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80)
- 2023(3015)
- 2022(2601)
- 2021(2563)
- 2020(2275)
- 2019(5107)
- 2018(5377)
- 2017(10214)
- 2016(5303)
- 2015(6307)
- 2014(6156)
- 2013(6213)
- 2012(5751)
- 2011(5592)
- 2010(5375)
- 2009(5048)
- 2008(5151)
- 2007(4769)
- 2006(4698)
- 2005(4150)
- 学科
- 管理(18823)
- 济(16626)
- 经济(16486)
- 业(12574)
- 企(12193)
- 企业(12193)
- 图书(10639)
- 书馆(10126)
- 图书馆(10126)
- 工作(7874)
- 和(7657)
- 方法(7496)
- 学(7370)
- 中国(6511)
- 理论(6405)
- 业经(6331)
- 财(5536)
- 资源(5257)
- 农(5008)
- 读者(4286)
- 数学(4140)
- 数学方法(4066)
- 务(4048)
- 化(4036)
- 财务(4031)
- 财务管理(4027)
- 企业财务(3887)
- 信息(3855)
- 社会(3648)
- 经济理论(3604)
- 机构
- 大学(81036)
- 学院(74867)
- 管理(32241)
- 理学(26419)
- 理学院(26088)
- 管理学(25591)
- 管理学院(25391)
- 研究(23314)
- 济(22938)
- 图书(22790)
- 经济(22164)
- 书馆(22135)
- 图书馆(22134)
- 京(17977)
- 中国(17894)
- 科学(16093)
- 范(12981)
- 师范(12906)
- 财(12714)
- 江(12631)
- 中心(12025)
- 所(11931)
- 北京(11317)
- 州(11277)
- 农(11082)
- 信息(10943)
- 研究所(10774)
- 业大(10296)
- 师范大学(10152)
- 大学图书馆(10088)
- 基金
- 项目(49447)
- 科学(38138)
- 研究(37573)
- 基金(35385)
- 家(30439)
- 国家(30169)
- 科学基金(25985)
- 社会(24639)
- 社会科(22006)
- 社会科学(21993)
- 基金项目(19006)
- 编号(18959)
- 省(18159)
- 成果(17974)
- 自然(16007)
- 教育(15893)
- 自然科(15493)
- 自然科学(15489)
- 自然科学基金(15256)
- 划(15214)
- 项目编号(13549)
- 资助(13439)
- 一(11890)
- 研究成果(10765)
- 部(10220)
- 重点(10054)
- 国家社会(9894)
- 发(9588)
- 课题(9512)
- 科研(9327)
共检索到128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梁灿兴
本文通过对历史上公众图书馆产生源流的梳理,得出了公众图书馆产物的社会基础正是公民社会的特征的结论,认为公众图书馆是公民社会的产物,近代公众图书馆是近代公民社会发展起来的信息资源自治体。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梁灿兴
本文讨论了在近代公共图书馆出现之前,图书馆事业的依附性,指出公众图书馆的出现是图书馆事业在近代获得独立的社会地位的标志,并分析了公众图书馆的本质特征,试图探索图书馆事业获得社会独立的原因。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魏建琳
公民社会理论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研究必须面对的话题。文章从概念、价值与实践三个方面梳理、归纳了若干命题,认为公共图书馆事业视野下之公民社会概念可以广义地概括为公共图书馆事业中对民主、自由、平等、正义之普世理想的各种憧憬、设计与实践,它有广阔的外延。当前需要探究的首要命题是: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需不需要依赖公民社会?如果需要,为什么?当前的公共图书馆治理探究就属于公民社会理论与公共图书馆事业之实践命题。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梁灿兴
本文认为近代公民社会是图书馆事业产生和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20世纪初期和目前都处于公民社会的初级发展阶段,指出了当前图书馆发展正确方向是自觉推动公民社会建设。
关键词:
图书馆学 图书馆事业 公民社会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周文骏
初步尝试对图书馆产生和发展问题作社会视角的考察,指出文献是产生图书馆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互动生成图书馆组织,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互相促进。图书馆出现是人的本质精神的体现。人的本质决定着图书馆的本质及其发展。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青 王坚方
图书馆学科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是一种新的理论探讨,之所以关注是因为市民社会对图书馆建设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市民社会推崇平等、自愿、自由、相互尊重的价值观,全民阅读既是市民社会的精神反映,也是信息公正的理想形态。图书馆参与全民阅读活动,将以市民社会的特征为依据,以保障读者权益、实现信息公正为核心内容而展开。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全民阅读 读者权益 信息公正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托马斯·海贝勒 宾建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学术界兴起了一波关于公民社会的讨论。文章围绕三个主要假设而展开。第一,公民社会的基础结构正在渐进演变,文章从企业文化、公民文化、话语文化和日常文化四个场域进行了探讨。第二,这些结构是自上而下由党和国家启动的。第三,正在兴起的是一个威权的公民社会类型。文章的结论是,中国不会自动地产生一个名副其实的公民社会,但也许会强化民主结构并因此推动未来向公民社会转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何伟华
