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04)
- 2023(15902)
- 2022(13696)
- 2021(12772)
- 2020(10530)
- 2019(24006)
- 2018(24260)
- 2017(46014)
- 2016(24678)
- 2015(27432)
- 2014(27379)
- 2013(26869)
- 2012(24481)
- 2011(22436)
- 2010(22611)
- 2009(21156)
- 2008(19951)
- 2007(17394)
- 2006(15768)
- 2005(13554)
- 学科
- 济(114053)
- 经济(113927)
- 管理(67470)
- 业(63880)
- 企(50580)
- 企业(50580)
- 方法(42456)
- 数学(36713)
- 数学方法(36337)
- 农(35200)
- 中国(28837)
- 地方(26847)
- 业经(26158)
- 财(25233)
- 农业(23340)
- 学(22287)
- 制(21910)
- 贸(16582)
- 贸易(16569)
- 理论(16477)
- 银(16411)
- 银行(16376)
- 融(16043)
- 金融(16041)
- 易(15991)
- 行(15712)
- 和(15639)
- 体(15611)
- 环境(15522)
- 地方经济(15222)
- 机构
- 学院(344455)
- 大学(344016)
- 济(145740)
- 经济(142608)
- 管理(135036)
- 研究(119476)
- 理学(116303)
- 理学院(115021)
- 管理学(113125)
- 管理学院(112478)
- 中国(89009)
- 京(72495)
- 科学(71044)
- 财(66422)
- 所(58918)
- 农(54642)
- 中心(53768)
- 研究所(53244)
- 财经(51869)
- 江(50924)
- 业大(48945)
- 范(47077)
- 经(47075)
- 师范(46730)
- 北京(46050)
- 经济学(44222)
- 院(43154)
- 农业(41296)
- 州(40946)
- 经济学院(39400)
- 基金
- 项目(231606)
- 科学(182284)
- 研究(174735)
- 基金(167045)
- 家(143877)
- 国家(142613)
- 科学基金(122705)
- 社会(111431)
- 社会科(105303)
- 社会科学(105276)
- 省(90397)
- 基金项目(88508)
- 教育(79654)
- 自然(76668)
- 划(75067)
- 自然科(74820)
- 自然科学(74806)
- 自然科学基金(73443)
- 编号(72412)
- 资助(67512)
- 成果(59505)
- 重点(51413)
- 部(51017)
- 发(50734)
- 课题(49702)
- 创(47869)
- 国家社会(45702)
- 创新(44546)
- 教育部(44381)
- 项目编号(43909)
- 期刊
- 济(172642)
- 经济(172642)
- 研究(109133)
- 中国(68528)
- 农(54119)
- 学报(50916)
- 管理(50199)
- 财(49736)
- 科学(48191)
- 教育(41106)
- 大学(39722)
- 学学(37255)
- 农业(36224)
- 融(32596)
- 金融(32596)
- 技术(30018)
- 业经(28715)
- 经济研究(27883)
- 财经(25593)
- 经(22053)
- 问题(21586)
- 技术经济(17348)
- 图书(17261)
- 理论(16826)
- 业(16042)
- 版(15848)
- 现代(15833)
- 科技(15656)
- 商业(15311)
- 实践(15134)
共检索到5211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鹂
改革的深化为乡村经济振兴提供了制度性供给。乡村经济振兴依然存在着生态、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多层次、深程度问题。为此,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发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培育乡村经济发展队伍、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视角下振兴乡村经济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深化改革 乡村经济 制度性供给 市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承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更加注重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的方向,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加注重改革系统集成,统筹提升“三个乡村”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更加注重改革重点,守住“两条底线”,凝聚振兴合力,夯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动能;更加注重遵循城乡融合发展视野下乡村全面振兴的改革原则,走好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承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更加注重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的方向,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加注重改革系统集成,统筹提升“三个乡村”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更加注重改革重点,守住“两条底线”,凝聚振兴合力,夯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动能;更加注重遵循城乡融合发展视野下乡村全面振兴的改革原则,走好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冯兴元 李铖 燕翔
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金融机构作为我国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金融机构,长期深耕“三农”业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更需要提升其为农服务能力,尤其是为农户、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满足这些需求主体多样化金融需求的能力。本文首先梳理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金融机构为农服务能力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其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总体上看,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金融机构为农服务能力受到稳健经营能力、可持续经营能力、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等内部因素以及同业竞争、宏观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社会信用环境、金融基础设施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金融机构为农服务能力总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尽管当前其为农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为农服务企业文化流于表面、贷款不良率偏高、盈利能力和金融科技运用水平较低等内部问题,同时还面临同业竞争压力较大、政策和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外部问题,从而削弱其为农服务能力。因此,未来需要从完善外部政策和保障体系、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两大方面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金融机构为农服务能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峪灼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乡村经济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完善乡村振兴的经济法治保障体系成为提高乡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因此,文章立足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经济与法治的价值遵循,分析乡村振兴中经济法治保障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高乡村政府部门长期管理意识、凝练彰显乡村经济法治体系特色、构建乡村经济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和推动乡村经济法治服务多元实践的路径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提供坚实的经济法治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经济法治 价值遵循 构建路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加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农村发展,根基在产业发展,核心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国家队、主力军,农业银行始终把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三农”金融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金融供给,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推动畅通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助力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努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关键词:
