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78)
2023(8449)
2022(6933)
2021(6484)
2020(5635)
2019(12296)
2018(12143)
2017(23430)
2016(12795)
2015(14308)
2014(14884)
2013(14268)
2012(12879)
2011(11548)
2010(11631)
2009(11015)
2008(11710)
2007(10557)
2006(8998)
2005(8457)
作者
(38366)
(31894)
(31256)
(30271)
(20235)
(15210)
(14610)
(12308)
(12129)
(11806)
(10901)
(10877)
(10332)
(10307)
(10112)
(9771)
(9526)
(9335)
(9211)
(8936)
(7997)
(7955)
(7919)
(7279)
(7275)
(7106)
(7099)
(7092)
(6517)
(6368)
学科
(39772)
经济(39713)
(37510)
管理(37504)
(30934)
企业(30934)
(20824)
银行(20679)
(19489)
(19127)
方法(19058)
(17241)
数学(15987)
数学方法(15799)
中国(14016)
(13454)
金融(13447)
(13079)
财务(13047)
财务管理(13017)
(12467)
企业财务(12261)
(11735)
制度(11729)
(10964)
保险(10872)
业务(10754)
(10239)
理论(9610)
(9567)
机构
学院(175679)
大学(175655)
(64443)
管理(64057)
经济(62693)
研究(58037)
中国(55406)
理学(53222)
理学院(52633)
管理学(51589)
管理学院(51267)
(40491)
(38324)
科学(36380)
(33210)
(30657)
财经(30245)
(29116)
中心(28651)
(27284)
研究所(27271)
业大(26495)
农业(26458)
(24316)
北京(24184)
(23588)
银行(23240)
财经大学(22579)
(21621)
(21225)
基金
项目(112669)
科学(87078)
基金(81569)
研究(79356)
(72307)
国家(71690)
科学基金(60716)
社会(48830)
社会科(46108)
社会科学(46095)
(44077)
基金项目(42267)
自然(40974)
自然科(40039)
自然科学(40022)
自然科学基金(39353)
(37569)
教育(36985)
资助(34730)
编号(31559)
成果(26756)
重点(25799)
(24563)
(23132)
(22958)
课题(22816)
(22319)
科研(22211)
创新(21661)
计划(21630)
期刊
(69494)
经济(69494)
研究(56661)
中国(40268)
(37550)
(35764)
金融(35764)
学报(32345)
(28901)
科学(26523)
大学(23815)
管理(23450)
学学(22761)
教育(17968)
农业(17479)
财经(15673)
会计(14776)
技术(14318)
(13130)
财会(12614)
经济研究(11306)
业经(10352)
(10184)
(9374)
理论(9109)
问题(8492)
实践(8369)
(8369)
通讯(8367)
会通(8335)
共检索到2834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红忠  赵玉洁  周冬华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公允价值会计被认为是顺周期机制,放大了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而广受诟病。本文尝试从正向冲击和逆向冲击角度研究公允价值是否存在放大作用。研究发现两类冲击下系统性风险均存在;公允价值会计作用不对称,逆向冲击下放大了系统性风险,正向冲击下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逆向冲击的作用渠道时发现,市场流动性不足是放大作用的显著原因,银行以公允价值计价的风险敞口和资本充足率对放大作用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林琳  曹勇  
本文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与系统性风险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包含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压力在内的系统性风险压力指数,并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该指数能够较好地拟合并解释现实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同时得出结论,银行业发生风险及宏观经济形势下滑将对影子银行体系产生较大风险压力,银行业和影子银行体系对系统性风险压力的影响较为直接。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孙丽霞  
本文基于公允价值层级等相关理论,以2009-2015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公允价值层级信息、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按第一、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资产以及按第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正向作用明显,且逐层增加;完善的银行公司治理有助于抑制三个层级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且抑制作用也逐层提高。根据结论的启示,商业银行应充分披露公允价值各层级相关信息,努力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允价值各层级信息透明度及质量,以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孙丽霞  
本文基于公允价值层级等相关理论,以2009-2015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公允价值层级信息、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按第一、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资产以及按第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正向作用明显,且逐层增加;完善的银行公司治理有助于抑制三个层级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且抑制作用也逐层提高。根据结论的启示,商业银行应充分披露公允价值各层级相关信息,努力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允价值各层级信息透明度及质量,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高璐  
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价值层级理论,以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相关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公允价值层级信息、银行外部审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二、三层级公允价值资产以及第二、三层级公允价值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正向作用明显,且逐层增加,但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负债的影响并不显著;银行外部审计有助于抑制三个层级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不利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杨军华  
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所积聚的总体风险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不稳定的来源之一。银行体系的非核心债务与核心债务的比率能够反映金融周期的不同阶段和银行体系的风险承担情况。本文分析了银行体系非核心债务和短期债务的顺周期性以及二者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资产负债的快速增长伴随着非核心债务和短期债务的快速增长,增加了系统性风险。随着金融系统中介链的拉长,系统整体期限错配加剧,系统性风险增加,监管者应采用逆周期的方式运用各种工具来抑制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蔡利  马可哪呐  周微  蔡春  
