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81)
2023(14356)
2022(11911)
2021(11511)
2020(9365)
2019(21509)
2018(21207)
2017(39326)
2016(21075)
2015(23969)
2014(23942)
2013(23227)
2012(21238)
2011(19283)
2010(18997)
2009(17172)
2008(16327)
2007(14388)
2006(12240)
2005(10539)
作者
(57322)
(47992)
(47524)
(45401)
(30139)
(22773)
(21717)
(18733)
(18475)
(16888)
(16223)
(16184)
(15180)
(14821)
(14806)
(14623)
(14060)
(13922)
(13631)
(13573)
(11896)
(11412)
(11381)
(11174)
(10642)
(10640)
(10465)
(10335)
(9708)
(9597)
学科
(84997)
经济(84891)
管理(55418)
(53955)
(39980)
企业(39980)
方法(37025)
(34045)
数学(33071)
数学方法(32651)
中国(27491)
(22435)
农业(22291)
业经(20543)
(18401)
(16901)
贸易(16889)
地方(16551)
(16532)
(15407)
(14300)
银行(14279)
(13726)
(13334)
(13332)
金融(13325)
理论(13117)
(12627)
(12319)
财务(12263)
机构
学院(287824)
大学(286171)
(122092)
经济(119630)
管理(109454)
研究(97917)
理学(94043)
理学院(93055)
管理学(91395)
管理学院(90854)
中国(76921)
(60190)
科学(56819)
(56186)
(48747)
(46857)
中心(46597)
财经(44104)
(43049)
研究所(42425)
业大(41258)
(40384)
经济学(38447)
(38371)
师范(37962)
北京(37590)
农业(37019)
(35879)
经济学院(34668)
(33658)
基金
项目(195998)
科学(155359)
研究(148030)
基金(143285)
(124513)
国家(123436)
科学基金(106129)
社会(95330)
社会科(90101)
社会科学(90085)
(75196)
基金项目(74972)
教育(68663)
自然(65992)
自然科(64487)
自然科学(64468)
自然科学基金(63315)
(63311)
编号(60647)
资助(58212)
成果(49311)
(44390)
重点(44078)
(42750)
课题(41990)
(41007)
国家社会(40574)
教育部(38575)
创新(38351)
大学(37598)
期刊
(135661)
经济(135661)
研究(85438)
中国(63108)
(49162)
(44186)
学报(42874)
科学(40559)
管理(39943)
教育(35784)
大学(34422)
农业(32933)
学学(32229)
(27515)
金融(27515)
技术(27082)
业经(24292)
财经(21617)
经济研究(21529)
(18742)
问题(17999)
(15667)
(15068)
(14780)
世界(14192)
图书(14062)
统计(13279)
技术经济(13095)
国际(12935)
理论(12507)
共检索到4345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高帆  张天帷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现阶段,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城镇化增速趋于放缓而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的分化趋于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的相对数下降但绝对数持续攀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和劳动生产率差距仍然显著,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收入分化持续趋强等新的实践背景。立足于这些实践背景,中国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思路和方案的创新,城乡连续体理论具有启发意义。该理论存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先验性”“范畴界定的统一性”和“分布形态的均匀性”三大隐含假设,这些假设与中国的发展实践并不一致,因此需要探究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连续体框架。中国本土化语境下的城乡连续体是一个具有空间扩展与结构多维特征的“复合体”。人口、土地与产业在城乡之间、乡村内部和城市之间这三大场域均具有连续体特征。从这一分析框架出发,新征程上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将顶层统筹与主体能动相结合,着力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加速化、社会公共产品均等化、地方实践路径差异化、微观主体选择扩展化、城乡空间格局融合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龙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是未来"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破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衰落铁律、深化城乡发展规律、破解城乡二元格局的必然选择。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独特的内在机理,生态文明、四化协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庞大的农村人口和独特的二元体制等基础,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原则和核心路径。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原则是生态立本、文化传承、创新驱动、改革引领、系统思维,核心路径是实施城镇化协同推进战略、乡村土地改革和乡村治理改革战略以及乡村教育振兴、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战略六位一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许诗源  郭雅媛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在新常态背景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对“三农”领域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十九届五中全会创新性地提出了在新发展阶段将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去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三个方面探究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对于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邬志辉   徐萌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要培养,根本在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在政策意涵上,彰显了乡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统筹设计,乡村教育振兴层次类别与地域功能全面覆盖;在研究方法上,学术界意识到用西方理论套裁中国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从中国实践出发”或“扎根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方案,但理论原型依然是“西方”的,是“从西方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看中国”,应回归“把中国作为方法”;在实践路径上,实现了赓续优秀传统与弘扬现代价值、教育振兴乡村与乡村教育振兴、政府倾斜支持与多方援助帮扶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朱建江  
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是立足于或基于"三农",而又不仅限于"三农"或宽于"三农"。当前,由于人们的习惯思维或部门思维,自觉不自觉地将乡村振兴战略"做小"了,仅仅拘泥于"三农"工作范围。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思想。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三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乡村振兴主要是物理空间概念的乡村(1),主要指建制村;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指物理空间概念乡村的建设要求,即十九大提出的20个字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要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建设,最起码包括建制村、与建制村临近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区镇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三方面内容。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后期,认真学习和主动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思想,对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平衡发展极其重要,意义重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长云  