金融服务 乡村产业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莹
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传统经济的意义,接着剖析了目前农村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传统经济的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农村传统经济 乡村振兴 意义 问题 措施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国胜 聂其辉
中国的户籍制度根植于城乡二元结构并促进形成了两套相互隔绝的利益体系,强调"单向进城"的户籍制度改革不但难以满足市场条件下人口自由迁移及其寻求经济机会最大化的需要,而且造成了户籍利益在农村一端的固化,最终制约了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无障碍流动。从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来看,我国户籍制度需要全面调整户籍制度背后的城乡利益关系,平行推进城镇、农村的户籍制度双向改革。其中,城镇的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将户籍利益界定为属地政府应该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以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与城镇户籍全面脱钩,从而使得农业转移人口能够融入城镇。农村的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将农地(林地)承包、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权益等户籍利益界定为保障性利益,从更好地保护这种利益出发,一方面通过设计农村户籍利益转化为可交易资产的条件构建户籍利益转化机制;另一方面立足于人口自由迁移及其寻求经济机会最大化的需求探索性改革农村户籍的封闭状态,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城镇与农村之间的无障碍流动。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户籍制度 双向改革 户籍利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姗姗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和提出了总体要求,这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要实现乡村振兴蓝图,关键在人才,人才是撑起乡村振兴战略"台柱子"。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首先是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这是摆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 战略视角 研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贺
普惠金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发展取向,带来了巨大经济社会绩效。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短缺,市场发育不足,一直制约着地区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收入增长效应、民营企业发展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汤吉军 戚振宇
2019年1月10日,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高端论坛暨"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首批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协同创新中心"、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科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曾恒源 殷婧钰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还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挑战,都要求加快构建新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重点在于建设有为政府、建立有效市场和培育有志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互补互促,以及发挥有志农民的主体作用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内涵。稳固的制度基石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志农民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需要多措并举,实现制度、政策、机制等多方面创新,不断推动有为政府建设,促进有效市场建立和加快有志农民培育。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日新 叶思彤
2021年我国颁布《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为促进“五个振兴”,带动广大农村和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但在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产业发展缺乏宏观计划、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不足、乡村生态化发展面临挑战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涉农领域立法、健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等路径多管齐下解决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保障法治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促进作用。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法治保障 路径研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曾恒源 殷婧钰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还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挑战,都要求加快构建新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重点在于建设有为政府、建立有效市场和培育有志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互补互促,以及发挥有志农民的主体作用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内涵。稳固的制度基石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志农民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需要多措并举,实现制度、政策、机制等多方面创新,不断推动有为政府建设,促进有效市场建立和加快有志农民培育。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温涛 何茜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金融发展需要加快从扶贫金融向“普惠金融+产业金融”、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从支持生态扶贫向服务乡村绿色发展、从传统金融扶持向金融科技赋能的四重逻辑转换,并由此针对性地破题制约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和新形势新要求,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必须立足新的逻辑起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从强化金融机构责任担当、完善各类金融互补合作机制、加快绿色金融服务创新、建设开放型乡村金融信息平台、加大村级金融服务站建设力度以及建立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等方面重点发力,着力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为追求美好生活而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