)
(15789)
(14451)
(12614)
(12256)
(11194)
(11062)
(10852)
(10489)
(10097)
(10060)
(9765)
(9665)
(9519)
(9499)
(9065)
(8138)
(7643)
(7603)
(7392)
(7371)
(7073)
(7044)
(6969)
(6595)
(6371)
学科
(51196)
经济(51146)
管理(33494)
(28590)
方法(20780)
(20692)
企业(20692)
数学(17643)
数学方法(17483)
中国(16024)
地方(15252)
(15054)
(11410)
(11243)
业经(11149)
农业(10836)
环境(9819)
(9021)
贸易(9016)
(8649)
城市(7957)
理论(7489)
(7438)
技术(7232)
(6814)
(6611)
产业(6493)
地方经济(6418)
(6296)
(5921)
机构
学院(179657)
大学(178113)
管理(68684)
(66508)
经济(64880)
研究(62153)
理学(60076)
理学院(59182)
管理学(58085)
管理学院(57735)
中国(44602)
科学(43172)
(38453)
(35790)
业大(31734)
(30970)
中心(28988)
研究所(28889)
农业(28529)
(28436)
(26520)
(26212)
师范(25830)
(23923)
北京(23494)
(23281)
财经(23277)
师范大学(21301)
(21098)
农业大学(19876)
基金
项目(134212)
科学(105278)
基金(98300)
研究(90093)
(88996)
国家(88285)
科学基金(75319)
社会(59254)
社会科(56246)
社会科学(56231)
基金项目(54701)
(53294)
自然(51348)
自然科(50119)
自然科学(50103)
自然科学基金(49179)
(45488)
教育(39115)
资助(37882)
编号(34245)
重点(30072)
(29728)
(27612)
(27267)
计划(26913)
科研(26013)
创新(25877)
国家社会(25229)
成果(24828)
课题(23417)
期刊
(69754)
经济(69754)
研究(45726)
学报(33895)
(30928)
科学(30916)
中国(30442)
大学(24284)
学学(23230)
农业(21134)
管理(20528)
(20227)
技术(12865)
业经(12765)
资源(11983)
教育(11499)
(11361)
问题(11313)
(11222)
金融(11222)
经济研究(10949)
图书(10171)
财经(10062)
(9768)
(9712)
科技(9457)
业大(9286)
城市(9209)
(8852)
(8618)
共检索到2481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汪德根  孙枫  刘昌雪  钱佳  
文章以苏州城区22个游憩点为例,从平均空间距离通达性和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分析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和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游憩点通达性变化,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变化,探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及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苏州城区城市游憩空间对策。结果表明:(1)苏州城区各游憩点空间距离通达值决定了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公共交通系统导向下,各游憩点的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显著提高,位于轨道交通沿线上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提升明显,公共自行车对游憩点通达性提升也起到一定作用。(2)游憩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游憩点对游憩流的集散能力,但公共交通系统压缩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值,从而提升游憩点的游憩集散能力。(3)在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游憩流模式以"点对点"单一目的地游憩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为主,游憩空间呈现"双核"格局;而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下,游憩空间行为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线型游模式、旅行链模式、区域游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游憩空间呈现"多核"格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汪德根  孙枫  刘昌雪  钱佳  
文章以苏州城区22个游憩点为例,从平均空间距离通达性和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分析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和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游憩点通达性变化,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变化,探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及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苏州城区城市游憩空间对策。结果表明:(1)苏州城区各游憩点空间距离通达值决定了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公共交通系统导向下,各游憩点的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显著提高,位于轨道交通沿线上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提升明显,公共自行车对游憩点通达性提升也起到一定作用。(2)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泰  保继刚  戴学军  
城市游憩场点系统是和谐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对象,也是一种结构复杂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本文选取随机聚集维数、空间关联维数、网格维数三项指标,以苏州市区为例,对新时期我国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分形及优化进行了系统论证与解析。研究发现:①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是具有分形特性的;②各分维指标能够准确地刻画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异,也为环城游憩带理论及城乡二元游憩结构分异现象等提供了分形解释依据;③苏州游憩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种核心松散—外围紧致、自组织能力离心化现象比较严重的结构递变趋势,这种结构模式与游憩需求的空间分布结构基本吻合,它准确反映了成熟型游憩场点系统的空间发展态势,也说明加强对游憩场点系统的自组织能力的引导和提升,是和谐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④与以往研究结论相对比,发现游憩场点系统与旅游景区(点)系统在空间结构上存在合理的分形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立  汪德根  
以苏州19个代表性旅游景点为样本,引入通达性的概念,使用空间距离通达性和时间距离通达性为测量指标,构建空间—时间通达性矩阵,分别得到不同条件下等空间距离示意图、等时间距离示意图和低碳公共交通对景点通达性改善示意图,通过测算比较,分析城市低碳公共交通对旅游景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和机理,结果表明:①景点的通达性与其空间距离通达值有一定的相关度;②城市公共自行车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景点的通达性;③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科学布局非常关键;④要构建城市立体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实现整个城市内部交通通达性的提高;⑤引入城市低碳公共交通在古城保护、城市环境、旅游效用、景区保护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陶伟  李丽梅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是城市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认为 ,城市游憩商业区是城市中某一特定的区域 ,本文通过苏州实证性的研究指出 ,城市游憩商业区在城市发展的整体态势下呈现为动态的发展图景 ,尤其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 ,城市中游憩商业区的形态往往会突破单核的固定结构而表现为多核结构 ,整体上又往往呈现为链状、环状或网状形态等等 ,从而形成一个游憩商业区系统SRBD。系统中各游憩商业区因其自身形成背景、发育过程和功能定位等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 ,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小波  袁蒙蒙  樊志敏  
