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62)
- 2023(14355)
- 2022(12236)
- 2021(11395)
- 2020(9190)
- 2019(20951)
- 2018(20911)
- 2017(40107)
- 2016(21469)
- 2015(24158)
- 2014(24300)
- 2013(24022)
- 2012(22147)
- 2011(20347)
- 2010(20579)
- 2009(18785)
- 2008(17809)
- 2007(15903)
- 2006(14313)
- 2005(12229)
- 学科
- 济(106660)
- 经济(106494)
- 管理(58161)
- 业(56074)
- 企(42585)
- 企业(42585)
- 方法(39606)
- 数学(34441)
- 数学方法(34109)
- 农(34043)
- 中国(26341)
- 地方(26231)
- 业经(23703)
- 农业(22729)
- 财(20881)
- 学(20802)
- 制(17138)
- 地方经济(15083)
- 环境(14601)
- 贸(14268)
- 和(14267)
- 贸易(14256)
- 理论(14161)
- 发(13774)
- 易(13728)
- 融(13284)
- 金融(13282)
- 银(13253)
- 银行(13219)
- 行(12676)
- 机构
- 学院(308999)
- 大学(308739)
- 济(130939)
- 经济(128091)
- 管理(122025)
- 研究(106653)
- 理学(105540)
- 理学院(104365)
- 管理学(102647)
- 管理学院(102080)
- 中国(78225)
- 京(65136)
- 科学(64246)
- 财(57393)
- 所(52533)
- 农(50083)
- 中心(47779)
- 研究所(47761)
- 财经(45361)
- 江(45347)
- 业大(45090)
- 范(42038)
- 师范(41735)
- 北京(41262)
- 经(41124)
- 经济学(39756)
- 院(38448)
- 农业(37718)
- 州(36509)
- 经济学院(35438)
- 基金
- 项目(210168)
- 科学(165318)
- 研究(158026)
- 基金(151447)
- 家(130403)
- 国家(129238)
- 科学基金(111051)
- 社会(101033)
- 社会科(95425)
- 社会科学(95399)
- 省(82386)
- 基金项目(80585)
- 教育(71224)
- 自然(69113)
- 划(68302)
- 自然科(67417)
- 自然科学(67406)
- 自然科学基金(66164)
- 编号(65410)
- 资助(61090)
- 成果(53601)
- 发(46452)
- 重点(46446)
- 部(46042)
- 课题(44895)
- 创(43077)
- 国家社会(41387)
- 创新(40058)
- 教育部(39830)
- 项目编号(39498)
- 期刊
- 济(155324)
- 经济(155324)
- 研究(95501)
- 中国(60788)
- 农(50879)
- 学报(46766)
- 管理(44504)
- 科学(44351)
- 财(41515)
- 大学(36414)
- 学学(34411)
- 教育(34335)
- 农业(34231)
- 融(27173)
- 金融(27173)
- 技术(27118)
- 业经(25928)
- 经济研究(24482)
- 财经(22370)
- 问题(19873)
- 经(19154)
- 技术经济(16187)
- 图书(15673)
- 理论(15258)
- 版(14548)
- 业(14491)
- 科技(14426)
- 现代(14376)
- 实践(13772)
- 践(13772)
共检索到462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峪灼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乡村经济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完善乡村振兴的经济法治保障体系成为提高乡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因此,文章立足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经济与法治的价值遵循,分析乡村振兴中经济法治保障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高乡村政府部门长期管理意识、凝练彰显乡村经济法治体系特色、构建乡村经济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和推动乡村经济法治服务多元实践的路径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提供坚实的经济法治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经济法治 价值遵循 构建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日新 叶思彤
2021年我国颁布《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为促进“五个振兴”,带动广大农村和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但在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产业发展缺乏宏观计划、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不足、乡村生态化发展面临挑战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涉农领域立法、健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等路径多管齐下解决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保障法治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促进作用。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法治保障 路径研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长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一种促进型立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和根本遵循,是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行为规范和有力法治保障。深入领会其突出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立法特色,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结合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更好地落地见效仍需不懈努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旭峰 武萍
我国原有的单向城市化格局已演化为城乡互动格局,以城乡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重新配置和互动流通来激活乡村活力,形成新的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法治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法治主体缺位,自治限于形式;涉农立法滞后,专业人才匮乏;法治环境恶劣,法律意识薄弱的三大困境。文章提出通过完善乡村振兴法律体系,明确主体责任,约束公共权利;加强基层法律人才队伍建设,以法治保障吸引人才回流;强化村规民约与基层党建,推进普法宣传,构建新型法治环境;结合城乡长效互动机制,建立"三位一体"的乡村法治建设长效保障机制作为构建城乡互动格局下乡村振兴法治保障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
城乡互动格局 乡村振兴 法治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婉馨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引,而《民法典》的出台必将有力地促进乡村振兴总体布局的落实。民法的平等理念对促进城乡二元体制的解体和新的城乡融合关系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的束缚,实现城乡资源的平等交易和共同发展。《民法典》有助于促成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政治文明建设。《民法典》通过规定公民个人的民事权利和义务,重塑新型农民的精神风貌和灵魂。《民法典》通过规范家庭、邻里、社区等的关系,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民法典》通过在物权、侵权、合同、人格各编的具体规则,有利于促进乡村物质文明建设。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邬志辉 徐萌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要培养,根本在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在政策意涵上,彰显了乡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统筹设计,乡村教育振兴层次类别与地域功能全面覆盖;在研究方法上,学术界意识到用西方理论套裁中国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从中国实践出发”或“扎根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方案,但理论原型依然是“西方”的,是“从西方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看中国”,应回归“把中国作为方法”;在实践路径上,实现了赓续优秀传统与弘扬现代价值、教育振兴乡村与乡村教育振兴、政府倾斜支持与多方援助帮扶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芙 刘玲 高珍妮 叶思彤
