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45)
- 2023(12326)
- 2022(10383)
- 2021(9989)
- 2020(8062)
- 2019(18493)
- 2018(18169)
- 2017(35634)
- 2016(19176)
- 2015(21055)
- 2014(20887)
- 2013(20030)
- 2012(18317)
- 2011(16075)
- 2010(15918)
- 2009(13986)
- 2008(13406)
- 2007(11256)
- 2006(9399)
- 2005(8174)
- 学科
- 济(71556)
- 经济(71474)
- 管理(54524)
- 业(52376)
- 企(43012)
- 企业(43012)
- 方法(36243)
- 数学(32901)
- 数学方法(32443)
- 财(21565)
- 农(20107)
- 中国(18341)
- 业经(15212)
- 贸(15100)
- 贸易(15092)
- 易(14793)
- 制(14061)
- 务(13774)
- 财务(13732)
- 财务管理(13709)
- 企业财务(13106)
- 农业(13094)
- 地方(12548)
- 银(12524)
- 银行(12515)
- 理论(12196)
- 学(11959)
- 行(11925)
- 融(11861)
- 金融(11860)
- 机构
- 学院(251715)
- 大学(249463)
- 济(106696)
- 经济(104626)
- 管理(100623)
- 理学(87388)
- 理学院(86553)
- 管理学(85084)
- 管理学院(84596)
- 研究(79958)
- 中国(62556)
- 财(51100)
- 京(49479)
- 科学(45552)
- 财经(40768)
- 中心(39135)
- 所(37469)
- 经(37431)
- 农(37185)
- 江(36691)
- 业大(34847)
- 研究所(33935)
- 经济学(33622)
- 范(31297)
- 师范(30983)
- 财经大学(30843)
- 经济学院(30556)
- 北京(30161)
- 院(29678)
- 州(29204)
- 基金
- 项目(175758)
- 科学(140312)
- 研究(131144)
- 基金(129704)
- 家(111939)
- 国家(111005)
- 科学基金(97206)
- 社会(84185)
- 社会科(79989)
- 社会科学(79973)
- 基金项目(67848)
- 省(67689)
- 自然(62543)
- 教育(62311)
- 自然科(61167)
- 自然科学(61152)
- 自然科学基金(60087)
- 划(57179)
- 资助(53457)
- 编号(52743)
- 成果(42171)
- 部(40369)
- 重点(39307)
- 创(37557)
- 发(37221)
- 课题(36280)
- 教育部(35491)
- 国家社会(35459)
- 创新(35032)
- 人文(34372)
共检索到362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丁晓峰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各经济体传统货币政策模式的冲击余波至今未消,近年来,各国都面临着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的选择困惑,本文对美日两国实行利率规则的操作经验进行分析,在选取利率规则基本模型相关指标的基础上,引入公众预期加以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在实行利率规则操作过程中注重公众预期的作用,其采行的货币政策会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
公众预期 货币政策 利率规则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岳正坤 石璋铭
不同经济主体因为获取、处理经济信息能力差异,会表现出通胀预期的异质性。信息强势主体与弱势主体之间存在信息扩散与学习,因此货币政策有效的前提是反映信息强势主体的预期。本文分别测定了公众通胀预期和专家通胀预期,并选取7天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因变量,将两种预期分别置入前瞻性泰勒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检验基于不同主体预期的利率规则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没有反映专家预期可能是近年来货币政策效力较差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异质性 货币政策 泰勒规则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杨小军
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特别强调预期在货币政策有效性发挥中的核心作用。在对有关经典预期理论进行探讨之后,借助标准的新凯恩斯模型分析了预期对货币政策操作结果的影响,认为公众预期会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使得政策结果偏离目标水平,而且在把"Brainard不确定性"纳入分析框架之后,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将更大,即政策结果完全由预期决定,同时对预期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在对全文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启示。
关键词:
预期 货币政策 Brainard不确定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亚平
经济的动态变化,人们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有限认知,决定了人们处于一种动态学习过程之中。并且,经济主体不仅是根据某种计量方法或经验自我学习,有时更多的也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信息传播相互学习。在这种互相学习和影响的过程当中,由于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中央银行对公众的预期和决策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已越来越借助于货币政策的预期引导功能。当前,在防止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对于货币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公众学习 公众预期 预期引导 货币政策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富全 朱建明
本文利用行为经济学的估测偏见理论,结合我国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对公众当前有限理性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进行分析解释,认为我国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具有明显的有限理性特征,导致偏离政策目标。因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发布应尽量消除不确定性,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树立公众信心,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关键词:
有限理性预期 估测偏见 短视 参照点依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曾刚