城市游憩空间布局是影响城市游憩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而其驱动系统由引擎机制、需求驱动机制、供给驱动机制、纵深驱动机制构成,并通过循环运转推动城市游憩空间持续发展。城市游憩空间布局以满足城市居民、旅游者需求为主要目标,最终形成"双核原生态星系模式"。结合扬州实践对此予以阐析,为我国逐步兴起的城市游憩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志军  田逢军  
空间句法提供了从空间认知的视角定量分析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理论和方法。以南昌市为例,采用空间句法分析了南昌市游憩空间形态的结构特征,解析了整体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智能性水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南昌市游憩空间形态的认知影响因素,为国内其它城市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秦学  
从空间类型、空间要素、空间结构与形态等方面系统探讨了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并以宁波市为例详细分析了其游憩物质与环境空间结构、游憩行为与需求特征、游憩行为空间分布规律等一系列要素,为宁波市的旅游开发、游憩规划提供参考价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严亚丹  过秀成  孔哲  李岩  
新加坡有着世界级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过程中采取很多有效的政策与措施。论文简要介绍了新加坡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历程,并从公共交通网络、设施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概括了新加坡综合公共交通系统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新加坡公共交通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包括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结合、持续实施城市的公交政策及发展目标、多模式的公共交通体系,及健全的公交运营监管体系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逢军  
主城区是城市户外游憩场所集聚、类型多样性强的地区,也是居民日常游憩的重点区域,在城市游憩空间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空间认知研究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有重要意义。以游憩空间认知问卷调查为第一手资料,分析了南昌市主城区居民评价性游憩空间认知的总体特征与组合性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为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谢凌英  周进步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是城市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通过对城市RBD内涵和功能的分析,指出了建设城市RBD对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实际对台州市椒江区建设城市RBD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贵蓉  宋文丽  
鉴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选择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现有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和典型游憩功能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城市游憩需求的空间结构特征、游憩供给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了城市游憩需求和供给空间结构特征的形成因素,提出理想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通过调研大连市主城区游憩场所的分布情况、使用情况以及大连城市游憩者的游憩需求特征,分析了大连市游憩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及城市游憩空间的等级结构和整体结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鸿雁  陶卓民  潘坤友  
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游憩空间为游憩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影响游憩活动的时空分布,游憩活动引导游憩空间要素的布局、功能与特色等,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的高质量发展。以南京秦淮河滨水区为例,基于电子地图兴趣点(POI)、百度热力图,构建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耦合模型,对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耦合协调特征及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京秦淮河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总体耦合协调度较低,分布不均衡,“中间高,两边低”,且以夫子庙景区为中心,越向外围耦合协调度越低;(2)生产型空间总体耦合协调情况最好,其次是生活型与公共型空间,景观型与生态型空间总体耦合协调度最低,不同类型游憩空间要素与游憩活动的耦合形态有差异,且在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差异有所不同;(3)南京秦淮河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的耦合受到市场供需机制、集聚——扩散效应、政府调控机制等共同影响。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长坤  何凡  赵冬月  谢明峰  
为科学定量评估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构建了基于系统机能曲线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评估模型,并提出了一种量化系统韧性的方法。模型中包含公交车系统和出租车系统两个维度,并采用城市公交车服务率和出租车在线率来表征其系统机能,能够综合评估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用该方法对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中的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评估结果表明:郑州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处于中等韧性水平,且不同的恢复方案对系统的恢复力和适应力均会产生影响。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描述系统从受到扰动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各个段的机能水平,从而定量计算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该方法适用于单一灾害作用情景和多种灾害耦合作用情景,可为提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应对不确定性扰动的能力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泰   卫嫚   席建超  
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促使舒适性成为旅游者空间流动的重要因素,生态旅游可以化解城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从舒适性视角解析大城市生态旅游演变规律可为构建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支撑。文章基于城市舒适性理论和场景理论,以苏州市区为例,利用最小阻力模型、空间连续小波变换、空间计量模型等多元集成方法,解析2010—2020年大城市生态旅游舒适性格局演变与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苏州城市生态旅游舒适性逐渐提升,舒适性类型由生态主导型向综合型演变。(2)苏州城市生态旅游舒适性核心区为城市边缘的生态聚集型,通过舒适性增长的空间溢出带动其他区域共同发展,且空间溢出随距离增加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3)苏州应营造以“核心区—联动区—辐射区—边缘区”为圈层、以生态旅游源地为节点,通过生态旅游舒适性核心廊道联通的生态旅游舒适性空间。文章对协调大城市发展与保护的共生关系、推动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