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68)
2023(11976)
2022(10634)
2021(10112)
2020(8545)
2019(19633)
2018(19734)
2017(37829)
2016(20748)
2015(23385)
2014(23176)
2013(22913)
2012(20848)
2011(18639)
2010(18483)
2009(16757)
2008(16141)
2007(13740)
2006(11885)
2005(10237)
作者
(59236)
(49044)
(48667)
(46429)
(31414)
(23722)
(22192)
(19374)
(18808)
(17408)
(17113)
(16508)
(15540)
(15232)
(15090)
(14938)
(14728)
(14550)
(13981)
(13900)
(12170)
(11909)
(11806)
(11219)
(10962)
(10897)
(10886)
(10779)
(9706)
(9700)
学科
(75419)
经济(75334)
管理(56875)
(54529)
(43368)
企业(43368)
方法(35791)
数学(30997)
数学方法(30636)
(21459)
中国(20828)
(19422)
(18825)
地方(18027)
业经(16963)
环境(15552)
农业(14395)
(13786)
理论(13608)
(13530)
(12763)
贸易(12754)
(12724)
银行(12684)
(12380)
财务(12322)
(12315)
财务管理(12298)
(11976)
技术(11762)
机构
大学(282902)
学院(281570)
管理(113915)
(103270)
经济(100700)
理学(98720)
理学院(97553)
管理学(95726)
管理学院(95242)
研究(92632)
中国(71761)
科学(61532)
(60753)
(48636)
(46398)
(46359)
业大(44530)
中心(43150)
研究所(42826)
(40558)
财经(39205)
(38353)
北京(38352)
师范(38002)
农业(36457)
(35657)
(34461)
(33396)
师范大学(30982)
经济学(29489)
基金
项目(201918)
科学(157675)
研究(145740)
基金(145622)
(127516)
国家(126475)
科学基金(108405)
社会(89020)
社会科(84039)
社会科学(84015)
(79240)
基金项目(79216)
自然(73142)
自然科(71295)
自然科学(71281)
自然科学基金(69948)
(67130)
教育(65628)
编号(60325)
资助(59401)
成果(47534)
重点(45196)
(43260)
(42491)
(41379)
课题(40656)
科研(39147)
创新(38543)
计划(37123)
大学(37043)
期刊
(110559)
经济(110559)
研究(81433)
中国(50806)
学报(46678)
科学(43148)
(40973)
管理(38343)
(35187)
大学(34608)
学学(32604)
教育(29654)
农业(28829)
(25351)
金融(25351)
技术(22888)
业经(18592)
财经(17269)
资源(16129)
经济研究(16081)
图书(16016)
(14902)
理论(14554)
科技(14534)
(14373)
问题(14372)
实践(13732)
(13732)
(13383)
现代(12817)
共检索到402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洁  毕军  黄蕾  周鲸波  杨莉  李凤英  曲常胜  
蓝藻水华暴发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太湖作为流域重要的水源地,2007年蓝藻水华事件的暴发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无锡市区489名公众的太湖蓝藻水华生态风险感知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蓝藻水华生态风险被公众知觉为总体风险是陌生和完全可控的;蓝藻水华暴发原因是陌生和不可控的,这是引起公众风险意识的主要因素。影响公众蓝藻水华生态风险感知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媒体、信息和个体因素。报纸广播电视是主要的媒体因素。信息因素有灾害信息、灾害治理信息、政府防范措施信息。灾害治理信息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灾害信息和政府防范措施信息。不同性别、年龄段、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及职业的人群,对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家虎  高俊峰  刘聚涛  许妍  
利用波段比值算法对经几何校正和大气矫正后的MODIS/Terra L-1B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2004~2010年天气晴好条件下太湖及各分湖区蓝藻水华的面积与时空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对太湖蓝藻水华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0年太湖地区共暴发蓝藻水华539次;2004~2007年太湖蓝藻水华首次暴发时间逐年提前,暴发频次逐年增加,2007~2010年太湖蓝藻水华首次暴发时间逐年推迟,暴发频次逐年减少;2004~2010年3~8月份蓝藻水华暴发次数有增加的趋势,8~12月份蓝藻水华暴发次数有减小的趋势;2004~2010年太湖蓝藻水华主要发生在北部和西部湖区,东部和南部湖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金林  胡昱东  章贝贝  
