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93)
- 2023(11029)
- 2022(9659)
- 2021(8918)
- 2020(7844)
- 2019(18389)
- 2018(18105)
- 2017(35553)
- 2016(19402)
- 2015(22398)
- 2014(22245)
- 2013(21987)
- 2012(20448)
- 2011(18400)
- 2010(18840)
- 2009(17585)
- 2008(17369)
- 2007(15574)
- 2006(13359)
- 2005(11816)
- 学科
- 济(86141)
- 经济(86057)
- 管理(57327)
- 业(53012)
- 方法(47216)
- 企(43856)
- 企业(43856)
- 数学(42973)
- 数学方法(42354)
- 财(23271)
- 农(20938)
- 中国(20117)
- 贸(19817)
- 贸易(19812)
- 易(19314)
- 地方(17068)
- 学(16581)
- 业经(15689)
- 环境(15566)
- 制(13941)
- 务(13877)
- 财务(13838)
- 财务管理(13791)
- 农业(13639)
- 出(13124)
- 企业财务(13065)
- 理论(12973)
- 划(12473)
- 和(12370)
- 技术(11733)
- 机构
- 大学(283113)
- 学院(282271)
- 济(117468)
- 经济(115053)
- 管理(110659)
- 理学(96570)
- 理学院(95520)
- 管理学(93587)
- 管理学院(93090)
- 研究(90072)
- 中国(68296)
- 京(58763)
- 科学(55754)
- 财(54534)
- 农(45761)
- 所(45416)
- 财经(43837)
- 中心(42697)
- 江(42041)
- 业大(41909)
- 研究所(41201)
- 经(39897)
- 经济学(37418)
- 北京(36487)
- 农业(36194)
- 范(36015)
- 师范(35653)
- 经济学院(34297)
- 州(33208)
- 财经大学(32692)
- 基金
- 项目(191715)
- 科学(151788)
- 基金(141269)
- 研究(136745)
- 家(122974)
- 国家(122049)
- 科学基金(105615)
- 社会(87827)
- 社会科(83534)
- 社会科学(83508)
- 省(74890)
- 基金项目(74674)
- 自然(69660)
- 自然科(68119)
- 自然科学(68102)
- 自然科学基金(66874)
- 教育(64954)
- 划(63260)
- 资助(59986)
- 编号(54551)
- 成果(43816)
- 部(43365)
- 重点(43243)
- 发(40072)
- 创(39597)
- 课题(37837)
- 科研(37513)
- 教育部(37467)
- 创新(37047)
- 国家社会(36683)
共检索到4035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史亚东
地方政府是环境治理的重要行为主体,其环保支出行为不仅取决于地区发展理念和发展状况,而且受到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的影响以及上级政府和公众的监督。基于环境关键词的网络搜索评价公众环境关心程度,并以首轮中央环保督察为准自然实验,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对2012—2018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样本的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环保支出强度(环保财政支出占财政一般支出预算的比重)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地方政府的环保支出行为存在相互模仿的竞争效应;公众环境关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公众环境关心程度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本地环保财政支出强度的增加,而且可以促进地理位置邻近、污染排放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地区的环保财政支出强度提升;中央环保督察在提升地方环保财政支出强度上的政策效应不显著,但其对官员问责产生的督察压力会显著促进地方政府环保支出强度的提高。因此,在环境治理中应加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通过“自上而下”的上级考核与督察和“自下而上”的公众诉求与监督促进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改善。一方面,要重视公众的环境偏好及其社会监督作用,并利用其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典型示范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中央环保督察制度,通过严格问责与有效激励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责任。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世刚 鲁逸楠 贺琛
中央环保督察不仅影响企业行为,还具有重要的外溢效应。本文以2013—2018年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通过多期DID模型考察中央环保督察政策实施对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中央环保督察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审计费用,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中央环保督察主要通过提高审计师时间投入和风险溢价而提高审计费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内部控制、分析师跟踪及外部机构持股能够显著降低中央环保督察对审计收费的关系强度。本文的研究将中央环保督察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联系起来,丰富了环境规制经济后果和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为全面理解中央环保督察的治理效应和注册会计师环境决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参考,也为进一步发挥环保督察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鸿儒 陈思丞
官员更替作为中央政府“隐性治理”的重要工具,其对地方环境监管实施的影响亟待实证研究。文章基于南方A省2011~2018年18945家民营企业样本数据,定量分析了近年来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官员更替制度对辖区内民营企业污染排放规模的影响,并利用中央环保督察的准自然实验探讨了中央政府的信号机制对于官员更替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近年来官员更替制度对于加强地方环境监管实施、减轻企业排污具有积极作用。在中央政府借助环保督察传递明确的环境治理信号后,官员更替对民营企业污染排放的抑制程度将进一步加强。文章揭示了官员更替制度作为环境治理工具的内在影响机制,并强调具有明确信号机制的中央环保督察是优化“环境监管分权+官员更替”设计的有效制度安排。本文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环境监管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国兴 林伟纯 郎玫
