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38)
- 2023(14786)
- 2022(12414)
- 2021(11601)
- 2020(9888)
- 2019(21897)
- 2018(21422)
- 2017(40184)
- 2016(21436)
- 2015(23372)
- 2014(22576)
- 2013(21784)
- 2012(19628)
- 2011(17194)
- 2010(16738)
- 2009(14887)
- 2008(14335)
- 2007(11969)
- 2006(9830)
- 2005(8019)
- 学科
- 济(77746)
- 经济(77662)
- 管理(62849)
- 业(61538)
- 企(52747)
- 企业(52747)
- 方法(39300)
- 数学(33839)
- 数学方法(33368)
- 中国(21379)
- 财(21239)
- 农(21072)
- 业经(19147)
- 技术(18889)
- 学(16484)
- 贸(15417)
- 贸易(15408)
- 易(15026)
- 农业(14443)
- 地方(14053)
- 理论(13827)
- 务(13620)
- 财务(13582)
- 财务管理(13554)
- 制(13316)
- 技术管理(13165)
- 企业财务(12904)
- 和(12633)
- 环境(12114)
- 银(11887)
- 机构
- 大学(288486)
- 学院(287737)
- 管理(114580)
- 济(113301)
- 经济(111255)
- 理学(101390)
- 理学院(100264)
- 管理学(98390)
- 管理学院(97845)
- 研究(92250)
- 中国(67034)
- 科学(59792)
- 京(58106)
- 农(51701)
- 财(49770)
- 业大(47256)
- 所(44625)
- 中心(43393)
- 研究所(41592)
- 财经(41149)
- 农业(41104)
- 江(40793)
- 经(37769)
- 范(37068)
- 师范(36547)
- 经济学(34978)
- 北京(34565)
- 院(33636)
- 州(31946)
- 经济学院(31849)
- 基金
- 项目(212777)
- 科学(169287)
- 基金(157157)
- 研究(149691)
- 家(139830)
- 国家(138658)
- 科学基金(119667)
- 社会(97561)
- 社会科(92652)
- 社会科学(92631)
- 基金项目(84232)
- 省(84049)
- 自然(79716)
- 自然科(78034)
- 自然科学(78006)
- 自然科学基金(76670)
- 划(71542)
- 教育(69470)
- 资助(61307)
- 编号(57794)
- 创(49764)
- 重点(48269)
- 部(46553)
- 创新(45769)
- 发(45117)
- 成果(44929)
- 科研(41776)
- 国家社会(41268)
- 计划(40906)
- 教育部(40088)
- 期刊
- 济(111115)
- 经济(111115)
- 研究(73961)
- 学报(52268)
- 中国(51481)
- 科学(46317)
- 农(45523)
- 管理(42237)
- 大学(39484)
- 财(38279)
- 学学(37374)
- 农业(30942)
- 教育(29703)
- 技术(24411)
- 融(21202)
- 金融(21202)
- 财经(19704)
- 业经(19492)
- 经济研究(18514)
- 业(17204)
- 经(16993)
- 科技(16683)
- 版(15750)
- 问题(14743)
- 图书(14189)
- 业大(13892)
- 技术经济(13572)
- 商业(12995)
- 策(12507)
- 统计(12165)
共检索到396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蔡迎春
全面抗战时期,沪版戏剧期刊不仅是抗战时期剧作家的话语空间,也是推动上海乃至全国戏剧运动发展的平台。文章对全面抗战时期创刊于上海的82种戏剧期刊进行研究,分别以抗战初期、"孤岛"时期、沦陷时期为时间轴,结合当时的剧演运动阐述沪版戏剧期刊的演进历程,并分析了全面抗战时期沪版戏剧期刊的创办特征。文章不仅真实记录了上海戏剧创作的成就和戏剧运动、戏剧演出活动的成果,展示了戏剧创作发展的演进轨迹,而且基于文化抗战视角,指出沪版戏剧期刊虽然办刊时间相对较短、专刊数量明显居多,但是其内容多以剧本为主、期刊多暗含抗战特征,大多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革命性,在抗日救亡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是研究抗战戏剧史的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教科书之一。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吕亚平
抗战时期上海"孤岛"的党内外文化工作者出版发行图书报刊,在现代书刊出版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付来 杨子强
全方位认识以陕北公学-华北联大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特色实践。"人民属性"是陕北公学-华北联大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陕北公学-华北联大始终与根据地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中国革命现实主题紧紧相连。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有两个源头,其一是受列强坚船利炮和科技发展冲击而建立的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南洋大学堂等一批新式教育机构;其二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П.С.杰伊聂京 朱显平 王伟
20世纪上半叶,远东地区的国际形势极其复杂、充满矛盾。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通过一系列事件表现出来:日本对苏联远东地区进行的武装干涉(19181922年),30年代苏日的“边境冲突”和哈桑湖战役(1938年)、诺门坎战役(1939年),以及在中国反抗日本全面侵略战争中苏联志愿者的对日参战(19371941)。在这些严峻的年代,在抗击侵略者的正义斗争中,苏联人民和中国人民始终互相帮助,共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晓军 隋红岩
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些坚持为教学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在经费预算和使用方面形成了与战前完全不同的特点,如:通货膨胀造成实际购买力下降;采购教学用书困难;外汇管制;由于战争,即使有外汇也难以及时购得外文书刊等。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高等学校图书馆 图书馆经费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昂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经济学家厉德寅先后负责四联总处、中美英平准基金会的统计研究工作,积极投身外汇政策研究。他坚持客观严谨的科学分析,指出国民政府的政策弊端和危害,预测并总结早期中英平准基金的政策失利;以消除外汇黑市的负面影响为核心,提出“隔离黑市政策”。任职中美英平准基金会时期,他从维护中国外汇政策自主性和抗战大后方经济稳定的立场出发,重订外汇管理方案,重视国内物资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具有相当的资政价值。本研究从重要经济学家的视角,对战时国民政府外汇管理的决策、执行与效果提供了新的历史评估参考。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牛力
