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79)
- 2023(13339)
- 2022(10996)
- 2021(10234)
- 2020(8200)
- 2019(18773)
- 2018(18233)
- 2017(33595)
- 2016(18211)
- 2015(20767)
- 2014(20459)
- 2013(20388)
- 2012(19652)
- 2011(18052)
- 2010(18093)
- 2009(16622)
- 2008(16785)
- 2007(14934)
- 2006(13585)
- 2005(12585)
- 学科
- 济(84211)
- 经济(84034)
- 管理(49282)
- 业(45890)
- 企(36604)
- 企业(36604)
- 中国(30735)
- 方法(30544)
- 财(28983)
- 数学(24467)
- 数学方法(24272)
- 农(23772)
- 地方(22152)
- 业经(20160)
- 学(18151)
- 制(17240)
- 贸(16523)
- 贸易(16508)
- 易(16015)
- 农业(15538)
- 银(14934)
- 银行(14892)
- 行(14403)
- 融(14251)
- 金融(14247)
- 理论(14069)
- 和(13778)
- 财政(13691)
- 发(13602)
- 务(12920)
- 机构
- 大学(265437)
- 学院(262508)
- 济(115741)
- 经济(113562)
- 研究(104145)
- 管理(90887)
- 中国(80523)
- 理学(76385)
- 理学院(75369)
- 管理学(74216)
- 管理学院(73722)
- 科学(62030)
- 财(60221)
- 京(59260)
- 所(54337)
- 研究所(48826)
- 农(46258)
- 中心(44827)
- 财经(43627)
- 江(40788)
- 经(39720)
- 北京(38815)
- 经济学(37693)
- 院(37150)
- 范(36908)
- 师范(36502)
- 农业(36172)
- 业大(36116)
- 经济学院(33683)
- 财经大学(32075)
- 基金
- 项目(166518)
- 科学(130790)
- 研究(122722)
- 基金(121032)
- 家(106847)
- 国家(105920)
- 科学基金(88579)
- 社会(81133)
- 社会科(75865)
- 社会科学(75846)
- 省(62606)
- 基金项目(62036)
- 教育(55901)
- 自然(54143)
- 划(53984)
- 自然科(52896)
- 自然科学(52879)
- 自然科学基金(51976)
- 资助(50026)
- 编号(47771)
- 成果(41516)
- 发(41321)
- 重点(38852)
- 部(38131)
- 课题(35257)
- 创(34323)
- 国家社会(34322)
- 发展(33477)
- 展(32936)
- 中国(32661)
- 期刊
- 济(139396)
- 经济(139396)
- 研究(90706)
- 中国(64433)
- 财(49329)
- 学报(44757)
- 农(44400)
- 科学(40632)
- 管理(36849)
- 大学(34024)
- 教育(33445)
- 学学(31713)
- 农业(30377)
- 融(27681)
- 金融(27681)
- 经济研究(24130)
- 财经(23560)
- 业经(20613)
- 技术(20543)
- 经(20532)
- 问题(18193)
- 业(16742)
- 贸(16702)
- 世界(15717)
- 国际(14748)
- 版(12981)
- 技术经济(12426)
- 图书(12421)
- 会计(11722)
- 经济问题(11313)
共检索到4324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胜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其主要包含国家治理是新时代财政理论的逻辑起点,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职能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和国家长治久安,财政现代化路径在于完善预算、税收和财税体制等内容。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科体系、正确指导新时代中国财政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艺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财政领域的最新体现,是财政理论的创新。财政不仅在经济层面发挥着配置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和协调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在国家治理的层面保障每个公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享有公平正义。这就要求我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实现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较强的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并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白暴力 王胜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生产力发展状况,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提出了包含生态生产力要素论、生产力创新发展论、生产力发展时空因素论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论等内容的生产力理论,形成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核心之一。该文认为,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产力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白暴力 王胜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生产力发展状况,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提出了包含生态生产力要素论、生产力创新发展论、生产力发展时空因素论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论等内容的生产力理论,形成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核心之一。该文认为,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产力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本刊评论员
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海涛 毕学进 马金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创新有三个重要元素,分别是中国传统理财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的“道”和西方财政理论的“术”。从历史理财智慧而言,中国古代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一系列理财思想,新时代对历史智慧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而言,马克思及其经典作家立足财政本质,形成了财政价值主体、内生动力以及社会形态等多种科学理论,新时代立足国情进行了中国化调适。西方财政理论基于“市场失灵”提出了多种学说,对当前我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重要启示,新时代立足本土进行了合理化借鉴。学界分别从西方财政理论本土适用讨论、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中国化探讨与历史经验现代化镜鉴展开了大量研究,但互为割裂。本文将三者进行了融合,或可从一个新的视角解构中国气派的财政理论与治理实践,并为未来中国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供新的学术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胜利 白暴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状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逐步构建了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理念论、经济创新发展动力论、经济创新发展主体论、经济创新发展产业新体系论和经济创新发展制度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关键词:
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胜利 白暴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状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逐步构建了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理念论、经济创新发展动力论、经济创新发展主体论、经济创新发展产业新体系论和经济创新发展制度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关键词:
