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90)
- 2023(4278)
- 2022(3569)
- 2021(3015)
- 2020(2627)
- 2019(5861)
- 2018(5362)
- 2017(11500)
- 2016(5754)
- 2015(6548)
- 2014(6192)
- 2013(6310)
- 2012(6039)
- 2011(5433)
- 2010(5245)
- 2009(4719)
- 2008(4599)
- 2007(3933)
- 2006(3186)
- 2005(2639)
- 学科
- 济(34881)
- 经济(34847)
- 方法(22360)
- 数学(21312)
- 管理(21260)
- 数学方法(21254)
- 业(20720)
- 企(16373)
- 企业(16373)
- 财(9817)
- 农(7138)
- 中国(6966)
- 务(6326)
- 财务(6326)
- 财务管理(6315)
- 贸(6184)
- 贸易(6184)
- 企业财务(6174)
- 易(5998)
- 环境(5831)
- 业经(5442)
- 农业(5154)
- 地方(5119)
- 融(4864)
- 金融(4864)
- 划(4843)
- 技术(4639)
- 制(4385)
- 银(4111)
- 银行(4110)
- 机构
- 大学(90267)
- 学院(88381)
- 济(46025)
- 经济(45533)
- 管理(39143)
- 理学(35507)
- 理学院(35261)
- 管理学(34983)
- 管理学院(34822)
- 研究(24415)
- 财(21459)
- 财经(18356)
- 中国(18227)
- 经(17028)
- 经济学(16590)
- 京(16100)
- 经济学院(15493)
- 财经大学(14136)
- 商学(12158)
- 商学院(12059)
- 中心(11952)
- 经济管理(11315)
- 科学(11228)
- 江(11190)
- 业大(11098)
- 农(10702)
- 融(10081)
- 所(10002)
- 金融(9935)
- 北京(9461)
- 基金
- 项目(64894)
- 科学(54096)
- 基金(52384)
- 研究(47130)
- 家(44445)
- 国家(44132)
- 科学基金(40049)
- 社会(35145)
- 社会科(33733)
- 社会科学(33729)
- 基金项目(27673)
- 自然(24760)
- 自然科(24299)
- 自然科学(24297)
- 自然科学基金(23937)
- 省(23230)
- 教育(22170)
- 资助(21749)
- 划(19558)
- 编号(16743)
- 部(16430)
- 国家社会(16145)
- 教育部(15235)
- 人文(14785)
- 重点(14101)
- 创(13825)
- 制(13502)
- 发(13210)
- 大学(13174)
- 创新(12965)
共检索到1136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何凡 张静堃 范子英
本文基于不同城市“12369”环保热线开通的时间差异,利用微观企业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我国以监督、举报为主要特征的公众参与的减排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环保热线开通带来了公众参与,并显著降低了企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且这种减排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增加当地环境治理投资和监管力度,并促使企业强化污染末端治理是导致上述结果的重要机制。本文结论为我国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
公众参与 污染减排 环保热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小敏 徐盈之
以是否开通高铁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契机,采用中国2004—2016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实证考察高铁开通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高铁开通的污染减排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的污染减排效应更为显著。之后,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结果均支持高铁开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降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对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高铁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在实现单位产出污染减排上的积极作用有赖于高铁网络下发生的要素结构优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杰 王博瀚
在理论探析碳减排政策影响就业的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碳交易政策的实施导致试点地区就业率显著提升,且碳交易政策能够加速劳动力城乡流动、行业转移以及性别转换,同时使得劳动力技能结构呈现“两头粗、中间细”的分布特征;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并不局限于试点地区一隅,亦能够对试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试点地区劳动力增加来源包括“就地转换”“走的少”和“来的多”3个方面。进一步地,碳交易试点政策所诱发的就业率提升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高级化驱动的劳动力需求扩大和工资提升所驱动的劳动力供给增加。
关键词:
碳交易政策 就业率 双重差分 空间溢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梓慕 高明 黄清煌 郜镔滨
中国工业经济30多年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而健全的环境政策体制、完善的环保投资机制和规范的公众参与制度是协调经济效益与废气减排双重矛盾的重要举措。文章运用中国大陆2001—2012年的区域时间系列数据,探讨了环境政策、环保投资和公众参与对工业废气减排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政策工具中,行政化和市场化政策工具对工业废气减排存在正向影响,且均存在累积效应。但市场化政策工具对工业废气减排的效果明显大于行政化政策工具。然而,不同政策工具对工业废气减排存在地区差异性,市场化政策在东部的效果最明显,而行政化政策在西部最显著。同时,环保投资对工业废气减排只在当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当前环保效率依然低下,无法形成长期效应。此外,公众参与对工业废气减排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及累积效应,说明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会促进更大的减排效果。最后,根据对实证结果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废气减排 环境政策 环保投资 公众参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梓慕 高明 黄清煌 郜镔滨