危机对社会整体和历史过程而言是一种常态,其引发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产生和人类行为。伴随现代化的进程,诱发社会公共危机的可能性因素日趋增多,公共危机蔓延的可能性和蝴蝶效应更趋严重,应对社会公共危机的能力已成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无锡太湖蓝藻爆发事件为例,透视分析了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并提出了应将社会公共危机应对置于社会发展目标、社会法制进程、政府职能建设、政府政策协同等四点建设性意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艳会  徐兆安  陈求稳  李伟峰  张小晴  
目前,湖泊蓝藻水华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蓝藻水华的暴发机制复杂,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以太湖为例,根据近5 a水环境和水华发生的实测数据,结合BP(Back Propagation)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建立了蓝藻水华发生风险的模糊风险评价方法。对太湖9个水环境功能区的评价结果表明:西部沿岸区、梅梁湖蓝藻水华发生风险最大,为重度蓝藻水华风险区;竺山湖、五里湖次之,为中度蓝藻水华风险区;南部沿岸区、贡湖、湖心区为轻度蓝藻水华风险区,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水华发生风险最小,为轻微蓝藻水华风险区。建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可为蓝藻水华的预测、预警以及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聚涛  杨永生  高俊峰  姜加虎  
根据MODIS影像和实地监测叶绿素a浓度数据,采用太湖蓝藻水华分级评估方法,对2004~2008年太湖不同类型蓝藻水华类型进行评估并统计分析,探求太湖蓝藻水华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以期为太湖蓝藻水华预防和预警提供支持。结果表明:(1)2004~2008年,全湖共发生蓝藻水华414次,以小型蓝藻水华为主,发生333次,占总次数的80.43%;随着蓝藻水华级别的增加,发生次数逐渐减少;(2)空间上,蓝藻水华主要发生在太湖的北部和西部区域,并且蓝藻水华发生级别由高到低基本上沿西北-东南方向分布;(3)年际变化上,蓝藻水华发生次数呈逐渐增加趋势,蓝藻水华级别较高、次数较多的年份主要集中于2006年和2...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莉  陆倩倩  李婧琦  吉中会  
以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中"苏-锡-常"三市的协同应急为例,针对灾害跨城域以及单个区域应急能力不足等情形,提出了区域应急联动的超网络结构。通过分析应急优化目标和对受灾点实施救助的最优决策行为,构建了区域应急联动的超网络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苏锡常协调应对水污染的资源配置方案优化设计中。结合关键因素分析,得出结论:各出救点与受灾区域关联的脆弱性和应急能力上限、各受灾区域脆弱性直接影响到应急资源调配方案的选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晟铭  刘吉平  宋开山  梁晨  高佳  
为研究巢湖蓝藻水华暴发的规律,该文以Landsat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AFAI指数对藻华进行提取,分析1983~2017年巢湖蓝藻暴发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探讨巢湖藻华暴发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3~2017年巢湖藻华暴发频次、持续时间都在增加,历年最早暴发时间逐渐提前,藻华覆盖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巢湖藻华主要分布在西北入湖口,西北部是巢湖藻华暴发的核心区。从其驱动力分析发现,风速、气温和大气压力是导致巢湖暴发重要影响因子,人口增长、GDP快速发展、施肥增加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是导致巢湖藻华现象日益严重的重要人为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士群  严少华  王震宇  宋伟  刘海琴  张建秋  黄建萍  
针对太湖蓝藻打捞后难以处理并造成严重二次污染的问题,采用厌氧发酵方法研究了蓝藻发酵产生沼气的相关参数、发酵产物的成分、藻毒素降解特点;同时评估了太湖蓝藻无害化处理以及作为生物质能源、肥料的资源化利用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接种适量活性污泥后太湖蓝藻在厌氧状态下产生沼气达0.56 L/g左右,比甲烷速率达189.73 L/kg.d,调节碳氮比可以大幅度提高蓝藻产气量和比产甲烷速率。蓝藻发酵产生沼气的CH4含量虽然处于动态变化,但平均含量较禽畜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的甲烷含量高,太湖蓝藻是一种有潜力的生物质能源材料。蓝藻藻毒素自然存降解极慢,但采用厌氧发酵后,藻毒素迅速降解。蓝藻发酵后沼液沼渣中含有丰富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季健  
文章以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为切入点,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包含多个结构变量、多重因果关系的社会系统和谐指标的统计评估模型,以探索社会系统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并运用无锡市城乡居民较大规模问卷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验证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统计评估,从而了解太湖蓝藻事件对无锡居民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程度以及居民对蓝藻事件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考察无锡市居民对社会系统和谐的满意程度,探索其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以期为构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鸿明  