"两型社会"建设离不开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聚集地。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及背景状况,探讨了信息资源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地方高校图书馆 两型社会 信息服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全球化时代产生全球公民社会,全球公民社会需要全球公民。全球公民不仅生活在全球化时代,更要具有全球意识和人类关怀,并愿意为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发展、全球的公平与正义、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积极的行动。培养负责任的全球公民,是全球化时代赋予公民教育的新使命。全球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并愿意为全球和人类的发展而积极行动的负责任的公民的教育,包括人权和人道主义教育、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教育、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宏卿
从清末民初到今天的100年,是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百年。从中国现代化的视角,以公民社会的养成为主线,从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去解读百年中国的变迁历程,"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律"变奏,分析其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困境与出路,试图从学术上探索中国公民社会养成的普世而又独特的路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公民社会 养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航行 王旭瑞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艰巨而复杂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这样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混乱状态。价值观体系的混乱和分裂必然导致行为失范和社会失序。要建设现代化的、文明的、和谐的公民社会,仅仅发展经济和为社会组织"松绑"是不够的,必须重建与之相应的价值观体系。为了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我们需要进行与公民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启蒙",在精神文化层面正本清源。以诚信为理性认知观前提,以平等尊重为道德价值观基础,以正义优先为经济价值观目标,以法治为社会价值观准则,从这些最基本的价值原则做起,逐渐树立现代
关键词:
公民社会 价值观 诚信 平等 正义 法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曹辉
公民伦理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基础性构成,它形成并作用于公民的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呈现了个人以公民身份与其他公民进行交往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作为公民德性核心要素的民主、平等、责任、信任等价值观念,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主导元素。现代公民教育通过创设有意义的公民生活情境,以交往、对话和协商为主要方式,促进了公民道德理性水平的提升,是公民社会构建伦理生态的重要推动力量。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咏吟
公民社会的建立,极大地释放了公民的创造力。城市发展与乡村建设,使得我们的时代走向城乡互动的审美时代。城市的高度技术崇拜,使城市的空间变得富有想象力。乡土的经济限制与文化限制,激发人们向往城市生活空间,但城市的空间完全无法满足公民的需要。乡土空间的解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公民的生活需要。当乡土联系城市变得快捷,城乡才形成了真正的审美互动;如何建立城乡之间的和谐空间,考验着公民社会的审美想象力。
关键词:
公民社会 城乡互动 审美时代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贾西津
回顾今年春季以来在中华大地及至全球范围发生的SARS危机,它对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和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中国迅速控制疫情的成效也赢得了国际上的称誉。在这个过程之中,政府扮演了强有力的角色,充分显示了其统一行动和社会动员的力量;与政府强有力的控制和主导相比,民间自发的力量动员似乎显得黯淡,至少并未如人们期望地那样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那么,如何理解中国公民社会在危机应对中的表现特点及其进程?公民社会在这次危机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在中国强有力的政府管理模式下,公民社会的治理机制是否具有发展的必要?这是中国转型时期治理结构变革中面对的重要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