全面抗战时期的大学教授,收入显著下降。1942—1945年间,大学教授的薪津实值不及战前1/10,陷入空前的“薪津洼地”。教授生活困窘不仅是社会经济问题,也影响到政治稳定,为政学各界瞩目。在蒋介石的推动下,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救济教授生活,以教员奖助金、久任奖励金和学术研究费最具代表。美国援华会在华成立教授补助金管理委员会,并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等机构对大学教授开展医药救助和研究补助。国民政府和民间机构的救助各有侧重,互有补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和生活压力。但战时救济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教授生活,仅仅是将其“稳定”在很低的水平上。直到抗战胜利,大学教授的收入才有所回升。
关键词:
全面抗战 大学教授 救济 援华会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陈福蓉
抗战时期,大后方出版了大量的期刊。这些期刊有许多是用手工纸印刷的。该文取样研究表明,这个时期的手工纸与机制纸期刊的破损状况差异很大:机制纸期刊酸度高,纸张变色,少有虫蛀;手工纸期刊接近中性,没有变色,但虫蛀严重。纸张酸度高,会导致纤维素的长链易断为短链,再过几十年,这批机制纸期刊有可能一触即碎。手工纸期刊的酸碱度接近中性,应可以保存几百年,但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虫灭虫措施,否则有被虫吃光的危险。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善玲
全面抗战时期,滞留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面临着既"居不易"又"行路难"的艰难处境。为救助海外留学生,国民政府专门制订了救济方案,使不少确有困难的留学生获得了政府救济。海外留学生的一般救济流程十分繁杂而且耗时较长,但在特殊情况下,国民政府也采用紧急处理办法。国民政府对海外留学生的救济,其根本出发点是为国家长远发展培育人才,就客观效果而言,确实有不少留学生获得救济并归国服务,其深远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国民政府在救助海外留学生的过程中也存在多种矛盾和问题,使救济效果大打折扣。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海外留学生 救济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于潇 田正平
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华侨心系祖国,特别是在全面抗战的危急时期,他们尽其所能提供支援。然而,受到战乱影响,处境艰难的海外华侨纷纷回国发展,尤其是侨生学业与生活难以为继。因此,政府颁行一系列回国侨生资助政策,尽管存在相关部门时有纷争、经费不足、申请手续繁琐等问题,但是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回国侨生的窘境,同时培养了一批抗战建国人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华侨 回国侨生资助政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善玲
全面抗战时期,滞留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面临着既"居不易"又"行路难"的艰难处境。为救助海外留学生,国民政府专门制订了救济方案,使不少确有困难的留学生获得了政府救济。海外留学生的一般救济流程十分繁杂而且耗时较长,但在特殊情况下,国民政府也采用紧急处理办法。国民政府对海外留学生的救济,其根本出发点是为国家长远发展培育人才,就客观效果而言,确实有不少留学生获得救济并归国服务,其深远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国民政府在救助海外留学生的过程中也存在多种矛盾和问题,使救济效果大打折扣。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海外留学生 救济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鑫
全面抗战开始后,东部沿海省市的工业企业大量迁往西部地区,开启了大后方经济的"黄金时代"。本文利用各种档案资料,首先梳理了全面抗战以来工业企业内迁的历程,然后在一系列统计数据的支撑下对后方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通过计量模型考察了战时后方工业所带来的长期效应。文章的主要工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长期效应 空间基尼系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徐明
抗战时期陕西棉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棉业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随着抗战爆发后传统棉业格局的变化,陕西棉区不得不面临新的使命与困境,棉花生产在制度变化和技术改进的前提下,艰难地维持着与粮食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传统棉花供需环节的断裂和后方各省对原棉的迫切需求,迫使陕棉转运川渝,虽然以政府和各大纱厂为主要运力,但陕棉的外销数量和比重都较战前降低。这一方面反映了战时棉花外销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为迁陕的当地机器纱厂提供了原料准备。战时纱布急剧短缺的环境下,陕西机器与手工棉纺织业出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战时陕西棉业的发展,是全国经济格局变动下后方产业要素自身重组的结果,也反映出后方省际贸易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复兴在保障战时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大后方 陕西 棉业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宓汝成
抗战时期的中国外债宓汝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全面武装侵略,全国军民当即展开反侵略的神圣战争。中国政府除了以与远东国际关系有关的国际条约如《九国公约》(1922年)等为依据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帝行为以明真相外,又本着“多交友,少树敌...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解小明
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的农村文化建设地位逐渐凸显,内容上中共围绕着抗日、民主、科学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形式上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宣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