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41)
- 2023(14607)
- 2022(12171)
- 2021(11131)
- 2020(9209)
- 2019(20877)
- 2018(20412)
- 2017(38586)
- 2016(20119)
- 2015(22254)
- 2014(21925)
- 2013(21273)
- 2012(19411)
- 2011(17421)
- 2010(17041)
- 2009(15348)
- 2008(14702)
- 2007(12393)
- 2006(10551)
- 2005(9369)
- 学科
- 济(90570)
- 经济(90498)
- 管理(58316)
- 业(56156)
- 企(44915)
- 企业(44915)
- 方法(35921)
- 数学(31625)
- 数学方法(31229)
- 中国(26183)
- 地方(25636)
- 农(24146)
- 业经(20582)
- 财(19272)
- 农业(16525)
- 贸(16111)
- 贸易(16100)
- 易(15563)
- 环境(14831)
- 学(14653)
- 地方经济(14439)
- 融(14017)
- 金融(14014)
- 制(13911)
- 银(13840)
- 银行(13827)
- 技术(13817)
- 发(13395)
- 行(13352)
- 和(13186)
- 机构
- 学院(274659)
- 大学(271945)
- 济(116777)
- 经济(114605)
- 管理(109807)
- 理学(95120)
- 理学院(94110)
- 管理学(92595)
- 管理学院(92058)
- 研究(91514)
- 中国(69453)
- 京(56448)
- 科学(54007)
- 财(50960)
- 所(43307)
- 中心(43206)
- 财经(40765)
- 江(40208)
- 农(39661)
- 研究所(39338)
- 范(37633)
- 业大(37466)
- 师范(37288)
- 经(37200)
- 经济学(35706)
- 北京(34968)
- 院(34190)
- 州(32442)
- 经济学院(32167)
- 农业(30573)
- 基金
- 项目(192608)
- 科学(154948)
- 研究(144448)
- 基金(141083)
- 家(121786)
- 国家(120767)
- 科学基金(105985)
- 社会(94560)
- 社会科(89837)
- 社会科学(89820)
- 省(75920)
- 基金项目(74433)
- 自然(66655)
- 教育(66228)
- 自然科(65165)
- 自然科学(65153)
- 自然科学基金(63956)
- 划(63629)
- 编号(58636)
- 资助(55861)
- 发(46844)
- 成果(45799)
- 重点(43630)
- 部(42427)
- 创(41385)
- 课题(39949)
- 国家社会(39848)
- 创新(38650)
- 发展(37789)
- 展(37176)
- 期刊
- 济(127028)
- 经济(127028)
- 研究(78917)
- 中国(54924)
- 管理(41342)
- 财(38519)
- 学报(36473)
- 科学(36346)
- 农(36201)
- 教育(31832)
- 大学(29186)
- 学学(27368)
- 技术(26457)
- 融(25615)
- 金融(25615)
- 农业(25340)
- 业经(23150)
- 经济研究(20801)
- 财经(19464)
- 经(16825)
- 问题(16775)
- 商业(13698)
- 贸(13613)
- 业(13431)
- 技术经济(13254)
- 资源(13171)
- 图书(12914)
- 科技(12839)
- 国际(12293)
- 理论(12201)
共检索到4063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丽丽 彭水军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国内价值链(NVC)与全球价值链(GVC)联动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界定和区分了外需对中国国内各区域在GVC和NVC中增加值收益及增值能力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外需对国内区域垂直分工和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首先,1997-2012年外需对中国各区域增加值收益攀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拉动作用占主导地位但呈快速减弱趋势,而发展中经济体和世界其他地区(Ro W)的拉动作用明显提升,这为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经验依据。其次,外需驱动下中国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京津地区在增加值收益快速提高的同时却陷入了NVC增值能力不足甚至为负的困境,而中西部地区受益于外需驱动下的国际和国内垂直分工效应增值能力得以提升。此外,我们还利用结构路径分析方法识别了外需对区域间增加值流转的生产层级特征以及关键生产路径分布,为价值链互动视角下中国分区域-分阶段的产业升级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启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少军 刘志彪
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发达国家←→中国东部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两个"中心—外围"的格局,应该考虑到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这一微观基础。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本文发现,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NVC)之间,NVC1与NVC2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种割裂关系可能是造成中国在GVC中低端锁定和地区差距扩大的微观机理。通过产业转移构建和发展国内价值链,促进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之间的良性互动,将经济拉动方式从"出口导向型"转变为"扩大内需型",将竞争模式从"环节对链条"转变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乔晓楠 王奕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不仅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扎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而且还促进中国沿海、内陆、沿边地区协同开放。“一带一路”倡议以拓展对外开放新渠道、增加对外开放新机遇等方式,统筹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进而打造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促进新发展格局构建与中国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在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格局,重塑边疆治理结构、提升边疆治理能力。面向未来,中国应继续推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西南、西北、东北三个沿边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少军
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双重任务。本文首先指出中国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其次,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运用商务成本理论分析了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在国内不同区域之间转移的条件。最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避免产业外移到其它国家,中国应该立足于在位优势和大国优势构建国内价值链,以充分发挥学习曲线的效应。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李曦辉 黄基鑫