中央环保督察是环境领域"督政"的重要制度,其直接作用对象是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地方政府行为是动力和约束两个维度多种因素综合交织的结果。基于此,本文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的动力及所受约束出发,构建中央环保督察压力下的地方环境治理行为发生机制的分析框架。以2018年被督察的30个案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 QCA)探究压力和约束共六个条件变量相互交织对地方环境治理行为的复杂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地方环境治理行为的发生有两种路径:(1)环保压力驱动模式,环保压力是地方环境治理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2)拐点型模式,经济约束与资源约束是地方环境治理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完善地方政府生态政绩考评体系,健全环境治理领域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税收政策及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出政策启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建国 徐艳 刘传俊
基于20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透视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行为的多种组态,以解释地方生态环境治理何以发生与再生产形式主义。研究发现:任何单一因素均无法构成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实为“多重复杂并发因果”;六条路径、三类条件组态构成了地方环境治理形式主义产生的主要驱动机制,即“经济约束”驱动型,“注意力兑现悬浮”驱动型与“避责思维”驱动型,各因素的有效结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引发形式主义的发生与再生产等。为了防范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福祉,当前亟需在推动产业转型以促进“经济”“环保”目标的平衡、内外协同以兑现政府环境注意力,以及精准问责以疏解官员“避责”情结等方面下大功夫。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建国 徐艳 刘传俊
基于20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透视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行为的多种组态,以解释地方生态环境治理何以发生与再生产形式主义。研究发现:任何单一因素均无法构成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实为“多重复杂并发因果”;六条路径、三类条件组态构成了地方环境治理形式主义产生的主要驱动机制,即“经济约束”驱动型,“注意力兑现悬浮”驱动型与“避责思维”驱动型,各因素的有效结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引发形式主义的发生与再生产等。为了防范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福祉,当前亟需在推动产业转型以促进“经济”“环保”目标的平衡、内外协同以兑现政府环境注意力,以及精准问责以疏解官员“避责”情结等方面下大功夫。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寇坡 韩颖 石俊国
中央环保督察对环境的改善效果备受肯定,但是这种改善效果的持续性却受到质疑。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本文构建了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的动态复制系统,探究中央环保督察压力下空气质量改善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央环保督察过程中,空气质量的改善可能来自于地方政府无差别的关停污染企业;中央政府一味地加大对地方政府环保失职的惩罚,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采取一刀切式的"懒政"、"怠政"行为;辖区的初始污染水平、管制成本均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地方政府一刀切行为是多因素驱动的结果,中央政府应协调各方力量,理性决策,推动中央环保督察的良性运行。
关键词:
中央环保督察 地方政府 污染企业 一刀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亦文 王宇 胡宗义
中国生态环境监管历经"督查"到"督察"的制度转变,为探究国家生态环境监管制度效果、演变逻辑及启示提供了绝佳契机。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对中央环保督察前后进行评估,利用中国311个地级行政单位日度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央环保督察的两个阶段都能够对空气质量的改善起到显著作用,中央环保督察结束后,首轮督察和第二轮督察存在短期的持续性。中央环保督察存在溢出效应,同时在城市类型、地理区位、人口结构和污染程度等异质性方面首轮环保督察和第二轮环保督察都出现了显著的特征,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本文的研究为确立中央环保督察的重点区域、规划中央环保督察的合理框架以及实现生态文明的相关政策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马洁琼 赵海峰
不同于常规的环境规制政策,中央环保督察因具有运动式治理特征,对被督察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值得研究。为探究中央环保督察何时起效,本文致力于中央环保督察的时滞效应研究,采用2012—2019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央环保督察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时滞效应及其相关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央环保督察的效果存在时滞效应,且对不同类型污染物减排的时滞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异质性;(2)中西部地区城市具有明显的运动式应对特征,中央环保督察对中西部城市的气体污染物影响呈“U”型;(3)中央环保督察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不同污染物起效时间不同。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 张凯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硬约束下,中央不断提升环保因素在地方政府激励与惩戒机制中的影响权重,中央环保督察制度成为新常态下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之举。我们以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这一准自然实验作为研究样本,从金融市场反应与空气污染治理成效的视角,探究其政策效力。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对中央环保督察的反应显著为负;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政治优待”预期,随着环保督察行动的不断深入而被逐步打破;对于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未达到80%的城市,“回头看”阶段相比于督察阶段更有效地降低了空气污染物;分地域来看,中央环保督察在北方地区的政策效力更具持续性,但在南方、西北地区的结果并不显著。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吴勋 陈曦
