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35)
- 2023(10987)
- 2022(9252)
- 2021(8872)
- 2020(7176)
- 2019(16321)
- 2018(15905)
- 2017(30159)
- 2016(16102)
- 2015(17889)
- 2014(17116)
- 2013(16703)
- 2012(15403)
- 2011(14069)
- 2010(14196)
- 2009(13196)
- 2008(12800)
- 2007(11000)
- 2006(9961)
- 2005(8977)
- 学科
- 济(65534)
- 经济(65466)
- 管理(43213)
- 业(37910)
- 企(28744)
- 企业(28744)
- 中国(25376)
- 方法(25052)
- 数学(22657)
- 数学方法(22361)
- 农(18761)
- 财(16306)
- 贸(15905)
- 贸易(15894)
- 易(15538)
- 地方(13566)
- 制(13061)
- 业经(12711)
- 农业(12015)
- 策(11663)
- 环境(11266)
- 学(10993)
- 银(10979)
- 银行(10971)
- 行(10646)
- 融(9948)
- 金融(9947)
- 发(9855)
- 及其(9175)
- 划(8844)
- 机构
- 学院(218749)
- 大学(217726)
- 济(99981)
- 经济(97994)
- 研究(81725)
- 管理(81542)
- 理学(69301)
- 理学院(68493)
- 管理学(67414)
- 管理学院(66986)
- 中国(63676)
- 京(47263)
- 财(45710)
- 科学(45583)
- 所(39590)
- 中心(36378)
- 研究所(35614)
- 财经(35592)
- 经(32639)
- 经济学(32171)
- 江(31899)
- 农(30442)
- 北京(30352)
- 院(30301)
- 范(30028)
- 师范(29839)
- 经济学院(28878)
- 业大(26957)
- 财经大学(26334)
- 州(25320)
- 基金
- 项目(143292)
- 科学(115158)
- 研究(108513)
- 基金(106746)
- 家(92244)
- 国家(91554)
- 科学基金(79042)
- 社会(71917)
- 社会科(68342)
- 社会科学(68332)
- 基金项目(54783)
- 省(52343)
- 教育(49519)
- 自然(48762)
- 自然科(47689)
- 自然科学(47676)
- 自然科学基金(46810)
- 划(45544)
- 资助(44209)
- 编号(43315)
- 成果(35507)
- 部(33038)
- 重点(32310)
- 发(32060)
- 国家社会(30862)
- 课题(30546)
- 创(29365)
- 教育部(28937)
- 中国(28718)
- 人文(27831)
共检索到3410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靳永爱 宋健 陈卫
文章利用2016年全国6省12市生育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城市家庭已婚已育一孩妇女的生育偏好与生育计划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有24.4%的人计划生育二孩并且有明确的时间安排,有5.1%的人计划生育二孩但没有时间安排。生育偏好受个体家庭生活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跟公婆居住、有兄弟姐妹的女性更可能有二孩偏好,但这些因素并不对生育计划产生影响;现实两大限制因素——经济成本和照料压力影响生育二孩的计划,但并不对生育偏好产生影响;男孩偏好是一种现实促进因素,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女性更可能有生育第二个孩子的计划;生育计划和生育偏好之间的偏离也主要受到现实因素(年龄、家庭收入、照料可获得性、性别偏好)的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靳永爱 赵梦晗 宋健
文章使用2016年全国6省12市的生育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地区父母对20~44岁已婚已育一孩女性的二孩生育计划的影响,并讨论了家庭收入水平如何在代际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父母通过照料支持和表达自身生育偏好影响女性的二孩生育计划,父母提供二孩照料支持、父母的二孩或多孩偏好以及性别偏好会显著提高女性有二孩生育计划的可能性。家庭收入水平不仅对二孩生育计划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即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更可能有二孩生育计划),还在父母性别偏好对女性生育计划的影响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父母性别偏好对女性二孩生育计划的影响在收入水平不同的家庭间存在差异,在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父母的性别偏好产生的影响越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璐婵 张瑞利
“全面三孩”时代已经到来,促使育龄人群释放生育潜能成为重要的政策议题。文章利用2017年的CHFS和CIEFR-HS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探索了育龄有孩家庭教育成本和生育行为间的关系,并分析了生育憧憬在两者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教育成本对生育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农村、低收入、东部地区家庭的生育行为对教育成本更为敏感,高昂的教育开支因令家庭经济负担加重而击碎育龄家庭的多子女生活梦想,有限的教育资源会在降低父母对子女数量预期的同时增强其对少子生活方式的认同感,故教育经济负担对多子女生活憧憬的重塑力度越大,越容易出现自主选择或被动调整的消极生育行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靳永爱 吴林峰