一片草原上生活着一群聪明的牧人,他们各自勤奋地工作,增加着自己的牛羊。随着畜群不断扩大,终于达到了这片草原可以承受的极限,每再增加一头牛羊,都会给草原带来损害。但每个牧人的聪明都足以使他明白,如果他再增加一头牛羊,由此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季健  沈菊琴  孙付华  徐立  
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给江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而目前关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WSR方法论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工具。因此将WSR方法论应用到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的分析中,并通过事理—人理(SR)的EAPs概念模型建立,对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从居民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环境意识、社会就业、公共服务六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旨在通过对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的分析,为研究社会系统和谐奠定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韩志萍  邵朝纲  张易祥  杨志红  吴湘  唐铭  叶金云  
为了解南太湖水域近年来水质状况,以及蓝藻生物量与氨氮和总氮之间的变化规律,实验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南太湖水域3个入湖口(小梅港、新塘港、大钱港)水质中蓝藻生物量、氨氮和总氮的年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使用SPSS10.0中的Bivariate(pcarson)软件对蓝藻生物量与氨氮和总氮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太湖入湖口蓝藻生物量一般有两个高位期,一个是在每年5—6月,另一个在每年的9—10月;(2)南太湖入湖口的总氮浓度处于富营养水平,并有向重富营养化发展的迹象;(3)蓝藻生物量与氨氮浓度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102~0.290,呈现不相关;(4)2008—2009年蓝藻生物量与总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伟  ~  严长清  陈江龙  段学军  
为了协调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本文在借鉴已有各种区划方法的基础上,将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状况作为区域土地利用的约束条件,提出了基于自然生态约束的滨湖城市土地利用分区方法,并讨论了评价单元的划分、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以无锡市区为例,通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两方面评价,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较高、中等和低四级自然生态约束类型区,并提出各类型分区的土地利用布局导向和管制措施,为滨湖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伟  
大都市区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随着人口规模急剧增加,资源消耗、环境容量占用、污染排放均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同时也引致交通拥挤、空间局促、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成为制约大都市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人口总量控制和区域调控政策,目的在于协调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在借鉴地理学传统分区方法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要素,从人居环境的约束性和适宜性两方面出发,构建人口空间布局适宜性分区评价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单元划分、指标赋值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并采用修正矩阵向量模型计算各评价单元人口布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学军  陈雯  许刚  孙伟  
城市人口分布格局不仅受经济就业、生活质量、通勤距离等自组织分布要素的引导,还受到政府管制和调控的制约,不可能完全通过自组织而实现人口分布的优化。因此,除了阐释人口分布的自组织变动机制和影响因素外,还迫切需要研究人口分布对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方面的综合影响,进而提出优化的人口空间格局。在大量查阅人口分布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式,提出了生态约束、生产挤占、生活集聚、效益综合、顾及现状等人口优化分布原则,并运用随机与目标函数方法,建立人口空间分布优化模型。以无锡市区为例,基于丰富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资料,进行城市空间生态保护、生产开发、生活居住价值评价,通过模型运算,提出优化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