本文以公允价值审计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外部审计功能的发挥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控的作用。在剖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影响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公允价值审计是有助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控,并以公允价值审计在银行业的实施状况为基础,从建立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协同机制,以及构建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协作框架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公允价值审计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监控机制,旨在更好地发挥外部审计的功能作用,加强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监控,促进金融稳定,维护金融安全。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马宇  
作为金融体系最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体系具有较强的脆弱性,这历来都是经济学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这里研究的不是单个银行的问题,而是一国整个银行体系的问题,是从整个银行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的。银行体系脆弱性上升表现为整个银行体系风险曾加,贷款回收困难、不良资产增加,甚至出现个别银行挤兑、倒闭、合并等,此状况进一步发展就会演变为银行体系危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一方面来源于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所特有的高负债结构;另外一方面来源于外部风险的增加,尤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黄佳  曹雪锋  
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交易支付结算体系都与系统性风险相关。机构和市场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已多有论述,但交易支付结算体系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不仅学术界探讨得不多,而且在实践中也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可能造成严重的隐患。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出发,从理论与实践、国际和国内经验等多角度论述银行间支付结算体系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并提出改进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陆静  胡晓红  
本文以条件在险价值法(CoVaR)为基础,通过引入状态变量模拟尾部风险的时变特性,采用市场化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对中国14家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工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最大,平安银行最小;自次贷危机以来,中国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呈逐步下降趋势。论文还采用商业银行自身的特质指标,结合向前的△CoVaR检测模型,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商业银行自身的VaR水平、杠杆率、股价净值比、规模等指标对其向前的系统性风险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从逆周期缓冲角度为监管部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了有效帮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鄢俊华  罗春蓉  刘轶  
本文使用系统性风险β值法度量我国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上市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单个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不仅取决于系统性风险β值,还受到其个体风险值的影响。总体而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β值高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边际贡献和影响也较大。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尽管β值较小,一旦个体风险值急剧增加,其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也可能超过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因此,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既要关注那些系统性风险β值大的银行,也要关注个体风险值可能出现剧烈波动的中小银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苑清  童中文  
文章通过Co Va R模型,采用2007年11月16日至2014年2月7日12家上市的商业银行收盘价的周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法考察我国不同上市银行与银行系统之间的双向溢出效应以及上市银行的风险贡献度。实证结果表明,在q£0.05区间内,单个银行与银行系统之间存在双向的风险溢出效应且两种风险溢出之间存在关联;对中国银行系统而言,风险贡献度最大的银行是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浦发银行,12家上市银行系统重要性之间的差别不大,但是稳健性存在较大差别。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鹤  张启文  
利用2006年1~12月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经济正常时期和上行时期,随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增加,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会显著降低;在经济下行时期,随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增加,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会显著增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风险传染和融资流动性两个方面。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鹤  张启文  
利用2006年112月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经济正常时期和上行时期,随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增加,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会显著降低;在经济下行时期,随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增加,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会显著增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风险传染和融资流动性两个方面。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赵平  
银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与银行审慎性监管存在根本性冲突,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分析了银行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对资本充足性监管和监管风险评级的不利影响,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采用削弱了审慎性银行监管的有效性。这一研究结论事实上为最近两年有关"公允价值会计核算与金融危机挂钩"的业界观点提供了一种解释,因为金融危机的形成一般都会找到来自于银行监管方面的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