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80)
2023(14444)
2022(12330)
2021(11479)
2020(9924)
2019(22960)
2018(22741)
2017(43202)
2016(23626)
2015(26464)
2014(26480)
2013(26015)
2012(24014)
2011(21591)
2010(21586)
2009(19972)
2008(19799)
2007(17665)
2006(15139)
2005(13411)
作者
(69308)
(57994)
(57586)
(55301)
(36643)
(27962)
(26595)
(22691)
(22037)
(20531)
(19751)
(19608)
(18301)
(18159)
(18104)
(18033)
(17796)
(17241)
(16801)
(16674)
(14376)
(14258)
(14105)
(13256)
(13102)
(12893)
(12819)
(12681)
(11903)
(11574)
学科
(99385)
经济(99285)
管理(67349)
(63605)
(52175)
企业(52175)
方法(49552)
数学(44095)
数学方法(43461)
中国(26864)
(25561)
(25248)
(20881)
业经(20106)
地方(19013)
(17643)
贸易(17636)
(17593)
(17120)
农业(16604)
(16502)
财务(16451)
财务管理(16403)
理论(15681)
企业财务(15575)
环境(14078)
(13995)
银行(13939)
(13917)
技术(13580)
机构
大学(339736)
学院(337000)
(136190)
经济(133252)
管理(129877)
理学(112784)
研究(111992)
理学院(111462)
管理学(109099)
管理学院(108458)
中国(83699)
(71933)
科学(71455)
(61533)
(59517)
(56659)
业大(53421)
中心(52898)
研究所(51734)
(50497)
财经(49670)
农业(47136)
(45154)
北京(44437)
(44131)
师范(43594)
经济学(42469)
(40406)
(39646)
经济学院(38474)
基金
项目(231493)
科学(182172)
基金(169571)
研究(162766)
(149416)
国家(148241)
科学基金(127439)
社会(103672)
社会科(98450)
社会科学(98418)
(90277)
基金项目(89557)
自然(84812)
自然科(82971)
自然科学(82949)
自然科学基金(81485)
(76655)
教育(76359)
资助(70725)
编号(64859)
重点(52377)
成果(51894)
(51085)
(48570)
(47516)
科研(45275)
创新(44472)
课题(44328)
教育部(43730)
国家社会(43540)
期刊
(141082)
经济(141082)
研究(92786)
中国(62610)
学报(57811)
(52046)
科学(51274)
(49052)
管理(46635)
大学(43588)
学学(40986)
农业(35170)
教育(33772)
技术(30827)
(26885)
金融(26885)
财经(24421)
经济研究(22853)
业经(22326)
(21063)
问题(20514)
(19482)
统计(19457)
图书(17707)
(17254)
(17246)
技术经济(17217)
决策(15774)
理论(15567)
(15182)
共检索到4876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曾起艳  曾寅初  王振华  
已有关于"结构红利假说"的文献大多基于线性模型,但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加速"和"结构性减速"阶段,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社会生产率的影响很可能是非线性的。本文基于2002—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产业结构升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并结合城市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变迁成本进一步分析非线性关系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存在"结构红利";产业结构升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随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先逐渐递增后逐步减弱;分样本看,副省级城市或直辖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的"结构红利"效应最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效率途径,而技术进步途径贡献不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苏日古嘎  马占新  
应用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种视角对2011—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及其12个盟市的绿色发展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与分解。结果表明:静态效率方面,内蒙古绿色发展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较大,呈现蒙中地区高于蒙西和蒙东地区的倒"V"字型分布特征;动态效率方面,内蒙古绿色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不同区域和不同盟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情况存在差异,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主要根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苏日古嘎  马占新  
应用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种视角对2011—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及其12个盟市的绿色发展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与分解。结果表明:静态效率方面,内蒙古绿色发展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较大,呈现蒙中地区高于蒙西和蒙东地区的倒"V"字型分布特征;动态效率方面,内蒙古绿色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不同区域和不同盟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情况存在差异,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主要根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恰  
基于1990—2019年全球78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然后分别以人均GDP和碳强度作为门槛变量,利用门槛模型实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对GTFP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与GTFP之间、能源结构优化与GTFP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随着人均GDP增长,增加第二产业占比对GTFP的阻碍作用将逐渐减弱,增加第三产业占比对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将逐渐增强,优化能源结构对GTFP的影响将由负转正。随着碳强度的下降,增加第二产业占比对GTFP的阻碍作用将逐渐减弱,增加第三产业占比对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将逐渐增强,优化能源结构对GTFP的影响将由负转正。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人均GDP的最高门槛值,预计中国碳强度将在2029年跨越600.76百万吨/万亿美元门槛,2043年跨越391.08百万吨/万亿美元门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恰  
基于1990—2019年全球78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然后分别以人均GDP和碳强度作为门槛变量,利用门槛模型实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对GTFP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与GTFP之间、能源结构优化与GTFP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随着人均GDP增长,增加第二产业占比对GTFP的阻碍作用将逐渐减弱,增加第三产业占比对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将逐渐增强,优化能源结构对GTFP的影响将由负转正。随着碳强度的下降,增加第二产业占比对GTFP的阻碍作用将逐渐减弱,增加第三产业占比对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将逐渐增强,优化能源结构对GTFP的影响将由负转正。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人均GDP的最高门槛值,预计中国碳强度将在2029年跨越600.76百万吨/万亿美元门槛,2043年跨越391.08百万吨/万亿美元门槛。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晶晶  
文章基于24个OECD国家2003~201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两步法系统GMM方法考察了服务业FDI对东道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服务业FDI的流入可以显著促进东道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一步细分研究发现,其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技术效率的提升上;第二,金融服务业FDI与东道国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非金融服务业FDI对TFP提升的作用并不显著;第三,东道国物质资本、研发投入、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对服务业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均存在门槛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欧阳博强  孙学涛  王振华  