中国工业经济30多年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而健全的环境政策体制、完善的环保投资机制和规范的公众参与制度是协调经济效益与废气减排双重矛盾的重要举措。文章运用中国大陆2001—2012年的区域时间系列数据,探讨了环境政策、环保投资和公众参与对工业废气减排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政策工具中,行政化和市场化政策工具对工业废气减排存在正向影响,且均存在累积效应。但市场化政策工具对工业废气减排的效果明显大于行政化政策工具。然而,不同政策工具对工业废气减排存在地区差异性,市场化政策在东部的效果最明显,而行政
关键词:
废气减排 环境政策 环保投资 公众参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梓慕 高明 黄清煌 郜镔滨
中国工业经济30多年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而健全的环境政策体制、完善的环保投资机制和规范的公众参与制度是协调经济效益与废气减排双重矛盾的重要举措。文章运用中国大陆2001—2012年的区域时间系列数据,探讨了环境政策、环保投资和公众参与对工业废气减排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政策工具中,行政化和市场化政策工具对工业废气减排存在正向影响,且均存在累积效应。但市场化政策工具对工业废气减排的效果明显大于行政化政策工具。然而,不同政策工具对工业废气减排存在地区差异性,市场化政策在东部的效果最明显,而行政
关键词:
废气减排 环境政策 环保投资 公众参与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雷玉桃 彭文祥 张萱
以2000—2018年中国工业各行业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工业数字化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碳减排,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工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发挥效率提升效应与合作协同效应,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与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进而降低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碳减排效应具有行业和区域异质性,低耗能、低排放行业数字化转型与碳排放表现为显著负向线性关系,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数字化转型与碳排放呈现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东部地区工业数字化转型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数字减排效果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递减态势。因此,应着力推动工业生产过程数字技术应用,行业间排放数据共享与传递,建立效率提升与合作协同机制,分阶段、分区域推进工业尤其是高耗能工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为有序实现碳中和提供数字助力。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吴嘉贤 刘修岩
本文将高铁开通视为一项准自然试验,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can人口空间分布数据测算贫困指数,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高铁开通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有利于降低农村贫困,且距离高铁站越近,减贫效应越强。进一步分析表明,高铁开通能显著提高周边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而高铁开通所引发的异地迁移效应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高铁开通而迁移的人口数量不多。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可以有效地利用高铁网络在中西部地区的布局,配套完善政策措施,助力农户增收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农村贫困 双重差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潘妍 张牧扬 王辉
在大规模减税情境下,如何在防范财政风险的同时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发展阶段完善地方治理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基于2015-2020年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本文从地方环保收支行为视角构建统一理论框架,深入剖析增值税税率下调政策实施对地方环境治理的影响。增值税税率下调政策实施有效降低了地级市的细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带来意料之外的环保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增值税税率下调政策实施导致地方政府选择通过强化生态环境执法来获得非税收入,缓解短期财政压力。这一政策的实施同时起到了规范地方生态环境执法的效果,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进一步分析表明,设置软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强环境保护目标约束的地方政府在面对减税政策冲击时更有可能通过强化生态环境执法来实现缓解财政压力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双赢”结果。上述结论不仅为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环境质量改善现象提供了一个新解释,还对未来中国如何统筹协调减税政策和环保政策提供了借鉴。
[期刊] 改革
[作者]
章政 郭雨蕙 吴瀚然
在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背景下,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其“以新代旧、以严替宽”的动态提升是我国工业减排的主要驱动力。基于手工搜集的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信息构建政策变量,利用2001—2014年中国水污染企业微观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系统研究标准提升的减排效应、作用机制和差异化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标准提升显著降低了以化学需氧量为表征的企业水污染排放,基于多种方法开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一结论是可靠的。机制分析显示,企业减排没有以减产停产为代价,而是通过前端清洁生产和末端污染去除的方式共同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标准提升的减排效应在制定出台地方标准、标准提升幅度适中、企业达标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为此,应持续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有序推进排放标准的覆盖、优化和更新,对不同水平企业分层分级设定排放限值,促使污染企业“劣者趋良、良者趋优、优者更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冯国强 马通
