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05)
- 2023(19115)
- 2022(16531)
- 2021(15611)
- 2020(13135)
- 2019(30319)
- 2018(29729)
- 2017(56158)
- 2016(30476)
- 2015(34278)
- 2014(33514)
- 2013(33111)
- 2012(29928)
- 2011(27034)
- 2010(26707)
- 2009(24794)
- 2008(24084)
- 2007(20783)
- 2006(18127)
- 2005(16027)
- 学科
- 济(119255)
- 经济(119122)
- 管理(91451)
- 业(83653)
- 企(70659)
- 企业(70659)
- 方法(56785)
- 数学(48784)
- 数学方法(48097)
- 中国(32924)
- 财(32334)
- 农(31681)
- 业经(26821)
- 学(26218)
- 贸(23101)
- 贸易(23086)
- 易(22477)
- 制(22047)
- 理论(21725)
- 农业(21023)
- 地方(20830)
- 务(20739)
- 财务(20644)
- 财务管理(20599)
- 企业财务(19478)
- 和(19314)
- 银(18527)
- 银行(18472)
- 技术(18244)
- 环境(17960)
- 机构
- 大学(424674)
- 学院(421216)
- 济(170174)
- 管理(167391)
- 经济(166593)
- 理学(144323)
- 理学院(142720)
- 研究(141390)
- 管理学(140054)
- 管理学院(139275)
- 中国(108109)
- 京(90887)
- 科学(87812)
- 财(78126)
- 所(70436)
- 农(68169)
- 研究所(64484)
- 中心(64319)
- 业大(63201)
- 财经(62482)
- 江(60411)
- 北京(57384)
- 经(57119)
- 范(55499)
- 师范(54963)
- 农业(53403)
- 经济学(51945)
- 院(51683)
- 州(48741)
- 财经大学(46775)
- 基金
- 项目(290363)
- 科学(228528)
- 基金(211800)
- 研究(211179)
- 家(185625)
- 国家(184132)
- 科学基金(158085)
- 社会(133514)
- 社会科(126539)
- 社会科学(126505)
- 省(111266)
- 基金项目(111207)
- 自然(103094)
- 自然科(100741)
- 自然科学(100715)
- 自然科学基金(98897)
- 教育(98055)
- 划(94439)
- 资助(87990)
- 编号(85330)
- 成果(68933)
- 重点(65282)
- 部(64421)
- 发(61036)
- 创(60184)
- 课题(58738)
- 创新(56179)
- 科研(55887)
- 国家社会(55660)
- 教育部(55463)
- 期刊
- 济(181899)
- 经济(181899)
- 研究(123387)
- 中国(80844)
- 学报(68209)
- 管理(63349)
- 科学(62824)
- 财(61356)
- 农(60781)
- 大学(52525)
- 学学(49122)
- 教育(48607)
- 农业(42419)
- 技术(37772)
- 融(34053)
- 金融(34053)
- 财经(30562)
- 经济研究(30126)
- 业经(28804)
- 经(26325)
- 业(24362)
- 问题(22973)
- 图书(22418)
- 技术经济(20469)
- 版(20272)
- 科技(19650)
- 贸(19294)
- 理论(19081)
- 统计(18946)
- 现代(18335)
共检索到617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周卫民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除了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之外,一个更主要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TFP),但并没有详细分析TFP的来源和构成,这就需要对TFP来源和构成的理论改进。本文构建一个包括管理投入在内的宏观生产函数,并利用中国1986—2006年的工业总产出数据组,对生产函数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了管理要素在经济增长和工业产出中的贡献份额超出了资本和劳动要素,从而可以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提供一个有力的解释。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管理要素 报酬递增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范巧 郭爱君
研究目标:在空间计量分析框架下对全要素生产率核算的索洛余值法做出改进,从而使核算结果更为精准。研究方法:将索洛余值法中的生产函数由非空间模型拓展为通用嵌套空间模型及其退化模型,并考察时空权重矩阵内生或外生设定和投入要素二元或多元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率的核算方法,还将之应用于省级层面全要素生产率核算的算例中。研究发现:嵌入空间计量分析的索洛余值改进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更为精准,其关键在于通用嵌套空间模型及其退化模型的优选过程,且不同最优模型对应不同的要素投入份额计算公式。研究创新:在空间计量分析框架下实现了对全要素生产率核算的索洛余值法的改进。研究价值:有利于实现空间计量分析和索洛余值法的有机结合。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雷明 孙曙光
本文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率的传统测度方法给出了一种恰当扩展。在广义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我们将TFP的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管理方法的改进以及这两者的匹配度的变化上。结果表明,和技术水平一样,组织管理方法在生产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引进了组织管理方法和技术水平二者之间的匹配度,本文提供了理解TFP变动的新的视角。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兰冰
基于"全要素"与"产出多样性"双重约束,提出一种新型的生态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变动指标,从静态和动态的双重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区域能源绩效。研究发现:我国能源尚未实现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型,呈现"上升—下降—下降—回升"的演进态势;能源效率的总体差距趋于加大,地区间和地区内均不存在收敛现象,区域间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是主要贡献因素;忽略非合意产出将导致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标被高估,尤其是能源使用技术进步率的高估现象更为明显;我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实现累积性增长,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能源效率并未出现"追赶效应";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由"不平衡导向"向"协调导向"转变,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并未出现"协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鞍钢 郑云峰 高宇宁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关于真实储蓄的计算框架,考虑过度能源消耗、矿产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因素,计算了中国高耗能行业的真实增加值、真实资本存量和真实全要素生产率。主要结论为:行业间投入产出关系导致行业在使用端的自然资本损耗分布与生产端分布不一致。在投入产出视角下,高耗能行业是相对低能耗、低矿耗和低排放的行业。位于产业链上游的行业,在生产环节大量补贴了下游行业产出环节的自然资本损耗。从真实全要素生产率核算结果看,上游行业在生产环节为下游行业的产出环节补贴了真实全要素生产率。有效地控制上游行业的生产端的自然资本损耗将大幅影响下游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因此,节能减排治理应当从"谁排放,谁负责"的生产导向政策转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智勇 胡永远
文章选取要素投入及其使用效率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根据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结合技术进步对要素边际生产率、要素积累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构建了"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要素边际生产率—要素积累—经济增长"综合分析框架。并运用1978~200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贡献率远高于其他因素。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楠楠 孙文生 王志丹
本文通过运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利用农业部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全国定点观测数据,对中国甜瓜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及构成变动进行分析,并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进一步指出甜瓜生产要素的投入优化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甜瓜生产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地区间差异较大。甜瓜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农业技术进步,而不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且技术进步变化对甜瓜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具有正向影响。甜瓜生产过程中区域性、结构性投入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尚存在较大提高空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董敏杰 李钢 梁泳梅
