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89)
2023(2835)
2022(2477)
2021(2320)
2020(1992)
2019(4490)
2018(4466)
2017(8229)
2016(4702)
2015(5163)
2014(5053)
2013(5051)
2012(4525)
2011(4161)
2010(4012)
2009(3516)
2008(3368)
2007(2967)
2006(2589)
2005(2254)
作者
(14405)
(12213)
(12045)
(11427)
(7646)
(5842)
(5467)
(4641)
(4594)
(4157)
(4154)
(4129)
(3865)
(3828)
(3779)
(3722)
(3665)
(3556)
(3505)
(3359)
(3032)
(2968)
(2910)
(2779)
(2701)
(2647)
(2624)
(2607)
(2463)
(2436)
学科
(20641)
经济(20633)
方法(12413)
数学(11772)
(11651)
数学方法(11651)
管理(10569)
(7384)
企业(7384)
(6287)
农业(4359)
(4204)
中国(4064)
业经(3627)
(3409)
贸易(3409)
(3318)
环境(3307)
(3251)
地方(2781)
技术(2662)
理论(2486)
(2426)
(2395)
(2145)
资源(2084)
服务(2067)
产业(2016)
(2007)
财务(2002)
机构
大学(67787)
学院(66546)
(29267)
经济(28798)
管理(25811)
研究(24467)
理学(23000)
理学院(22716)
管理学(22118)
管理学院(22001)
中国(17507)
(16160)
科学(16081)
(14404)
业大(13447)
农业(12986)
(12763)
研究所(11936)
中心(11389)
(11231)
财经(9638)
经济学(9474)
(9472)
农业大学(8923)
(8872)
北京(8778)
经济学院(8723)
(8700)
(8407)
师范(8278)
基金
项目(50323)
科学(39863)
基金(37847)
(34743)
国家(34509)
研究(33467)
科学基金(29003)
社会(22120)
社会科(21132)
社会科学(21127)
基金项目(19711)
自然(19615)
自然科(19181)
(19179)
自然科学(19177)
自然科学基金(18868)
(16837)
资助(16202)
教育(15529)
编号(12148)
重点(11758)
(11355)
(10820)
(10290)
计划(10285)
科研(10093)
国家社会(10007)
创新(9702)
教育部(9430)
成果(8991)
期刊
(26133)
经济(26133)
研究(17489)
(13326)
学报(13301)
中国(12045)
科学(11854)
大学(9931)
农业(9478)
学学(9463)
管理(7935)
(7262)
技术(5986)
统计(5880)
教育(5704)
(5584)
(4833)
经济研究(4717)
决策(4525)
财经(4306)
技术经济(4301)
资源(4046)
业大(4032)
(3855)
金融(3855)
业经(3830)
(3768)
问题(3571)
(3570)
农业大学(3401)
共检索到91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小波  
长期以来,我国在统计实践和经济管理中所采用的生产率指标都是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如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值率等。当然,这些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在一定的情况下也能反映单要素的生产效率,如在资本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映着劳动使用效率的提高。但在经济现实中,我们并不能保持一个要素不变,因此,采用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反映经济效益的前提很不可靠。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或叫综合要素生产率)来反映要素投入的综合效率则更为科学。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小波  
指数方法是估计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之一。关于厂商水平上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数估计问题已经作过介绍。本文的目的是推出部门水平上和国民经济水平上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数估计方法。为了便于阅读和叙述上的方便,本文先对厂商水平上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方法作一概括。然后再讨论部门和国民经济水平上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数估计问题。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肖林兴  
DEA-Malmquist方法能在样本数量不大时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进行分解。然而中国各省份间要素禀赋各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不能满足其"所有经济体面对同一技术前沿"的假设。通过估算DEA-Malmquist方法与索洛余值方法的偏差发现,该方法适用于中国省份TFP的估计。利用省份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对DEA-Malmquist方法估计的省份结果取几何平均,可以得到与传统方法估计的全国TFP增长一致的结果;与传统方法相比,分解TFP得到的技术效率变化曲线更符合中国经济制度的变化历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柳荻  尹恒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的传统方法(DEA、SFA方法、指数方法和OLS、固定效应、工具变量和动态面板等参数方法)都具有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将视野局限在企业的投入和产出数据,很少关注这些数据背后的企业行为。自OLLEy&PAkES(1996)开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的结构方法迅速发展。这一新方法尝试打开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黑箱,将微观经济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中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结构方法迅速扩展到企业需求估计、溢价估计和国际贸易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空间。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尹恒  柳荻  李世刚  
论文结合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估计的理论发展,以中国竞争性行业为例,系统比较不同方法的估计结果。结构估计方法试图打开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黑箱、充分利用企业行为和决策结构方面的信息,因而成为企业TFP估计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然而Olley and Pakes(1996)、Levinsohn and Petrin(2003)、Ackerberg et al.(2006)等前期的结构估计方法面临着"共线性"问题的困扰,影响其结果的可靠性。结合了传统指数方法的结构估计结果更为可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宇明  齐中英  
本文应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利用1953~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估计了样本区间内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与传统的索洛残差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时变参数方法得到的TFP增长率计算结果由于不包含方程误差,比索洛残差方法的结果精确;TF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基本和GDP的增长趋势相同,只是有所滞后,滞后期一般为一年。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徐家杰  