文章基于2016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性别偏好对家庭二孩生育计划的影响,重点探讨夫妻性别偏好一致性及类型对家庭二孩生育计划类型和二孩性别期望的影响。结果发现:夫妻在性别偏好上一致的比例(59%)略高于不一致的比例(41%);儿女双全偏好是主要的偏好类型,其次是无偏好,纯男或纯女孩偏好的比例相对较低。性别偏好一致的夫妻更可能在二孩生育计划上达成一致的意见,也更可能对二孩性别表现出一致的期望。夫妻性别偏好不一致不一定会降低家庭生育二孩的可能性,因为即使偏好不一致,夫妻中任意一方存在性别偏好都会显著提高家庭有二孩生育计划的可能性。一致有二孩生育计划的夫妻中,对二孩性别的期望与丈夫的而非妻子的性别偏好更吻合。
关键词:
性别偏好 二孩生育计划 二孩性别期望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心洁 曾益 吴万宗
面对不断加深的老龄化和低生育率问题,国家接连调整生育政策。本文基于“全面二孩”走向“全面三孩”政策背景,设定了“全面三孩”政策影响小、中、大三种生育率情景,通过横向方案和纵向时间对比,探索生育政策调整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盈余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面三孩”政策对城镇人口数量有显著影响,影响幅度与生育率水平相关;(2)新增人口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改变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2038年后效果得以逐步显现;(3)提高生育率能够改善养老金赤字问题,生育率越高效果越好。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全面三孩”政策实施有助于提升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且需强化生育激励和完善保障措施,可通过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能力等增强基金可持续运行能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忠敏 李青 张欣 杨青建 田建丽
为了解承德市已育妇女在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的二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抽取承德市不同职业人群已婚且育有一个孩子的妇女300人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学分析。选择生育的人群为47.7%,比选择不生的人群52.3%略低;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不生二孩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全面二孩政策对妇女二孩生育意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显著。二孩意愿受多因素影响,除生育政策外,年龄、职业、一孩分娩方式等都制约着二孩意愿的选择。
关键词:
全面二孩政策 二孩生育意愿 影响因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吕红平 崔红威 杨鑫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由"提倡一孩"向全面"提倡两孩"的调整,必然要求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做出相应调整。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调整,应当遵循科学衔接、公平公正、国家尽责、社会关注的原则,形成以国家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机制,弱化乃至消除奖励扶助政策中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民族差别,真正体现其国策地位和公平公正原则。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基本走向应当是由奖励"一孩家庭"转变为鼓励按政策生育。需要重点修订的内容,一是"双轨制",以新法实施为标志,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二是包到底,重点解决好历史形成的独生子女家庭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实际困难;三是增重点,把解决伤病残独生子女家庭的实际困难放在重要位置。
关键词:
计划生育 全面两孩 奖励扶助 双轨制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冬梅
为适应新的人口形势,我国对生育政策进行了逐步调整,从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再到现在的全面二孩,但数据显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常州市新生儿出生率并没有明显增长,反而出现了下降。调查显示,教育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全面二孩政策后常州市人口的变动情况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调查了二孩家庭对教育数量、质量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全面二孩 二孩家庭 教育需求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高凤勤 汤慧质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应考虑与全面二孩政策的协调配合,减轻育儿成本,促进全面二孩政策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全面二孩 个人所得税 育儿支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裘指挥 王攀 张丽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园幼儿数增长较快,在2021年达到峰值后逐年减少;幼儿园园舍数量、占地面积及建筑面积需求变化趋势与在园幼儿数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幼儿园园舍建设需求存在差别。