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11)
2023(12528)
2022(10633)
2021(9799)
2020(8398)
2019(19499)
2018(18954)
2017(35798)
2016(19434)
2015(22554)
2014(22524)
2013(22738)
2012(21753)
2011(20176)
2010(20146)
2009(19016)
2008(18760)
2007(16897)
2006(15054)
2005(13894)
作者
(59869)
(50286)
(50234)
(47995)
(31913)
(24039)
(22875)
(19536)
(18887)
(17747)
(17526)
(16646)
(16064)
(16041)
(15962)
(15583)
(14931)
(14894)
(14438)
(14436)
(12690)
(12353)
(12299)
(11466)
(11429)
(11285)
(10945)
(10803)
(10264)
(10106)
学科
(106340)
经济(106231)
管理(51639)
(48500)
方法(42058)
数学(37860)
数学方法(37563)
(36277)
企业(36277)
中国(27046)
(25320)
地方(23253)
(21145)
(20404)
业经(19166)
(18753)
贸易(18745)
(18180)
(18135)
农业(16940)
地方经济(14856)
(14592)
金融(14589)
环境(14387)
(14328)
银行(14285)
(13809)
(13397)
(12985)
(12018)
机构
大学(302845)
学院(298837)
(140697)
经济(138204)
研究(112817)
管理(108732)
理学(93113)
理学院(91940)
管理学(90511)
管理学院(89941)
中国(85277)
科学(66594)
(64447)
(61114)
(58711)
(53715)
研究所(53375)
中心(49595)
财经(48894)
经济学(46341)
(44358)
业大(44079)
(43967)
农业(42378)
经济学院(41679)
北京(41387)
(39389)
(38845)
师范(38484)
财经大学(36031)
基金
项目(193973)
科学(152346)
基金(143335)
研究(139558)
(126439)
国家(125460)
科学基金(105236)
社会(92260)
社会科(87508)
社会科学(87482)
基金项目(74841)
(71845)
自然(65536)
自然科(64018)
自然科学(63995)
自然科学基金(62935)
教育(62806)
(61964)
资助(59445)
编号(53801)
成果(44811)
(44690)
重点(44424)
(43433)
国家社会(40155)
(39305)
教育部(38183)
课题(37658)
中国(37387)
创新(37066)
期刊
(158694)
经济(158694)
研究(94069)
中国(58640)
(49124)
学报(49028)
(46214)
科学(45140)
管理(39153)
大学(36806)
学学(34869)
农业(33129)
(27914)
金融(27914)
经济研究(26864)
财经(25883)
教育(25396)
技术(24382)
(22503)
业经(21951)
问题(21491)
(18957)
(18632)
世界(17398)
技术经济(16961)
国际(16682)
统计(16087)
(14086)
(13769)
资源(13542)
共检索到456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石风光  
本文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中国28个省区1985~200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规模经济性,同时利用核密度估计刻画了中国地区差距的演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差距的影响要大于要素投入,在全要素生产率的组成部分中,技术效率是导致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技术进步的影响,而规模经济性对地区差距的影响非常有限。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石风光  李宗植  
本文利用变异系数测度了1985~2007年中国28个省区的劳均GDP差距、要素投入差距及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这与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变动趋势非常接近。为了进一步明确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长短期关系,本文利用协整技术检验了三个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同时又在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中国省际经济差距更为主要的原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华军  彭莹  裴延峰  贾文星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创新驱动与新旧动能转换将加剧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不平衡,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压力。文章首次尝试将关系数据分析范式应用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采用2001-2015年中国分省数据,利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基于全样本、分时期和逐年的实证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存在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强度远低于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在地区经济差距的诸多影响因素中,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始终扮演主要角色。尽管全要素生产率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呈现上升态势,但在短期内很难超越资本积累和城市化而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力量。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更加注重发挥资本要素的空间均衡配置和城市化的空间均衡发展对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关键作用。同时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应该更加积极地推动新动能的空间均衡发展,从而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国华  
本文在测算和分析1982—2002年省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进行TFP的收敛检验,并与收入(劳均GDP)的收敛模式做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TFP解释了我国省区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我们应用OLS、PanelData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和DynamicPanelData(一阶差分GMM)方法进行收敛检验,得出的结论是: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只有条件收敛,但是TFP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且,我国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与世界范围的TFP和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玉鹏  王茜  
利用中国1987—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本构成和生产率差距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高技术人力资本和低技术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都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高技术人力资本的作用更大;两种层次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影响依赖于该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全国最高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距离,高技术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当生产率差距较小时,高技术人力资本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较大,当生产率差距较大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主要依赖于低技术人力资本的积累。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静  刘志迎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非参数的分解框架,把中国各省区劳均产出指数分解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劳均资本积累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等四个部分;在指出传统DEA模型的缺陷后,用SBM模型求解了上述分解。最后对不同时期劳均产出收敛或发散的来源作了进一步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改革时期,劳均资本积累的产出效应逐步降低,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产出效应逐步上升,生产率的突出作用已经超过要素投入的作用,成为劳均产出增长中的首要力量,成为决定地区收入收敛或发散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李超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地区之间的竞争将发展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竞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将更多体现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距。本文在运用全局(global)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根据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组成,首次采用方差分解方法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成因的双角度分解模型,并应用于中国2000-2015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的分析。研究发现:相比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差距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9.19%,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57.66%、73.33%、81.73%和144.64%;基于要素角度,污染治理生产率的差距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4.28%,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63.96%、64.94%、59.10%和57.88%;通过进一步细分要素可知,劳动投入生产率的差距不仅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作用最大,而且对东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影响占据绝对地位,贡献率为19.27%、19.02%和19.65%,驱动中西部地区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工业废气治理生产率,贡献率为20.24%、20.74%。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自然  陆明涛  