科学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需要注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是顺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需要,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决定的。有效把握借鉴国际经验与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关系,需要注意国际经验教训,并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启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借鉴国际经验、强化中国特色,新时代大国发展逻辑转型更需要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国内,以我为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婧雅  
县域作为城乡连接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作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县域治理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从县域寻找切入点和增长点,既符合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也是国家治理能力服务乡村的重要体现。本文在县域治理框架下探索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深化乡村振兴提供借鉴与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黎  
坚持以党建创新引领乡村振兴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山东省淄博市因地制宜,探索以联村党建引领村庄抱团发展、共同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了强村带动型、村村互助型、村企联建型、城乡融合型等多样化的联建发展模式,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实践效果表明,联村党建是推动基层组织体系创新和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尝试。在新时期,为有效应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建议分类推进联村党建工作,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陆昂  
政策性投资基金支持乡村振兴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当前,地方政策性投资基金支持乡村振兴取得一定进展,在基金功能定位等方面具有鲜明特征。同时,面临财政出资规模和带动比例等制约。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应深化对财政出资与国有资本出资的联系区别、国家级与地方级的功能定位、政策性与非政策性的互补关系、政府有偿支持对无偿支持的适度替代等问题的认识,加快构建以国家级和省级政策性投资基金为核心的多层次的政策性投资基金体系,进一步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金良  
开启金融服务三农新征程2020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聂尚君  崔健  
立足新时代、面对新要求,农业保险更需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真正成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我国农业保险自2007年中央财政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保障范围不断加大,保障效果持续加强。具体来看,我国农业保险承保种类基本覆盖农、林、牧、渔等全部领域,承保的农作物品种已超过280种,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承保覆盖率已经超过65%。2016至2020年这5年间,累计为全国农业产业提供了保额为12.2万亿元的风险保障,惠及农户8.02亿户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曾恒源  殷婧钰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还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挑战,都要求加快构建新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重点在于建设有为政府、建立有效市场和培育有志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互补互促,以及发挥有志农民的主体作用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内涵。稳固的制度基石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志农民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需要多措并举,实现制度、政策、机制等多方面创新,不断推动有为政府建设,促进有效市场建立和加快有志农民培育。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祖辉  胡伟斌  
我国已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改革举措,扎实、有力、高效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近年来中央重要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尤其是有关乡村振兴发展与改革的文件精神与笔者的研究探索,从乡村振兴的发展引领、实践运行和改革深化三个层面,梳理和提炼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握的十大重点,即坚定乡村振兴“三步方略”;坚持“两山”理念“三大思维”;确保农业农村“三个优先”;建立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三种类型”规模经营;建构“三层协调”服务体系;建立“三治合一”治理体系;深化供给侧“三个激活”改革;深化“三权分置”产权改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日新  叶思彤  
2021年我国颁布《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为促进“五个振兴”,带动广大农村和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但在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产业发展缺乏宏观计划、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不足、乡村生态化发展面临挑战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涉农领域立法、健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等路径多管齐下解决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保障法治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促进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曾恒源  殷婧钰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还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挑战,都要求加快构建新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重点在于建设有为政府、建立有效市场和培育有志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互补互促,以及发挥有志农民的主体作用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内涵。稳固的制度基石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志农民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需要多措并举,实现制度、政策、机制等多方面创新,不断推动有为政府建设,促进有效市场建立和加快有志农民培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