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62)
- 2023(11408)
- 2022(10027)
- 2021(9429)
- 2020(7780)
- 2019(17741)
- 2018(17737)
- 2017(34040)
- 2016(18450)
- 2015(20803)
- 2014(20809)
- 2013(20665)
- 2012(18860)
- 2011(16930)
- 2010(16786)
- 2009(15218)
- 2008(14596)
- 2007(12788)
- 2006(11203)
- 2005(9603)
- 学科
- 济(77261)
- 经济(77089)
- 管理(54989)
- 业(51801)
- 企(44109)
- 企业(44109)
- 方法(36138)
- 数学(30035)
- 数学方法(29716)
- 农(19934)
- 中国(19851)
- 地方(18509)
- 业经(17662)
- 学(17307)
- 技术(16953)
- 财(16521)
- 理论(14467)
- 和(14440)
- 农业(13543)
- 环境(12503)
- 贸(11961)
- 贸易(11956)
- 易(11547)
- 制(11240)
- 教育(11141)
- 地方经济(10664)
- 划(10562)
- 务(10393)
- 财务(10326)
- 财务管理(10311)
- 机构
- 大学(263969)
- 学院(261798)
- 管理(108313)
- 济(100850)
- 经济(98556)
- 理学(94744)
- 理学院(93660)
- 管理学(92094)
- 管理学院(91611)
- 研究(86379)
- 中国(61149)
- 京(56340)
- 科学(55920)
- 财(43324)
- 所(42876)
- 农(39578)
- 业大(39547)
- 研究所(39404)
- 中心(38695)
- 江(36926)
- 范(36607)
- 师范(36326)
- 财经(35616)
- 北京(35557)
- 经(32379)
- 院(31543)
- 农业(30838)
- 州(30424)
- 师范大学(29629)
- 经济学(29189)
- 基金
- 项目(187040)
- 科学(147830)
- 研究(138301)
- 基金(135235)
- 家(117354)
- 国家(116371)
- 科学基金(100452)
- 社会(87550)
- 社会科(82145)
- 社会科学(82118)
- 省(73467)
- 基金项目(72826)
- 自然(65135)
- 自然科(63587)
- 自然科学(63576)
- 教育(63177)
- 自然科学基金(62416)
- 划(61851)
- 编号(57110)
- 资助(54547)
- 成果(45553)
- 重点(41690)
- 部(40985)
- 发(40083)
- 创(39315)
- 课题(38766)
- 创新(36598)
- 科研(35422)
- 项目编号(35249)
- 国家社会(35163)
- 期刊
- 济(108222)
- 经济(108222)
- 研究(75515)
- 中国(48238)
- 学报(41214)
- 科学(39647)
- 管理(38386)
- 农(35526)
- 教育(32838)
- 大学(31082)
- 财(30919)
- 学学(29015)
- 农业(25572)
- 技术(25182)
- 业经(17651)
- 融(16946)
- 金融(16946)
- 财经(16596)
- 经济研究(16522)
- 图书(15865)
- 科技(15106)
- 技术经济(14151)
- 经(14065)
- 问题(13789)
- 理论(13283)
- 业(12627)
- 实践(12404)
- 践(12404)
- 资源(12355)
- 情报(11928)
共检索到3706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莫少群
“公众理解科学”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出现缘于当代西方科学的社会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科学与公众之间社会性的距离增大并演变成某种社会危机。本文概述了这个领域中的三种主要经验研究进路,并就在我国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
公众理解科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素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姚昆仑
中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中国科协普及部姚昆仑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渗透在社会生产力中,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恩惠,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因而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许佳琪 汪雪锋 陈虹枢 雷鸣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是引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跨领域颠覆性技术往往对技术的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和意义,预先科学准确地识别跨领域颠覆性技术,是超前捕获技术发展方向并抢占科技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方法/过程]基于跨领域融合创新思想,构建跨领域颠覆性技术主题的识别方法和总体框架。具体采用ISI-OST-INPI分类体系与Rao-Stirling多样性指数,综合考虑专利所涉及技术领域的多样性、均匀度和差异性,对跨领域专利进行筛选后,运用文本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跨领域专利关键词时序共现网络并聚类形成技术主题,并从网络内部知识流动的角度,结合跨领域颠覆性技术特征构建多维测度指标与综合得分,识别跨领域颠覆性技术主题。最后选取脑科学专利开展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类脑器官培育和神经干细胞的移植分化、脑机接口技术及应用、神经形态计算3个技术主题具有较强的跨领域颠覆性特征,并通过资料验证法进行结果验证,证明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Frederic Vandermoere Sandrine Blanchemanche Andrea Bieberstein Stephan Marette Jutta Roosen 吴洪钟 孙铮
尽管纳米技术的潜在应用值得广泛期待,但本研究表明,公众对于纳米技术应用于食品领域既没有表现得含糊、盲目,也没有表现得悲观、失落。本研究结论来自一项公众对于纳米食品和纳米技术应用于食品包装的观念的调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公众关于食品风险和纳米技术的知识显著影响着公众对于纳米技术应用于食品包装的观念。但是,公众具备知识的区别并不与公众对纳米食品的支持相关,这表明公众知识的增加并不必然会调和一些食品工业的行业巨头对于纳米技术的极端乐观与公众对纳米技术应用的克制。另外,对纳米食品的反对与公众的直观经验无关,但是与公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与否有关。另外,公众对于科学、技术、自然的观念显著影响着公众对于食品领...