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安排,中央环保督察致力于强化地方政府部门权责与引导企业环境保护行为,选取2014—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中央环保督察、地方政府竞争与企业环保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相较于其他类型企业,中央环保督察能够有效促进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并且形成一定的持续机制,但其效果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减弱。(2)当地方政府竞争程度较低时,中央环保督察的正面效应显著增强,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环保投资水平。(3)非国有企业和高度行业竞争企业受中央环保督察的影响更大,中央环保督察的促进作用在“东—中—西”部地区表现出逐渐减弱的阶梯型转变。有鉴于此,提出建立环保督察长效机制、强化地方环境治理责任,规范地方政府竞争秩序、优化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增强环保督查结果运用、高效落实环境政策导向的建议,来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罗伟
本文以2014—2020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样本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央环保督察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研究中央环保督查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央环保督察能改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且在督察后仍保持显著的正效应。更重要的是,内部控制是中央环保督察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中介变量,在中央环保督察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之间发挥中介传导效应。
关键词:
中央环保督察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内部控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鑫 于法稳 胡晓燕
本文从生态环保督察视角,阐述县域涉农生态环境整治的现实背景、基本概念与内涵特征,并基于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概括分析县域涉农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特征。研究发现:县域涉农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重点流域面源污染、工矿业污染、生活污染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方面,呈现出复杂性、累积性、变动性和区域性等特征。县域涉农生态环境整治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困境,包括理论思维滞后导致整治实践陷入误区,主体责任缺位造成整治内生动力不足,行为能力有限导致整治效果欠佳,服务供给不足造成整治问题解决滞后等。为此,本文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夯实主体责任、增强行为能力和提升公共环境服务供给水平等方面,提出县域涉农生态环境整治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生态环保督察 县域 生态环境整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姜雅婷 杜焱强
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一项重大体制创新和改革举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运行8年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关于其制度成效如何生成的因果机制尚未被揭示。本文运用理论建构型过程追踪对内蒙古自治区岱海湖治理过程展开长时段纵向跟踪研究,研究发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与地方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间存在由“情境建构—行为调适—效能生成”3个部件持续互动所构成的因果机制;其中,制度成效取得的关键在于“压力—能力—动力”逻辑,这一逻辑不仅实现了环境治理委托—代理机制下央地纵向关系的良性运转,而且体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本文从过程研究范式出发创新性地识别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成效”间的因果机制,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优势何以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提供了借鉴与启示,也为解决西方语境下环境治理委托—代理困境、形成具有中国话语意义的理论思考提供了方向。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涂正革 邓辉 谌仁俊 甘天琦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中央环保督察是中国环境治理模式的重大变革。本文使用完全饱和断点回归设计和环境健康效应测度中的剂量—反应关系,基于城市空气质量日度数据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绩效月度数据,探讨了中央环保督察(试点)对河北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影响。研究发现:环保督察显著改善了河北省的空气质量,且具有长期效果;环保督察虽然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尤其是重污染行业总利润带来了约289.8亿元的经济损失,但也为河北省居民带来了约95.4亿元的环境健康总福利。督察带来的长期健康收益和短期经济损失,最终都会转化为经济绿色增长优势。所以中央环保督察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并产生健康收益,严格的环境规制兼具环境与健康效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集聚——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增值税转型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实证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冲击”还是“补充”: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示范高职”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效果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
金融市场发展、两税合并与企业资本结构——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沪港通与深港通对标的股票定价效率影响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绩效评估——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京津冀协同治理对区域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病补偿政策效果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