现有文献大量关注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诅咒效应,却较少研究环境治理是否也面临类似的“诅咒”问题,以及内在的“诅咒”机制。本文利用2004-2018年我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SO_(2)排放量的面板数据,系统检验资源依赖对于环境保护究竟是“福音”还是“诅咒”,以及强化环境规制能否突破资源依赖带来的“诅咒”机制,并在理论上厘清增长资源“诅咒”与环境治理资源“诅咒”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资源依赖与环境治理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环境治理的资源诅咒效应更容易出现在拐点之前,拐点之后二者之间呈负相关;环境监管强化能够形成拐点前移动力,推动城市环境治理突破资源诅咒。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徐雯 张锦华
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改变农业生产者的预期收益,使其调整生产决策并最终对生态环境产生外部性。本文基于200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以2018年在六个省份开展的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试点开展对农业碳排放水平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农业碳排放水平,主要通过经营规模扩张、种植结构调整和要素投入调整三条渠道实现,但对不同自然风险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异质性分析表明,试点开展显著降低高自然风险地区的农业碳排放水平,但对低自然风险地区的政策效果却截然相反。据此,本文为农业风险管理与农业低碳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基于粮食安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晓丹 王帆
本文基于中国乘用车市场微观数据,应用结构估计方法,结合汽车需求替代和发电结构评价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减排净效应,并模拟“双碳”目标下的减排效果。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较好实现了市场推广的政策目标,贡献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48.72%,但其中仅31.72%的增量来自对燃油车的替代,其余68.28%则来自补贴刺激的额外新增;补贴在减排方面存在双向作用,替代效应通过替代燃油车减少了尾气排放,直接效应刺激了新能源汽车额外新增,增加了用电排放,由于替代效应弱于直接效应,在当前发电结构下最终导致21个样本省市碳排放净增加941.39万吨,可见补贴并不是一项有效的减排政策。同时,补贴政策的减排效果与发电结构密切相关,发电结构达到“碳中和”时补贴政策会净减排1000.05万吨。基于此,本文提出,汽车行业减排的政策设计应关注需求替代与能源背景,适应能源结构调整的同时促进新能源汽车有效替代燃油车,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碳排放 补贴政策 需求替代 发电结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克中 陶东杰
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引发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转移,新经济地理学称之为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分布效应"。本文以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1-2012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证实了高铁的"虹吸效应",为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分布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首先,高铁开通显著降低了沿途非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率;其次,距离区域中心城市越近的地级市受到高铁开通的负向影响越大;第三,高铁的"虹吸效应"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交通基础设施 经济分布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刚强 王海森 范恒山 岳子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理应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新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在考虑变量选择偏误、剔除其他政策影响和容忍“不外生工具变量”等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除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渠道以外,数字经济促进了技术多样化,为碳减排提供了更稳定的激励,且技术相关性越高,数字经济对技术多样化的提升效应越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要素禀赋差异、跨界污染转移和主体功能定位是影响省际交界地区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的重要因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在低数字产业化与高产业数字化的地区,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不仅为系统理解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绿色财政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来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证据
公众参与、环境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基于我国A股重污染行业的经验证据
全国碳交易系统下省际间碳强度减排目标分配——来自公平与效率证据
市场型环境规制、碳减排与企业环境绩效:来自中国碳市场的证据
资本性环保支出、公众环境诉求与企业价值——来自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公众预期与量化宽松冲击效应:来自国际大宗商品的证据
政务新媒体的环境治理效应——来自环保官微发帖的证据
高铁开通、对外开放与知识溢出效应——来自中国城市专利引用数据的经验证据
交通可达性对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异质性分析——来自高铁开通的证据
经济集聚对工业废水的减排效应及异质性研究——来自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