本文在重新估算1978~2011年中国30个省区市资本、劳动与实际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了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各省区市各年度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各年度资本与劳动要素份额等变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各阶段TFP增长及其子项目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TFP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及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979~2011年期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主要作用的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着抑制作用,技术进步是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中、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郭庆旺  赵志耘  贾俊雪  
本文首先利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中国各省份1979~2003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率,从而对中国省份经济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然后利用核密度估计对中国省份经济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和相对技术进步做分布动态演进分析。分析表明,中国省份经济增长差异较大且有逐步增大的倾向,主要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尤其是技术进步率差异较大且逐步增大所致。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骞  徐青  陈晓英  
在数据包络分析(DEA)框架下测算中国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并利用标准差椭圆技术、Dagum基尼系数和多种收敛方法揭示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时空格局、地区差距及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2011—2017年,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整体偏低,但呈持续增长态势,大部分省份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省份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偏低。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分布重心存在由东北向西南转移的趋势,南北方向上分布更加集聚。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呈先上升后平稳波动的变化趋势,地区间差距是其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总体上存在σ收敛、β收敛,相对丰水地区、轻度缺水地区和中度缺水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均存在绝对俱乐部收敛和条件俱乐部收敛,重度缺水地区仅存在条件俱乐部收敛,极度缺水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曾国平  黄利  曹跃群  
采用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在测算了农业TFP的基础上,对TFP的动态演变、结构因素、地区差距及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农业TFP年平均增长率为6.3%,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动趋势,且东、中、西部TFP增长指数及其构成因素存在明显差异。TFP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也不容忽视。此外,全国及三大经济带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全国和中、西部出现显著的绝对和条件β收敛,而东部的绝对和条件β收敛却不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李超  彭莹  
不断缩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将卫星灯光数据作为期望产出,在DEA框架下运用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测度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实证考察其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2)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呈扩大态势,加强区域内协调并不断缩小技术进步的地区差距成为缩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的关键。(3)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市场化等因素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而要素禀赋结构、能源结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文章为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协同提升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亚男  杨名彦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探究其收敛俱乐部及地区差距来源。研究方法:提出基于空间异质性的三阶段SP-DEA动态分析模型,测算出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检验中国绿色TFP增长的俱乐部收敛趋势,运用QAP方法揭示地区差距来源。研究发现:剔除空间异质性等客观因素后,中国绿色TFP年均增长1.083%,特别是"十二五"规划期较之前提高5.2倍,中国29个省份的技术进步呈现正增长,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的绿色TFP增长源自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双重作用。考察期内中国绿色TFP增长呈现出由长江经济带、泛珠江经济带、西北地区省份构成的具有"区块链"特征的收敛俱乐部。以上三个收敛俱乐部的存在有利于缩小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的地区差距,而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呈现的"块状"收敛俱乐部、相邻省份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能缩小上述差距。技术效率变化差异则是当前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研究创新:提出三阶段SP-DEA动态分析模型,破除空间异质性影响和无法进行动态研究的局限,更加准确地测度中国省际绿色TFP的真实增长,并突破人为预先设定的区域界限,实现跨地区俱乐部收敛检验。研究价值:准确测算中国绿色TFP增长及其收敛俱乐部,深入揭示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的地区差距来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葛静芳  李谷成  尹朝静  
采用Fre-Primont指数方法(FP指数),对1985—2013年我国28个省(市、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及分解。通过方差分解法从构成角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3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与农业技术进步及剩余混合效率的波动趋势相吻合;2)从省际差距看,剩余混合效率差距在整体地区差距中的贡献率逐渐降低,技术效率差距逐渐占主导地位,其中东部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剩余混合效率,而中西部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3)基于投入产出数据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技术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是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欠男  李谷成  高雪  尹朝静  
[目的]考虑空间因素的影响,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收敛性,以期为缩小中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提供指导。[方法]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78—2015年中国大陆28个省(市、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Moran′sⅠ指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并使用空间误差模型探讨其收敛性。[结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区非均衡性特征;根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将28个省(市、区)划分为"快速上升型""平稳上升型"和"持续下降型"3种类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弱→强→弱"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况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收敛速度加快;分阶段来看,市场经济制度正式确立之后,空间收敛速度明显降低;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成来看,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存在空间收敛趋势;分地区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收敛速度呈现中部、西部、东部依次递减的格局。[结论]考虑空间因素的收敛性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地区间的空间效应,通过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措施,逐步缩小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