Solow残差法在计量全要素生产率时忽略了制度因素,为此本文在构建模型时增加制度虚拟变量。通过用修正后的模型估计中国1978年以采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发现:1978年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很显著;但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却在低位徘徊。文章认为,应该加强教育投入、切实推动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以及加快立法,以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公平和公正。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茜淋  
本文基于我国1996-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就业和生产总值的数据,分别利用索洛余值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估计出工业三大行业,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各自的资本产出弹性、生产函数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研究发现,1996-2010年,采矿业和制造业的TFP增长率总体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TFP增长率总体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并且这三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率都是随时间变化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史常亮  揭昌亮  石峰  温亚利  
【目的】针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测量误差和分解有偏问题,采用新的估计方法重新测算中国2004—2015年的林业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以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前中国林业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质量。【方法】首先利用Battese等(1995)提出的"一步法"随机前沿模型(SFA)对各省林业技术效率进行估算,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然后结合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各省及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4大区域的林业TFP增长率,分析其时序增长与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将TFP增长分解为前沿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健华  王鹏  
本文从资本折旧率入手,根据我国1978~2010年分省份数据,首先估算各省份不同时期(分3个时期)的资本折旧率(每个省份分3个时期估算折旧率),重新计算资本存量,并在此基础上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再估算。另一方面,我们也假定每个省份的折旧率相同(分别取5%、7%和10%),重新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并与每个省份分时期采用不同折旧率的结果相比较。通过研究,我们发现:(1)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全要素生产率也起着重要作用,1979~2010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为2.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4.9%。(2)近1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对投入要素的依赖较大,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震  陈丹丹  
通过对比不同核算方法下TFP增长率,研究R&D核算方法的调整对TFP增长率估计值的影响。研究表明:(1)相较SNA2008,之前的核算方法倾向于高估TFP增长率,从而低估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 R&D资本增长速度越快,不同核算方法下TFP之间的缺口越大,并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林  汤秀梅  刘小玄  
不同于传统的成本函数实证研究,本文关注企业间异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成本函数估计的影响。为此,本文首次从CES生产函数推导出一个包含全要素生产率的完整的成本函数模型,并以我国大型重化工企业2003—2007年的样本进行回归,同时使用传统模型与SFA模型回归,以进行方法论的比较。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确实对成本函数估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改良前的传统模型可能出现"遗漏变量"问题,使似不相关回归产生内生性问题。三种方法的回归结果表明:非国有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是显著的;但国有企业的规模经济检验结果却不稳健,不同方法的测度结果不一致。因此,对规模经济的测度应该尽量考虑到企业异质性,并使用多种检验方法,以保证政策干预的有效性。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鲁晓东  连玉君  
当前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正逐步由宏观层面转向微观企业层面,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机理。针对企业TFP估计中出现的同时性偏差和样本选择性偏差,一系列的最新修正方案被提出,并形成了很多前沿的估计方法。本文对这些新方法的逻辑进行了梳理,旨在廓清当前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本文进一步应用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方法、OP法和LP法等参数和半参数方法核算了我国主要工业企业的TFP,在横向对比之后,发现半参数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计量方法中的内生性和样本选择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舜佳  王耀中  
在考虑到生产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存在相关性的前提下,文章从残差中分离出具有非观测性和特异性的TFP,以2001~2006年36个工业部门面板数据为样本,用Levinsohn-Petrin非参数理论对索洛余值进行了修正估计。结果表明,虽然TFP年均有所增长,但在产出增长中所占份额还有待提高。中国工业行业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天华  张少华  
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稳健估计,由于生产函数模型、样本范围与数据处理各不相同,估计结果差异较大。为此,本文研究了生产函数模型、样本范围和价格因子三种因素对不同估计方法的影响,并在统一的处理方式下对比了不同估计方法的估计结果。研究表明:(1)生产函数模型设定对估计结果影响最大,样本范围次之,价格因子影响相对较小。(2)不同的估计方法估计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意味着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仍然存在大量干扰因素有待消除。(3)除非数据存在严重的测量误差,否则指数法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一致精确估计。本文的价值在于清楚厘定了估计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影响性质与影响大小,确定了不同估计方法的应用条件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