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0)
- 2023(2233)
- 2022(2057)
- 2021(2211)
- 2020(1489)
- 2019(3864)
- 2018(3445)
- 2017(5239)
- 2016(3044)
- 2015(3545)
- 2014(3530)
- 2013(3429)
- 2012(3443)
- 2011(3382)
- 2010(3224)
- 2009(3055)
- 2008(3035)
- 2007(2053)
- 2006(1892)
- 2005(1840)
- 学科
- 济(12361)
- 经济(12359)
- 学(5139)
- 土地(4880)
- 农(4612)
- 中国(4468)
- 地方(4367)
- 业(4191)
- 管理(4061)
- 方法(3604)
- 资源(3285)
- 数学(3226)
- 农业(3187)
- 数学方法(3187)
- 问题(2611)
- 环境(2234)
- 贸(2224)
- 贸易(2222)
- 易(2126)
- 财(2120)
- 业经(2101)
- 地方经济(2047)
- 生态(2033)
- 企(1996)
- 企业(1996)
- 发(1923)
- 和(1919)
- 地(1891)
- 耕(1834)
- 融(1726)
- 机构
- 大学(40389)
- 学院(40336)
- 研究(21803)
- 中国(16795)
- 科学(15364)
- 济(15258)
- 经济(14962)
- 管理(12502)
- 所(12223)
- 农(11686)
- 研究所(11414)
- 理学(10302)
- 理学院(10035)
- 京(10004)
- 管理学(9718)
- 管理学院(9649)
- 中心(9498)
- 农业(9242)
- 业大(8353)
- 院(8209)
- 范(7836)
- 师范(7788)
- 科学院(7715)
- 资源(6917)
- 省(6883)
- 北京(6608)
- 师范大学(6577)
- 财(6324)
- 环境(6262)
- 部(6201)
共检索到71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致蕾 刘峰贵 陈琼 周强 杨登兴
典型区域历史时期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重建对研究过去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元733年(唐代开元二十一年)是河湟谷地以军事屯田为主的农业发展的峰值期,是其屯田规模最为宏大、效益空前、原始土地覆盖影响最为深刻的时段。本文收集、整理了公元733年河湟谷地历史文献中的耕地数据,运用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区耕地网格化重建方法,结合历史时期聚落分布的实际状况,对耕地分布进行二次分配,分析并重建了公元733年前后河湟谷地耕地资源规模以及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公元733年河湟地区耕地开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致蕾 刘峰贵 陈琼 周强 杨登兴
典型区域历史时期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重建对研究过去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元733年(唐代开元二十一年)是河湟谷地以军事屯田为主的农业发展的峰值期,是其屯田规模最为宏大、效益空前、原始土地覆盖影响最为深刻的时段。本文收集、整理了公元733年河湟谷地历史文献中的耕地数据,运用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区耕地网格化重建方法,结合历史时期聚落分布的实际状况,对耕地分布进行二次分配,分析并重建了公元733年前后河湟谷地耕地资源规模以及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公元733年河湟地区耕地开垦以军事屯田为主,共有123屯,估算出屯田总面积为321.13km2;(2)耕地空间分布主要以聚落为中心,以河流为中心线向外扩散,集中分布在湟水干流区域以及黄河河谷区域中的串珠状盆地内,受海拔高度和山地地形因素的限制,加之当时人口较少,耕地面积有限,全区仅有11.7%的网格有耕地分布;(3)垦殖强度受到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双重影响,垦殖率整体偏低,处于农业发展的成长期;全区耕地网格平均垦殖率为9.2%,最高垦殖率仅为18.9%,其中有31.4%的耕地网格垦殖率在9.0%以下,67.6%的耕地网格垦殖率在9.0%~15.0%之间,1.0%的耕地网格垦殖率达到15.0%~20.0%之间;(4)垦殖强度在行政单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鄯州垦殖率较高,平均垦殖率接近13%;廓州垦殖率较低,南部西使地区垦殖率最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罗静 陈琼 刘峰贵 张镱锂 周强
青藏高原受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耕地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条件相对优越的河谷地区,人为因素对耕地分布范围的作用和影响极其微弱,尤其是在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前提下,耕地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土地的宜垦程度。本文将影响青藏高原河谷地区耕地分布的因子按其性质分为限制性因子和非限制性因子,并以此为基础排除了高原河谷地区不适宜耕作的地区,在适宜耕作的地区根据土地的宜垦程度,按"先优后劣"的原则将历史时期的耕地数据分配到空间上。选取青藏高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河谷地区之一河湟谷地作为实例,重建该区1726年耕地空间格局。将重建结果与已有的M模型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重建的耕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致性,但重建结果在垦殖范围与垦殖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M模型的重建主要是以现代耕地分布格局为基础重建,忽略了现代耕地空间分布受现代农业技术的影响;而本文模型则是从低生产力水平前提下影响历史时期耕地分布的因子出发,重建结果更具合理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娴 刘浩龙
历史土地利用及其覆被的变化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传统的耕地开垦优先度模型未考虑土地利用转换规则及邻域效应,重建精度不高。基于多源史料提取越南1885—2000年5个关键年份耕地总量及其9个驱动因素,并应用有大数据处理和土地转换规律挖掘优势的ANN-FLUS模型探讨耕地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耕地总量由1532千hm2增至6200千hm2,其变化以1940年代为转折阶段而表现出前快、后慢的差异;(2)耕地历来集中在红河、湄公河三角洲以及中部沿海平原,其在全国尺度上开发模式由“聚点式”缓慢延伸逐渐转变为“散点”式迅速扩张;(3)ANN-FLUS模型在越南1950年耕地分布格局上的重建精度为Kappa系数0.65,显著优于开垦优先度模型(0.54)及HYDE 3.2数据集模型(0.5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镭,姚建华