利用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产业结构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城市化的门槛效应,并据此分析了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的原因。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与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呈倒"U"形关系;产业结构的"工业化"倾向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随城市化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特征,中等城市化水平下的"工业化红利"最为显著;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具有协同影响,但存在地区差异;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的原因在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降,不能完全归因于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倾向。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孙学涛  王振华  张广胜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产业结构调整是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可能路径。本文基于中国1869个县域的数据,采用Met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空间SARAR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大于技术效率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县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高抑制了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高能够促进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先锋  陈琳  吴伟东  
本文以2003~2013年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中国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人力资本流动与集聚进一步影响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更加有利于大城市TFP的提升;(2)融入人力资本分层集聚及其与交通基础设施的交互作用同样促进作用显著,并且有利于大城市TFP的提升,而不利于中小城市的TFP的提升;(3)经济越发达,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越明显;(4)信息化水平与交通基础设施替代作用明显,中小城市的替代作用更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晶晶  
关键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佳  
采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了地级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利用281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蔓延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影响效应的空间分异。结果显示:城市蔓延不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城市蔓延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城市空间的低密度扩张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但东部地区未受影响。以城市规模作为门限变量的面板门限回归估计结果表明,在城市规模小于182万人的大部分城市,其城市蔓延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对城市规模超过这一门限值的大城市,其城市蔓延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胡小梅  欧阳玲  
本文选取2005-2012年间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估计方法分别考察了货物劳务税与所得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研究表明,税制结构在第三方外部因素—经济发展水平门槛最优值两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税制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作用效果,呈现出正"U"型的阀值转换特征,且货物劳务税与所得税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门槛效应存在差异性。参数异质性假设条件下的实证结果为我国未来税制改革提供了思路,即应逐步建立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现代税制结构体系、明确定位不同税种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的切入点、实现税收与其他调节工具的协同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德勇  毕道俊  
本文采用我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首先对环境规制与就业的非线性关系进行验证,其次借助面板门槛模型说明不同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创新路径选择下环境规制就业效应的变动情况,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对技术创新的具体作用进行说明。研究显示:(1)环境规制对劳动力就业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当环境规制与就业同处于上升阶段时环保与就业的"双重红利"能够实现。(2)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技术创新门槛,当技术创新水平跨越一定门槛值并不断提高时,环境标准的提升方能带动就业增长。(3)技术创新在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但环境规制下不同的技术创新路径对就业的影响具有差异。技术引进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影响甚微,而自主创新能够有效实现环保与就业的"双重红利"。因此,为实现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双赢,需在适度提升环境规制强度的同时,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尤其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就业增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贺彩银  陈开军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先测算了西部民族十省区1981—2010年间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将之分解为技术进步率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然后实证分析贸易开放度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基于误差修正的面板协整检验显示贸易开放度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面板动态最小二乘估计给出了贸易开放度对二者促进作用的一致估计。实证结果表明西部民族地区贸易开放度对体现式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大于对非体现式技术进步的作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胡建辉  李博  冯春阳  
本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与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方法测度了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30个省份2005—2013年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就公共支出政策在城镇化作用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的影响效应与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单纯依靠规模化形式的城镇化发展对增进东西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不明显,但对中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却有积极作用;仅仅依靠扩大政府干预程度和规模对三大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无益处,而从结构安排上看,提高福利性公共支出占比对增进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却明显有利于西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增加投资性领域的公共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