区域协调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种发展视角,也是两个发展维度,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次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构成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演变历程,不同时期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着我国小康概念从无到有,小康水平从低到高,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反过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促进着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作为目标指引和政策评价,促进经济总量及基本格局向区域协调发展转变,推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李曦辉 黄基鑫
区域协调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种发展视角,也是两个发展维度,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次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构成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演变历程,不同时期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着我国小康概念从无到有,小康水平从低到高,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反过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促进着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作为目标指引和政策评价,促进经济总量及基本格局向区域协调发展转变,推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启斐 巫强
针对当前中国面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逐步扩大的问题,本文利用上海作为基准点,将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投入产出表和统计年鉴进行匹配,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省级细分行业的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双重外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离岸外包具有效率性特征,每增加1%会导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差距拉大0.074%;在岸外包具有公平性特征,每增加1%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提升0.0726%。第二,服务外包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离岸服务外包还是在岸服务外包都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具有典型的梯度特征,随着样本向内陆地区延伸,双重外包的作用强度在不断减弱。稳健性检验表明,实证结论不会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变化。本文的研究表明,逆全球化格局下构建国内价值链、发展在岸外包和服务外包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桐
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努力探索区域一体化和均衡发展的今天,重新回顾和梳理杜能、弗里德曼、克鲁格曼、伯吉斯等学者有关"中心—边缘"结构的理论脉络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变革和未来的理论建构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心—边缘结构的视角下,工业社会在总体上呈现出的就是一种"中心—边缘"结构,在区域发展中尤其如此,即中心区在资源占有、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占据优势甚至强势地位,并借此对边缘区域进行支配或控制。自人类进入后工业化进程以来,作为工业社会成熟形态的"中心—边缘"结构在总体上已经表现出了许多去中心化的迹象与趋势,但要完全消解这一不平等结构仍然充满障碍。因此,我们需要同时在实践与理论层面上明确提出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任务与命题。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唐明
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城乡体育产业的差距逐渐凸显出来。从我国城乡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出发,基于物流的角度深入分析我国城乡体育产业的价值链问题以及影响城乡体育产业价值链的关键因素,即政府因素,并根据当前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为促进城乡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价值链管理模式。
关键词:
城乡 体育产业 价值链 管理模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栋生
区域协调发展 ,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落实“五个统筹”的要求 ,而东中西合作互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文章总结我国区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丰富经验 ,分析了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 ,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东中西合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东中西合作 协作利益 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栋生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这样多民族的大国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论文科学地诠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的演变与现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系统准确地阐释了党中央有关宏观区域经济的政策。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区域政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杜鹰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区域发展格局的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有必要对改革开放30年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予以明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地区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范恒山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全面回答了新时期我国要什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史桂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改革成果在地区间的分享是不公平的,地区间的发展是不协调的。在这一过程中,财政体制变迁中的政府间财政能力的配置状况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分配格局的重要因素。据此,本文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运用面板数据,从政府间财力配置的角度整体考察财政体制变迁及改革对全国及东、中、西地区经济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