青海东部河湟谷地是青海省和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重点区域,又是中国三大水能富集区之一。本文分析了该区的区位条件和区域特征以及工业现状和发展条件,指出了本区工业发展方向和布局,并提出了其工业发展对策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
河湟谷地,工业发展,布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士成 张镱锂 何凡能
网格化的历史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可为历史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估算了1910年,并订正了1950-2000年青海和西藏的省域耕地面积数据;基于现代耕地空间格局,量化了海拔高程和地面坡度与耕地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历史耕地网格化重建模型。将1910、1960、1980和2000年的省域耕地面积数据带入网格化重建模型,得到了4个时间断面的耕地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青藏两省耕地面积1910-1950年稳定,1950-1980年快速增加,1980-2000年基本稳定,略有降低。就空间格局而言,1960-1980年,河湟谷地和"一江两河"地区土地开垦范围的扩张和垦殖强度的增长在过去百年最为明显。模型检验表明,模型重建的2000年耕地空间格局与2000年遥感数据相关系数达0.92。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研 钱磊
[目的] 用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陕西省耕地多功能的时空分异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功能相互转换关系,为耕地的多元化管护提供参考。[方法] 构建陕西省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评价法、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综合探析陕西省耕地多功能时空分异格局和集聚特征,划定耕地功能协调/权衡分区。[结果] (1)2010—2022年,陕西省耕地生产功能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社会保障功能,生态功能最低;从变化趋势来看,陕北和陕南生产功能逐年提升,陕南社会保障功能提升明显,各功能区域间差异均逐年减小,整体呈现均衡发展态势。(2)陕西省县域耕地功能区域差异明显。其中,生产功能中、高水平主要分布于关中渭河平原和陕南的低山平坝区,低、较低水平多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岭两麓;社会保障功能中、高水平区县零星分布于渭北黄土塬区、关中平原及陕北黄土高原区;生态功能中、高水平县域主要分布于陕南低山平坝区。(3)2010—2022年陕西省耕地生产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表现为协同关系;生产与生态功能,2016年以期表现为协同关系,2016年以后为权衡关系;社会保障功能与生态功能基本为权衡关系。(4)陕西省耕地功能协同区主要分布于关中平原、渭北黄土塬、陕南低山区,其次是商洛山地丘陵和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权衡区主要分布于陕南秦岭两麓、少部分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区和风沙区。[结论] 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区、渭北黄土塬区、陕南低山平坝区耕地多功能整体呈现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而陕南秦岭两麓、部分陕北黄土高原区和风沙区耕地多功能协同性差。未来需在全面分析不同区域资源状况,各功能变化趋势和协同/权衡关系的基础上,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的耕地保护和利用政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白雪红 闫慧敏 黄河清 胡云峰 匡文慧
受气候、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转出还林还草与因农民外出务工弃耕并存。论文由遥感数据获取199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减少时空分布格局,并分析了耕地减少区域的降水和耕地生产力的分布规律,为便于描述用"耕地转出"表示耕地减少,与传统耕地转出为林地概念不同。研究结果表明:11991-2000年,4.91%的耕地转出,其中82.15%、7.34%、7.64%、1.63%和1.22%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而2001-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40%,其中62.62%、19.10%、5.40%、3.46%和9.41%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致蕾 刘峰贵 张镱锂 陈琼 周强 杨登兴
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农牧交错区,清代以来耕地的扩张导致林草地覆盖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在现代植被图的基础上,选取土壤、地形因素,并依据历史文献数据,重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草地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清代耕地变化的重建结果,推算出清代河湟谷地林草地覆盖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1)清代耕地扩张之前,其林、草地分布与现今各类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林地分布范围比现代略大,灌木林地在空间上连续性更强,草地分布区域更广;(2)估算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分别约为0.28×104、0.93×104、2.1618×104km2,由于耕地开垦,至清代末期,河湟谷地草地、灌木林地、林地面积分别累计减少5180.41、1330.35、441.31km2,其中草地被垦殖占用的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湟水谷地中游的乐都盆地、西宁盆地以及黄河谷地的尖扎盆地、化隆盆地等;(3)清代河湟谷地中人类垦殖原始覆盖类型的差异性不仅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同样受到社会政策因素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士成 何凡能 陈屹松