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阐述农民—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内涵,探讨新型职业农民身份、地位和作用,并将其分为5种,剖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面临的6个难题。据此,提出8项法治保障建议:各级政府要制定有效可行的培育规章制度、制定统编通用公用教材与各地专业的实用教材制度体系、鼓励完善培育职业农民的师徒新路径制度、建立与完善师资队伍库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网络媒体教育培训培育制度体系、建立完善培训培育与农事基地融合发展的制度、实施题库考核认定制度和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财政扶持与监管力度。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职业农民 法治保障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婉颖 杨军
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是乡村战略的重要资源和动力源泉;乡村振兴是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目标。当前,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面临过度开发、侵权、知识产权权属不明等方面的纠纷,需要从法治上予以保障。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法治保障,一是乡土法治文化资源与国家规范成文法互补共融是动力源泉,国家规范成文法需要乡土法治文化资源的补充,优秀的乡土法治文化资源对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有重要作用;二是严格国家规范成文法实施是重要保障,法律实施阶段最需要规范、完善的实施细则,加强法律之间协调性以防止机械司法;三是用法治守护传承人权利是重要内容,明确传承人知识产权权利人主体地位,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让对传承人权利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四是开发过程中重视传承创新农村文化资源的历史担当是重要前提,制定明确统一的开发规划,加强知识产权建设,优化农村文化资源开发的准入与审批制度,完善农村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五是法治教育和宣传工作是重要环节,加强农村法治教育,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引导民众正确处理权利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承伟
为深入解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助力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本文创新性地从三个维度对文件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本文认为,学习掌握、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需要从内在逻辑上,深刻领会党领导“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丰富发展;从科学方法上,准确把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从实践路径上,有力有效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决策部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燕连福 毛丽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主要任务而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繁荣乡村;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设农业高质高效的现代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稳定乡村;深化农村关键领域改革,建设盘活各种资源的活力乡村。就现实挑战而言,要厘清城市与乡村、粮食与经济、主线与底线、改革与创新的关系,把握好城乡二元结构、粮食安全危机、规模返贫风险、农村资源固化等具体挑战。就实践路径而言,要从协调性、高质量、共同性和活力性上下功夫,进一步建立共同繁荣的城乡关系,夯实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铸牢农民富足的保障底线,唤醒农村改革的资源生机,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注入可靠力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星星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也可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为农村整体发展带来正向影响。但目前农村生态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制约。本文分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两者关系,结合现有问题和障碍,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改进对策,即完善农村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配套与衔接、加大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支持等,以期能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后阶段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生态文明 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德友 李丽
(一)改革、融合、创新,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确保粮食安全。改变过去片面追求产量的思想,正确处理产量和产能的关系。抓住当前全球粮食出现结构性富裕的时机,适当调减粮食作物尤其是产能过剩玉米的面积,增加国际国内需求量大的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农业综合质量和效益。同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谭智心
乡村振兴促进法充分体现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思想。法律对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城乡关系问题进行了科学定位,从政府职责和行为规制方面进行了规范,着重从资金和土地要素保障方面提出了扶持措施。法律从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等方面强化执行。在推进法律落实过程中要坚持统筹推进、执法为民、科学施策、因地制宜等基本要求。
关键词:
乡村振兴促进法 强化保障 全面推进 解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儒 郭提超
多样化途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和根本保证。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诉求。面对近年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自身发展及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应依循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内生发展动力、夯实人才队伍力量提升农民发展信心、完善保障机制和治理机制等有效路径持续推进,最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曾恒源 殷婧钰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还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挑战,都要求加快构建新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重点在于建设有为政府、建立有效市场和培育有志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互补互促,以及发挥有志农民的主体作用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内涵。稳固的制度基石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志农民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需要多措并举,实现制度、政策、机制等多方面创新,不断推动有为政府建设,促进有效市场建立和加快有志农民培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