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邓力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梳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高度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伟大理论成就,并重点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本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回顾党领导下我国财政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建立;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形成;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构建;四是结合笔者的长期研究提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体系的一些认识。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华 董艳玲
2019年5月18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探索与创新"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省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联合主办,旨在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的探索与创新。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石绍宾副教授主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傅志华研究员、山东大学校长助理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邢占军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曹廷求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先后致辞。首先,傅志华研究员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财政学理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力的学理支撑,期待研讨会推动理论创新,为繁荣中国学术注入新的学术资源,为丰富中国智慧、彰显中国价值提供智力支持。山东大学校长助理、人文社科院院长邢占军介绍了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战略和人文社科学术会议精神,以及推动山大人文社科学科振兴、打造"山大学派"的举措和取得的进展。最后,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曹廷求在致辞中回顾了山东大学财政学科的发展历程,对各位专家学者对山东大学财政学科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表示将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晔
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现有财政学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物本范式,由此在逻辑起点、核心概念、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相应的缺陷与偏差。而通过财政学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由物到人"的转变,以人为分析对象,以制度分析为框架来构建人本范式的财政学,既可以解决物本范式财政理论现存的缺陷,又能在不同社会科学间建立起可通约的研究范式。"人本范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构建要以马克思主义人本主题和共同体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实践的时代命题与时代特征,在对古今中外学术资源兼容并蓄、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整合创新。本文选择财政学若干重要问题对其在人本范式下进行了分析,由此表明"人本范式"财政学具有较强解释能力和良好的应用基础。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叶子荣 段龙龙
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蕴含的丰富内容及深刻内涵,使我们认识到必须重新梳理和澄清中国财政基础理论;本文在深刻揭示市场经济的"基因缺陷"、"机制缺陷"和深入剖析高度国际化的市场经济被"大国"操控而发生变异的基础上,阐明建立以"国家治理"为要旨的财政学说的重大意义;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为认识起点,按照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要求,探索治国理财之道,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财政制度,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区别国际国内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认识国企改革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叶子荣 段龙龙
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蕴含的丰富内容及深刻内涵,使我们认识到必须重新梳理和澄清中国财政基础理论;本文在深刻揭示市场经济的"基因缺陷"、"机制缺陷"和深入剖析高度国际化的市场经济被"大国"操控而发生变异的基础上,阐明建立以"国家治理"为要旨的财政学说的重大意义;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为认识起点,按照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要求,探索治国理财之道,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财政制度,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区别国际国内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认识国企改革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系统性经济学说,与此相应,需要把财富作为基本经济范畴,并且把财富分析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终,系统研究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中既有价值论分析又有财富论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财富理论可以从马克思的财富理论得到滋养,并且财富概念不只具有马克思的一般规定,还能反映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生产力水平的财富评价的重要意义是寻求发展生产力的动力,尤其是资本和科技对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作用。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能孤立地创造财富,需要同其他要素结合起来创造财富,由此产生全要素生产率思想。财富创造是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集合的过程。财富分配是在参与财富创造的要素所有者按照各自对财富创造的贡献进行分配,使各个要素所有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实现各种创造财富的要素充分涌流。财富及财富分析既要系统揭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包含的丰富的财富理论,又要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由此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周文
在2017年7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从自身发展的维度看,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世界发展进程维度看,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并开辟发展新境界;从现代化的维度看,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引领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而且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新任务,充分吸收以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更高水平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审计制度功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析——兼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功能定位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2019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启示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比较视域中的生态文明观——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微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传承与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暨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蒋学模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