本文以现代耕地分布格局为基础,通过量化地形(海拔、坡度)、气候生产潜力(光照、温度、水分)和人口密度等因子与耕地空间分布的关系,重建了清代西南地区6个时点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耕地数据。结果表明:①就整体而言,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垦殖范围的扩张,1661-1911年土地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减少了约24%,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二是垦殖强度的提高,1661-1911年垦殖率大于30%的网格占比提高了10.3%,最为显著的是四川盆地和云南中东部地区。②就清代西南地区耕地数量增减来看,整个时段可划分为3个阶段:前期(1661-1724年")复原性"垦殖,60多年间土地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减少了11.4%;中期(1724-1820年)缓慢"拓展性"垦殖,全区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下降约7%,在30%以上的网格占比提高约7%;后期(1820-1911年)局部抛荒与再垦,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从75.0%降至72.2%,在30%以上的网格占比从9.1%提高至10.9%。相关分析表明,本文网格化重建的清代西南地区的耕地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关键词:
耕地空间分布 网格化重建 西南地区 清代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辉 谢嘉穗 唐亚
研究根系的数量、长度和生物量在植物篱 -桑树 -脐橙坡地复合经营系统中不同位置和层次的分布。结果表明 :植物篱树种新银合欢根系主要在植物篱带垂直分布 ,深度超过 1 0m ,分布于植物篱带的≥ 1mm粗根数量、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该树种粗根总数量、总长度和总生物量的 6 2 %、6 6 %和 86 % ;套种在植物篱中的桑树的根系沿植物篱带分布 ,≥ 1mm粗根数量、长度和生物量分别占粗根总数、总长度和总生物量的 5 0 %、4 9%和91% ;脐橙根系较浅 ,主要分布在作物种植带中间上下 0 6m的范围内 ,深度不足 0 6m ,分布于作物带中央上下 0 6m范围的≥ 1mm粗根数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熊昌盛 栾乔林 韦仕川
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以广东省广宁县为例,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基于全局、局部和方向3个视角,对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局来看,广宁县耕地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县级尺度空间自相关程度强于镇级尺度;局部区域,县域耕地质量存在聚集性分布规律,高质量耕地集中分布在排沙镇北部、江屯镇中部和螺岗镇南部,低质量耕地集中分布在赤坑镇中南部、古水镇东北部以及北市镇东北部;县域耕地质量在各方向上的结构性特征表现不一,在距离1 650 m范围内基本趋于一致,但随距离增加其结构性特征在各方向上呈现不同走势。
关键词:
耕地质量 空间自相关 空间分布 广宁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金芳芳 辛良杰
耕地闲置已经成为中国的普遍现象,这与中国政府耕地集约利用的主张相违背,也直接影响到农业产量。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分析了2002—2013年中国闲置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Tobit模型探讨了影响耕地闲置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02—2013年间,中国闲置耕地比例从0.32%上升到5.72%,可能无法避免"森林转型"引致的耕地在空间上收缩现象,从区域上看,东中西部闲置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0.81%、6.91%与7.65%;(2)全国层面上,户主的健康状况、家庭耕地总面积、家庭农业收入成为农户耕地闲置与否的最关键因素。户主健康恶化与较多的耕地面积均会促使农户闲置耕地,而家庭农业总收入的增加能起到促进农户充分利用耕地的作用;(3)平原地区的土地流转能有效利用耕地资源,防止土地闲置,而在山区土地流转对耕地闲置的影响不明显。建议积极建立基层的土地流转中介平台,以推动平原地区的土地流转与全国层面的农业规模经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鑫 欧名豪
揭示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可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耕地保护和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以往关于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研究大多以单元间相互独立为假设条件,忽视单元之间相关性,这可能致使结果不能客观揭示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本文构建耕地指数与耕地变化指数,借助空间自相关与重心分析模型,对江苏省1980-2009年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表现出严重不均衡,2009年耕地稀疏区与减少区主要分布在苏锡常,耕地集聚区、增加区和基本稳定区主要分布在苏中与苏北;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具有空间自相关现象,2009年江苏耕地分布形成包括苏州、无锡市区在内的低-低相关区和沭阳、涟水在内的...
关键词:
耕地 空间分布与变化 空间自相关 江苏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晓瑜 胡守庚 童陆亿
全面认知耕地资源价值的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梳理当前耕地资源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县域耕地资源价值测算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从村、镇和县不同地域尺度测算耕地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团风县耕地资源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比例约为5∶3∶2,综合价值为466.85元/m2,约为当前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的8.8倍;县域耕地资源经济与生态价值依附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势,局部地区空间集聚效应明显,耕地资源综合价值与耕地区位和交通条件关系密切,并在杜皮乡、贾庙乡地区存在低值集聚。多尺度耕地资源价值研究可为甄别耕地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