本文将基于松弛的效率损失测度法与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相结合,通过将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按照投入要素与产出进行分解,测算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结果发现,2001~2007年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8年下降;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表明,加强污染治理可以有效提升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投入生产率的来源表明,劳动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措施;污染治理生产率的来源表明,优先加强COD治理能更有效提升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兵 尹淑桃
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背景下,运用共同边界-两期权重修正罗素模型,对中国第二、三产业2004-2016年30个省份一位码分行业、典型省份广东省二位码细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地区和行业的异质性,从多个层次、多个维度对中国第二、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对比分析,并检验"结构性减速"是否适用于当前中国经济。研究显示: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高于第二产业,这表明"结构性减速"是此轮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的看法并不成立。但在研究期间中国第二、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负增长,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真正原因在于中国两大支柱性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同时发现近年来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有上升趋势,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从"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林春
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曾提出:克强指数比官方GDP更能客观反映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笔者以此为依托,利用克强指数替代GDP作为产出变量,从传统和质量两个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笔者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中国29个省区2000年~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再估算,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了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及其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视角,质量视角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降低,这进一步验证了克强指数下无论传统还是质量的tFP都要比GDP下tFP描述得准确、合理。技术进步成了区域间克强指数下质量tFP差异的主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段文斌 尹向飞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详细说明了应用传统的索洛余值法、索洛扩展模型、SFA模型、DEA分析方法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时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就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向进行简单的评述,最后指出不要过分强调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更准确测度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方法的意义。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SFA DEA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谷成 范丽霞 成刚 冯中朝
本文借鉴窗式(Window)DEA的窗口思想,参考固定基期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构造思路,基于固定窗口来重新设计窗式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试图解决经典当期Malmquist指数和标准窗式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在技术方法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将该指数应用于转型期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核算与分解,一是验证该指数的一些技术方法学特征及其相关判断,二是加深对中国农业增长模式的理解。实证表明,该指数具有显著的技术方法学优势,可以有效缓解技术退步、窗口选择复杂等难题。转型期中国农业TFP增长显著,对农业增长呈顺周期贡献特征,省份空间差异性明显,并主要由前沿技术进步贡献,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国姣 常冉
环境规制背景下,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是提升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基于新型国际分工下的GVC视角,借鉴KPWW贸易增加值的理论框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WIOD)数据库及中国工业数据年鉴等多种数据来源,分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两者间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各装备制造业高端投入服务化率水平因技术密集度不同而具有明显差异;样本期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不断改善状态,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GVC视角下中国装备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基于服务投入异质性的分析显示,高端化服务投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低端化服务投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彭鹏
供给理论所提倡的减税刺激政策的作用,一直关注资本或劳动这两大生产要素,而对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生产函数中的重要参数却涉及甚少。试图在新古典框架下,构建一个中国国情背景的理论模型,其中考虑全要素生产率受税率、政府生产性支出等变量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假设;并利用相关的宏观数据和计算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数据对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目前中国如果提高资本税率和政府生产性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负面作用。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供给理论 减税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心悦 闵维方
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增长的关键途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投资方式之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选择我国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将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教育的代理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门限面板回归模型,对教育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教育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该变量除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外,也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以及专利申请量,进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此外,教育与全要素生产率也存在着非线性关系。教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在东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系数虽为正但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越低,教育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也就越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