关键词:
食品科学 纳米技术 风险态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虞添 郭吉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K·H·纳耶斯,晓韦
中国和欧洲都是世界上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都是经过无数个世纪的努力,通过有时是革命性的手段不断创新而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传统并没有使创造性受到抑制,反使之具有更丰富的内容。中国与欧洲世世代代进行着各种思想、知识、方法以及货物的交流,这对双方都带来了益处。中国最早的生物技术产品如丝绸,材料科学产品如漆器,曾经把欧洲文艺复兴前最富有创业精神的商人吸引到了中国。活版印刷术,古代滴水计时器,以及指南针等,均代表了中国的技术发明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1965年中国科学家合成胰岛素,1981年又合成一种核糖
[期刊]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作者]
张轩慧 赵宇翔
【目的】通过厘清国际公众科学领域的源流与研究现状,为今后该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与借鉴。【文献范围】选取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集作为文献数据来源,以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群智科学(Crowd Science)等关键词以及项目名称进行主题检索,共得到相关文献1 796篇。【方法】借助文献计量、社会网络、内容分析等方法,结合可视化工具,对公众科学研究的演化路径、研究热点及国际图书情报学科中公众科学主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类智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韩素音
一、变化的世界现在,我们正面临着第三次浪潮,面临着信息革命的时代。工业革命已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世界,而第三次浪潮将使这一变化速度大大加快。信息革命、信息膨胀使得信息已变为不仅仅是某些人私有的东西,而成为全社会共享的财富。知识与信息在不断地、急剧地自我更新、自我刺激地发展着,使得经济、工业、农业、金融、思想、行为、人类关系等等这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必须随时检查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重建我们的思路,重建我们的有关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徐冠华
[期刊]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
眭珺钦 常显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安全领域不断得到拓展。现代国家安全已经成为在军事安全基础上,包括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等的综合安全。空间以其在各个领域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日益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既是军事上的"制高点",又是国家安全的"高边疆"。太空军事化和武器化日趋明显,空间战成为新的作战样式,空间力量成为维护空间安全的核心力量。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空间安全 空间力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志伟
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了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更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有必要从基本理论上对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问题予以探讨。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符合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及其发现,而技术则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从经济角度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曾说:“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技术”,又说:“科学技术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器官的延长和人类能力的加强”。这里,马克思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在现代,科技的作用更为广泛:(1)科学技术扩大了作为劳动对象的可利用的资源范围,如深层石油与矿藏、深海资源、资源再生等;(2)它开阔了以往无法实现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钱学森
软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它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解决组织、管理和决策这几方面的问题,为领导提出咨询意见。所以,软科学不只是科学,还包含许多技术性工作,实际上是软科学技术。软科学又是社会科学的应用,所以也可以称为社会技术。这就是软科学的性质。同时,发展软科学也是一项技术革命,是软的技术革命,不是现在提得很多的硬的技术革命。软科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万本太 王玉芬
经济地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与具体时空条件紧密结合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深刻认识经济地域运动的根本动力,对于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形式的运动,都必有其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钱学森
本文介绍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及其方法论,强调了其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强调简化法的精确科学不适用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而唯一可行的替代方法是从定性法向定量法的超大工程学。
关键词:
系统科学 方法论 超大工程学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迎秋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科学技术,而真正使科学技术变成实际生产力的却是科学技术的产业化水平。如果有科学技术,但这些科学技术还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