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园舍建设需求变化幅度较大,即需求增长快回落也快;中西部地区园舍建设需求较为稳定,一直表现出较强的需求态势。为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建议:科学监测在园幼儿数,准确把握园舍建设需求;全面保障园舍资源供给,重点向中西部倾斜;坚持扩总量与优结构相结合,实行多元化供给策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晓青 黄彩虹 张强 陈双双 范其鹏
生育意愿是影响实际生育水平的超前变量,为预测生育水平提供重要参数。通过对山东省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家庭的大样本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两类政策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和理想子女数基本相同,且愿意生育二孩的主观因素、地区差异及户口性质、文化程度、现有1孩性别等对两类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是类似的;生育安排、不愿意生育的主观因素、属相偏好等则存在显著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现有1孩性别、年龄、地区因素、主观因素等对两类家庭二孩生育意愿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全面二孩"政策家庭更主要从一个孩子的风险性方面考虑二孩生育,"单独二孩"政策家庭则更多从自身养老和精神需求的角度做出二孩生育选择。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葛润 施新政
为了应对人口出生率的急剧下降以及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于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发现全面二孩政策显著提高了家庭生育的可能性,且这一效果在2016—2018年没有出现衰减。因为这一政策而多出生的人数占2016—2018年我国每年出生人数的14.8%。本文的计算表明,我国于2021年实施的三孩政策将会使我国短期内每年多出生约28.32万人。
关键词:
全面二孩政策 家庭生育行为 三孩政策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沈凌 陈昊
【目的/意义】实施符合国情的生育政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完善生育政策体系才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现有研究集中在生育政策的变革成因、实践困境和制度构建。【设计/方法】文章收集31个省级政府的三孩政策期间生育配套政策,运用主题模型LDA算法处理102万余字政策文本,实证分析总体与区域政策文本的高频词和主题强度,通过政策文本聚类分析探究三孩政策背景下省级生育配套政策的侧重点和不足。【结论/发现】省级生育配套政策总体上主题结构不均衡和发文主体单一,整体侧重于保护型政策,鼓励型政策和服务型政策较为匮乏。受地区特殊性影响,不同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在生育配套政策上存在分布差异。基于此,从政策结构、政策主体、政策创新三个角度提出政策改进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月萍 谭琳
本文使用中国营养与健康1991年和2000年的调查数据,在中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环境下分析了男孩偏好对儿童健康性别差异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通过实证比较农村总体儿童、"一孩半制"生育政策地区儿童、以及遵守"一孩半制"生育政策家庭的第二胎儿童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本文分析了男孩偏好对儿童健康性别差异的影响。我们发现,从1991年到2000年间,整体农村儿童健康的性别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在特定情况下,男孩偏好对儿童健康状况的影响依然显著。
关键词:
男孩偏好 儿童健康 计划生育政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彭争呈 邹红 宋泽
生育政策调整与女性就业的关系是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单独二孩政策的外生冲击,评估单独二孩政策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实证检验生育多孩与女性就业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1)单独二孩政策使单独夫妇生育二孩的概率显著增加2.3%,但政策效应主要集中于34~39岁和高学历女性群体。(2)单独二孩政策并未显著降低政策目标女性的劳动参与,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也不存在年龄和学历上的异质性。(3)相比于非独生子女夫妇,单独夫妇与父母公婆同住的比例明显更高,这可能是政策未显著降低单独女性劳动参与的原因。此外,幼儿园等公共照护资源供给与祖辈同住存在互补效应,因而也能抵消生育对女性就业的负向冲击。本文的研究表明,生育二孩并不必然抑制女性劳动参与。但要实现女性生育与就业的协调,需要有可替代的家庭和公共儿童照护资源做支撑。
关键词:
生育 女性就业 单独二孩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