货币政策能够做到的,就是保持物价的长期稳定,借以稳定全社会的预期,并为市场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其他宏观调控手段的实施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赵春玲 胡建渊
理性预期学派及其理论已经成为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为现代宏观经济系统建立了基于个体最优化行为的微观基础,弥补了长期以来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的缺陷。本文在对货币政策中性命题重新认识以及对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演变途径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的理性预期理论模型的分析,说明即使是在理性预期条件下,宏观的货币政策调控仍然是有效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力军
通过对2001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货币政策与家庭收入预期的相互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货币政策与家庭收入预期的相互影响具有持久性,并且呈反方向变动;钉住通货膨胀率的货币政策具有反周期性质;我国居民消费/储蓄(或消费贷款)受到跨期最优的约束,我们不能忽视前瞻性变量对居民行为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庄 陈思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尹继志
依据规则操作货币政策,是各国中央银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普遍做法。按照货币政策操作变量选择和名义锚设定的不同,货币政策规则有工具规则和目标规则之分。影响较大的工具规则有泰勒规则和麦卡勒姆规则,目标规则主要有汇率目标规则、货币供应量目标规则、通货膨胀目标规则和隐含的目标规则。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选择的是货币供应量目标规则,但这一规则近年来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改善货币政策操作,我国未来应选择通货膨胀目标规则和利率规则。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名义锚 工具规则 标规则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燕
实证分析表明,在当前我国数量型与价格型调控手段并存的情况下,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目标之一,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利率与名义经济总量、投资、消费的变动相关性不显著,但与实际的经济总量、投资、消费的变动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这表明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十分有限。今后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创造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利率传导 有效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忠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责以来,在经济约束和结构性特征异常复杂的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当局根据中国经济金融的实际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不断突破思想束缚,积极探索和初步形成了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政策体系和理论基础。全球金融危机对传统货币经济学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极大推动了理论界和决策者的深刻反思。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实践和宝贵经验,同时全面梳理了危机以来国外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货币政策框架的新方向、货币政策操作的新模式和货币政策调控策略的新变化。事实证明,中国金融宏观调控所积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忠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责以来,在经济约束和结构性特征异常复杂的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当局根据中国经济金融的实际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不断突破思想束缚,积极探索和初步形成了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政策体系和理论基础。全球金融危机对传统货币经济学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极大推动了理论界和决策者的深刻反思。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实践和宝贵经验,同时全面梳理了危机以来国外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货币政策框架的新方向、货币政策操作的新模式和货币政策调控策略的新变化。事实证明,中国金融宏观调控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的反思是一致的,有必要加以总结完善。这对于做好新常态下转型中的中国货币政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亚雯
本文从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的角度论述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别是反金融危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非常显著,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经济复苏后,管理通胀为主的稳健货币政策以保持价格水平稳定和改革开放以来增发货币对中国的贡献。并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1.与传统凯恩斯主义相反,货币政策对付衰退作用明显:即使短期利率水平接近于零,货币政策也能有效地刺激经济;2.货币政策是保持价格水平稳定的重要工具。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是避免非预期的价格水平波动,因此保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应当是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3.货币增长率增加,能提高政府实际收入,增加政府支出。
关键词:
货币 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 通货膨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